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牌建设对金融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品牌一直以来也是极具内在潜力的无形资产。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努力提高品牌价值,对于助推金融企业不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金融企业要发挥技术优势,推动品牌建设;建立特色业务,找准品牌定位;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品牌价值;改进金融服务,塑造品牌形象;做好市场推广,扩展品牌影响,加强品牌建设,提升金融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品牌的规划、宣传、发展与维护是通过文化的塑造与推广实现的。VIVO手机在品牌文化塑造及推广进程中存在重知名度而轻美誉度;重销售而轻品牌;热衷于广告;品牌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应将品牌与文化元素融合;采取品牌战略联盟策略;以技术为品牌价值的后盾;优化细分品牌市场。  相似文献   

3.
张万年 《品牌》2006,(11):20-22
<正> 为什么要形成企业诚信品牌市场经济是企业诚信品牌经济。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有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源和灵活的经营机制,还要有良好的企业诚信品牌。创造良好的社会企业诚信品牌环境,深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国内外针对品牌和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从品牌竞争力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入手,剖析品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内部因素是指一切能造就品牌竞争优势的资源性要素,包括品牌产品(或服务)质量、品牌生产技术、品牌资源支撑;外部因素是指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所反映出来的优势或劣势,包括品牌市场占有、品牌营销创利、品牌形象拓展。  相似文献   

5.
推广防伪技术,打击假冒品牌,防伪技术的服务对象就是品牌,它的本质是打击假冒品牌,目的是保护真正的品牌。品牌保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很多方面。打假与防伪只不过是保护品牌的两种手段。在品牌保护方面,二者之间应该是以防为主,打防结合,相辅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品牌资产价值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不仅包括产品和资本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无形资产尤其是品牌资产的竞争。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品牌资产价值的主要途径,一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向国外先进企业购买专利与专有技术,提高企业的研发与创新能力;二是有效地利用各种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融资能力;三是通过提高员工待遇实现高效知识管理;四是注重品牌内涵建设与品牌保护;五是肩负起支持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充分挖掘现有无形资产的潜力,不断开发、创造新的无形资产,实现品牌资产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7.
多种食用菌     
<正>浙江省永康市食用菌研究所是来自食用菌技术发源地——浙江的金华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以“诚信创菌业、踏实传技术、质量创品牌、品牌促营销”的经营理念,与客户共创辉煌菌业。该所常年开设短期、半年、一年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品牌经历过辉煌时期,上海牌手表和蝴蝶牌缝纫机曾经是中国的知名品牌。这些品牌的消失,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一是品牌的败落在于未能充分重视技术创新和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失去了后劲;二是有些品牌只追求中国的,不追求世界的。没有世界性,品牌就没有生命力。世界级的品牌为何得以延续?在技术迅速变化的条件下,产品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依靠消费者的忠诚度,才能  相似文献   

9.
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企业品牌间的较量并不仅仅局限于名称和标识,而是品牌背后的知识和能力。品牌进化的核心是知识的进化,是品牌在进化动力机制作用下随时间而发生的成长演化过程,企业内部知识管理是建立在企业文化知识、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基础上的管理,基于三种知识的管理共同推动着品牌的进化,进而创造显著绩效。针对回族老字号企业的数据调查表明,知识管理与品牌进化显著相关,企业知识管理只有以品牌进化过程为中介变量,才能提高进化绩效,而通过企业管理机制促使内外部知识实现相互交流与共享,将有效推动品牌的进化。因此,为更好地提升企业绩效,一要重视顾客品牌知识管理,促进品牌进化;二要打造知识共享基础,提升企业内部知识管理;三要有效利用外部知识,拓展品牌进化路径;四要管理品牌进化过程,提高进化绩效。  相似文献   

10.
丁水波 《品牌》2006,(11):47-47
<正>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品牌与营销已经突破国界、地域的限制,西方上百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历史,无疑让欧美品牌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拔得头筹。跨国公司利用资金、技术、品牌为中国本土品牌制造了市场壁垒,在本土新生品牌与西方强者的对话中,竞争话语权被跨国公司牢牢地掌握。正面战?侧翼战?基于怎样的品牌战略构筑参与全球角逐,带给本土品牌深刻的思考。在强者面前,弱势品牌借势营销无疑是明智的选  相似文献   

