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五十年代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为发展中国家指出了一条工业化道路,在经济学界尤其是发展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通过讨论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成因,发现刘易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二元经济结构核心思想不仅没有消除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反而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固化的根源。由此得出结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中国的实践结果与其初衷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2.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演进及其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中国经济发展宏观数据入手,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指数,分析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现状及演进过程。认为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并且呈现区域二元化、城乡二元化的特点,农村经济产业和农民消费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笔者以发展金融服务为切入点,提出发展金融服务解决三农问题,建立农业生产的链式投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二元经济发展内在机制,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中国面临的二元经济问题最核心的就是在公有制条件下突破刘易斯二元发展模式进而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本文的思路是在借鉴国外二元结构转型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制度条件,通过建立城乡就业、户籍和土地利用制度的联动机制来构建二元结构转型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4.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城乡资本配置效率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资本配置效率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测度了1981~2012年间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运用城乡资本边际生产率差异分析了城乡资本配置情况及其变化趋势,并分阶段考察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在30年间呈现出弱化的趋势,而城乡资本边际生产率在样本期内呈波动变化;1981~2003年,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对城乡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资本存在从边际生产率高的农村地区向边际生产率低的城市地区非逐利流动的现象;2003年以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促进了城乡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城乡资本边际生产率差异缩小,给农村资本回流带来了显著的正效应,中国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化进程水平快速提高,30年来平均以每年0.86%的城市化增长率推进,但城乡贫富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国民素质差异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成为了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显著特征,阻滞了国民经济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因而,寻求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最佳有效路径,成为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下一个30年中,长期以来束缚中国经济走向一体化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将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而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6.
"类二元经济"的概念是一个新鲜事物,现有对它的研究很少。本文尝试利用新的视角,结合现有二元经济理论,探讨中国城市的"类二元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7.
刘帅  张桂文  张华 《农业经济》2013,(11):30-32
辽宁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曾经为共和国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形成了较强的二元经济结构,破解二元经济结构成了辽宁更加繁荣发展的最大障碍。本文通过用二元对比系数进行实证分析,提出辽宁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不能走单一发展道路,必须通过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人口城市化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中国二元结构的特征和内容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从当代中国的改革大业考虑,应当抛弃维护二元结构大前提的指导思想,代之以走出二元,拆除城乡壁垒的指导思想。《试论目前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深层矛盾》一文,作者认为农产品需求超前与供给不足,只是农业与非农产业问矛盾的表层反应,而真正引发这种表象的深层矛盾,乃是资源要素在产业间的不良流动和配置问题。其根本症结是受强化的二元结构。要消除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问的供求断裂,就必须从弱化二元经济结构入手。  相似文献   

9.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也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在当代中国,由于人口过度膨胀、工业化和城市化急剧推进的缘故,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情况更为复杂,可以说它汇聚了当前发生的一系列尖锐社会公共问题,因而解决的难度更大。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是中国的中央政府抑或是地方各级政府,都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政治意愿,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我们的实地调查发现,在如何看待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现象,以及怎样解决由此带…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典型的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国家。通过分析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关键在于解决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素质的提高及劳动力转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中国农村现代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城乡居民社会地位和城乡社会经济环境的悬殊差距为突出标志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农村经济总是的主要症结所在,也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因此,必须逐步实施系统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协调,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格局,推进中国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测定、变动趋势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别于传统的农业和非农业两部门分析法,本文以乡村和城镇两部门为基础构建了一种新方法,以更好地测定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呈弱化趋势,引致二元经济结构弱化的主要原因是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乡村第二、三产业发展;1992年是中国经济上的城乡关系与工农关系的分野点,1992年之前经济上的城乡关系与工农关系是统一的,但从1992年开始城乡关系开始与工农关系分离,经济上的工农关系已不能代表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构建斯拉法—列昂惕夫体系下的二元经济模型,分析了二元经济形成的原因及其后果。本文认为若存在显性或隐性的要素流动限制和农产品价格管制,则非平衡的技术进步会加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采用新编制的中国历史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前六十年农产品实际价格一直低于理想的一元经济条件下的理论价格,但随着人口等要素流动限制和农产品价格干预的减少,近年来工农业差距在不断缩小。  相似文献   

14.
不能忽视双重城乡"二元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我国城乡存在双重"二元结构",有静态与动态两种形态.静态的二元结构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基于农民与市民两种不同的户籍身份,以此建立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两种权利不平等的制度体系,实行"城乡分治".动态的二元结构是基于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主要是农民工,但不只是农民工)两种不同的身份,以此建立城市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两种权利不平等的制度体系,实行"城市分治",使外来人口处于"二等公民"的不平等地位.静态二元结构与动态二元结构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双重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5.
随着GDP增长,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资源难以达到新增人口的需求,产生了新城市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危害。分析了重庆市城市二元结构发展现状、产生原因和危害,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以期为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农村金融作为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当前中央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农村金融市场的关注程度和研究热度也因此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基于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发展和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发展的梳理和分析,概括性地阐述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最后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7.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人口从事传统农业,过以村庄为依托的生活。城乡之间存在着现代与传统、发达与不发达、高收入与低收入的鲜明对比甚至对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存在体制性城乡二元结构,这是在中国特定发展阶段,以国家计划为基础,通过户籍制度安排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的中国式城乡二元结构。即进城失败的农民仍可返回家乡,从而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城市贫民窟。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木质林产品的出口二元边际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HS六分位编码,对1996~2014年间中国木质林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情况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日本、中国香港、英国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长来自于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的共同作用。对二元边际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目的地市场规模对集约边际呈正相关关系,但对扩展边际呈现负相关关系;可变贸易成本对二元边际呈现负相关关系;多边阻力对二元边际呈现正相关关系;劳动生产率对二元边际呈现正相关关系;经济危机对集约边际几乎不构成影响,但对扩展边际有明显冲击。基于此,提出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发挥扩展边际作用;加快自由贸易进程,逐步减少贸易阻力;加大科研资本投入,提升劳动生产效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改革问题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对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一种突破与创新过程,但这一过程也受到了“二元体制矛盾”和人地关系紧张这一基本国情的制约,并由于对传统城市体制的复制,不断使其付出了巨大的制度成本。中国农村城镇化的主要矛盾已由开始的“低度城镇化”,即缺乏城镇化支持的工业化转向“过度城镇化”即缺乏工业化和规模人口支持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偏向问题的形成,可以借用西方学者所提出的"发展战略说"和"城市-农村二元利益集团压力说"两种解释模式并加以中国化的解释给出说明。相应地,走出城市偏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有赖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和"城市-农村二元利益集团"政治均衡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