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党中央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进入"十三五"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环境更为严峻复杂,新型城镇化作为"新五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符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化解即期经济下行压力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契合点,对于我区加快现代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扩大内需有着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目前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还存在着水平质量低下、发展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若不加以引导解决,将对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研究新时期下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统筹城乡经济,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城镇化的推进是个历史的契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农业和农民问题,增加中国经济的活力,提高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大力推进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大量农业人  相似文献   

3.
叶立生 《改革与开放》2014,(1):37-39,36
正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淮安目前正处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明确目标、找准定位、选准路径,走出一条具有淮安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又好又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胡跃 《宁波经济》2015,(3):9-12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促进"四化融合"的重要路径和有效举措,目前主要有智慧新城建设、旧城智慧改造、智慧功能区整体开发等模式。宁波要在借鉴先进城市做法经验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体制政策、平台构建、推进工作等方面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的互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包礼斌 《老区建设》2009,(23):20-21
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镇建设工作,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对于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城镇化进程中碰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推动城镇化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城镇化发展是扩大国内需求、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动力。但是,目前城镇化进程中碰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必须把握城镇化进程中各种问题的症结,采取有效的措施妥善解决,引导城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当前城镇化推进中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正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人口转移、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是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新型城镇化更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扩大内需、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今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正式发布,这是中央颁布实施的第一个城镇化规划,不仅明确了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任务、目标,也给出了城镇化路径。4月24日,全区城镇化工作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镇化水平与国外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城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这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瓶颈"。如何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的互动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刘景良 《魅力中国》2014,(11):32-3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推进城镇化建设。而加快小城镇建设正是实现新型城镇化,进而促进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由此可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已上升到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同时也是我县加快转型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实施城镇化战略,加速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正如《“十五”计划纲要》所指出的:“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市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本文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分析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提出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正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结合区情实际和发展需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广西着力推进城镇化跨越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城镇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城镇体系日趋完善,城镇形态日益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明显加快。"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广西也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全区跨越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全区的城镇  相似文献   

13.
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行政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新世纪,如何紧紧抓住头20年这个历史性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城镇化这个强大的带动作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中共云南省委九届二次全会提出"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发展思路。云南今后的城镇化建设应牢牢把握: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加快推进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未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同时,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信息化"四化"应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着力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难题,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以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浙江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这是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决定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推进人的城镇化。浙江店口、江苏华明、天津新桥三个小城镇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为新时期我国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借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一是差异化推进市民化;二是促进产城融合;三是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四是加快中心镇建设。  相似文献   

18.
张兆玺 《魅力中国》2013,(23):399-400
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本文详细分析了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SWOT分析。并提出了加快推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加快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文章就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如何加强管理,改革有关制度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     
《天津经济》2013,(1):84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