11.
我国消费转型取决于国民收入和消费意愿两大因素。国民收入已渐入佳境,但消费意愿还不如人意,因此需要创立自主品牌。创立自主品牌是一项综合工程,因此需要力行一个核心:技术;二条底线:诚信与质量;三招鲜明:理念、个性、宣传;四项保障:人才、资金、服务、品牌的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品牌经济学从企业和消费者的微观视角对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机制进行了规范分析。从企业角度,通过构建简洁的碳排放强度模型,将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分解为技术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研究表明技术进步率和品牌信用度的提高有助于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而规模的扩张则不利于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同时,品牌可以通过影响企业定价权而放大技术进步的正效应和抵消规模扩张的负效应。从消费者角度,研究表明低碳标识可以作为品牌符号引导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选购,从而加快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品牌经济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品牌经济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有力途径。  相似文献   

13.
对于市场来说,有了品牌的企业才能有好的生存,可以说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必须将商品或者服务作为支撑,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目前,我国油田技术服务在品牌上正在有序地发展,塑造油田技术服务品牌,培育出发展的品牌策略才是提升油田技术服务品牌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成功营销》2011,(11):20-21
做不好品牌,就不是好CEO这堂课也许是难度最低的,因为中国CEO大多都是品牌好手。但是,乔布斯最强悍的地方在于,他把苹果品牌做成了一个近似于宗教的存在。乔布斯认为,品牌仅次于技术。他有一个品牌秘方:革命性技术与营销的结合才是苹果成功的关键。乔布斯的品牌秘方有三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15.
<正>近两年,自主品牌发展遇困,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最核心的因素还是产品力不足。其实对于技术短板,各个自主品牌车企是有深刻认识的,也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升级工作。模式虽不一,但总体来讲还是"拿来主义"占据上风。要么是从下属合资企业的外方股东处买技术,要么是直接在国际市场上买技术,再有就是"山寨"模仿。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核心技术是自主品牌们无奈的现实。未来,有"4+2"家车企的自主研发能力值得关注。"4"家指的是上汽、长安、奇瑞和比亚迪。其中,上汽产  相似文献   

16.
区域品牌的特性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区域品牌已成为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区域品牌作为一定行政或地理区域范围内企业族群共享的公共品牌,具有非竞争性、非排它性、外部性、资产性、规模效益性、与区域企业品牌互动性、与区域文化互动性等特征,这导致了企业使用区域品牌的“搭便车”现象以及区域品牌供给的不足。本文提出,发展区域品牌,政府要发挥指导作用,提供政策保障和必要的资金支持,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信用文化建设;行业协会要发挥引导作用,建立产品质量、生产管理、销售服务、形象标识等行业标准;企业要发挥主导作用,创新技术与产品,提升企业品牌;同时,区域品牌的发展还必须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产品质量、技术、服务、信息的竞争,而是品牌的竞争。品牌是企业发展和生存的灵魂,实施企业品牌战略已是企业必然的选择。在企业正值高位运行,强势发展的时机,  相似文献   

18.
从视觉营销来探讨中国品牌男装展示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视觉营销和品牌男装的含义,分析了当今我国品牌男装展示技术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视觉营销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品牌男装卖场内展示环境的设计和品牌男装的商品组合的新技术,以及展示技术的好坏是品牌男装视觉营销成功的关键,展示技术的创新是服装行业发展至今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汽车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启蒙阶段、创立阶段、成长阶段、飞跃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主品牌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过去,中国汽车品牌在人们印象中是低端低廉、技术不成熟;现在,人们印象则是技术发展进步快、制造工艺已不输合资。文章以具有代表性的自主品牌吉利、长城哈弗、宝骏为代表,阐述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所发生的变化,研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贾丽军 《广告大观》2010,(9):145-145
今天,随着信息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消费者对个体话语权的要求不断高涨,个性化需求趋势也在逐渐增强。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品牌建设理论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相对“封闭”的共性。诸如在品牌传播方面,强调消费者的认知而忽视消费者对品牌塑造的参与度;在与消费者沟通方面,局限于单向信息传递,缺乏明显的双方互动;在产品创新方面,寄望于营销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