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雷青秀 《老区建设》2008,(19):43-45
我国十分重视妇女的发展与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然而现实表明,妇女较之男性往往更贫困。鉴于贫困中存在的性别差异,从性别角度考虑贫困、缓贫及脱贫问题十分重要。笔者从移民搬迁扶贫对妇女发展的影响出发,在调查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农村贫困地区妇女贫困的新情况以及江西省移民搬迁扶贫后妇女贫困状况的改变进行分析,诠释移民搬迁扶贫是缓解和消除贫困地区妇女贫困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一些粗浅思考,旨在夯实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推进贫困地区妇女发展。  相似文献   

2.
贫困地区农村妇女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农村妇女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贫困地区中农村妇女更低。这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到的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要求相背。现代女性在家庭教育与社会生产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如何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妇女教育水平,不仅关系着扶贫工程,而且也关系着子孙后代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因此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的教育水平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地区历来处于易发生贫困的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程度要高于我国的平均贫困水平,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占我国贫困地区的一半多,少数民族贫困人数也占总贫困人数的一半多。而妇女在现代生活中较于男性公民有天然的劣势,她们更容易成为贫困的对象。所以,少数民族妇女是"穷人"中的"穷人",她们更需要加大关注力度和扶贫力度。本文选取少数民族妇女为研究对象,探讨妇女反贫困的相关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李朝林 《科技和产业》2007,7(10):25-28,32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农村贫困人口的存在,既遏制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拉大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对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极大的障碍。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根据新情况,反贫困措施主要有:一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质量、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实现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并重;三充分发挥经济政策对消除贫困的作用;四是改变国家扶贫资金的瞄准机制,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龄未婚男性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尤其在贫困农村,这种现象日益显著。文章从这一现象着手,对贫困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婚姻困境进行分析,进而探讨贫困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婚姻困境产生的原因,对这一现象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与扶贫问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国敏 《开发研究》2005,(5):14-17,9
农村贫困问题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新的历史阶段农村贫困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同时并存;农村贫困向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粮食主产区集中;农村特殊群体的贫困发生率高;“三无农民”成为新的贫困群体等。因此,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城镇化率和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投入,是我国新阶段解决农村贫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当前,精准扶贫作为国家战略正在强力推进,并且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很多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困难特别是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比如贫困农村的"一婚穷十年""因婚返贫"等现象,仅靠一般的精准扶贫措施恐怕是不够的,必须要在农村的移风易俗上  相似文献   

8.
王飏 《科技和产业》2009,9(6):84-87
贫困所描述的现象是由于制度缺失而导致的诸多社会现象中的一种。消除贫困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我国目前农村贫困现象非常严重。政府一直是消除农村贫困的唯一主体。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特点,身处国家体制外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对于缓解和消灭农村贫困现象,提高农村贫困救助的效率,实现农村贫困救助主体的多元化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且贫困群体内部出现了代际传递趋势,在广大农村贫困地区这一传递现象尤为明显.在家庭内部,要素短缺、贫困文化、健康状况不佳等致贫因素随着传递链由父代传递给予代,造成了子代的能力贫困和经济贫困.而社会排斥和社会制度(主要是“城乡二元分割”)使得农村贫困子代成年后脱贫的机会和手段贫困.研究农村贫困代际理论和代际传递链的运行机制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阻断代际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贫困不仅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经济现象,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贫困人口难以自给自足,甚至缺乏维持个人与家庭最低生活标准的能力,更无力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如何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虽然全国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山区贫困问题仍十分严峻,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1.
作为藏区发展的前沿地带,农耕藏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对于该地区的贫困治理具有重大意义。对农耕藏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案例研究发现,藏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影响,农耕藏区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在城市非正规部门,从事具有民族特色的摆摊经商活动,并获得了明显的减贫效益。然而,农耕藏区生态环境脆弱,可利用资源匮乏,公共服务设施差,人力资本水平低,留村居民和转移劳动力均面临巨大发展困难。作为新阶段我国扶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农耕藏区贫困治理需要创新扶贫机制,以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提升其服务水平为重点,对贫困村民和转移劳动力实施综合性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教育物质资源的匮乏是贫困农村教育的外在贫困,贫困农村教育的贫困还包括着教育的内在贫困,后者主要是指升学主义主导的贫困农村教育目的的异化,即贫困农村的教育既没有为受教育者提供应有的生存发展资源,也没有为社区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资源。在导致贫困农村教育目的异化的多种原因中,有两个原因应该引起注意:一是农村教育没有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二是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出现以教育“城市化”取代了教育现代化的现象。推进教育现代化是贫困农村克服教育异化的基本路径,但贫困农村的教育现代化不是农村教育的“城市化”,而是贫困农村教育的“现代农村化”。  相似文献   

13.
反贫困文化: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文化是贫困地区长期文化贫困的后果。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文化现象,贫困文化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功能,也体现在村民心理和行为的方方面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推进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除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变革外,实施反贫困文化战略,应当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生 《老区建设》2013,(17):53-55
贫困地区的发展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到2020年,贫困百姓如期和全国人民同步迈进小康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模式,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体现出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关注和关爱。近年来,社会各界融入扶贫开发行列,帮助贫困地区分析贫困原因,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人口大国,扶贫政策的制定关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扶贫政策最优效果,关键在于结合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认知度差、参与度低与情感共鸣少三大特征,并从文化贫困论视角下提出建议以逐步解决贫困问题,帮助农村贫困人口树立正确的贫困文化价值体系,走文化扶贫之路,已期达到扶贫政策的最优效果。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减贫形势变化,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结构先后呈现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贫困县瞄准为重点、贫困村瞄准为重点等阶段性演进特点。精准扶贫是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国家推动新一轮扶贫攻坚和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扶贫开发新格局的一项重要扶贫机制创新。当前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帮扶资源供给与扶贫需求未能最优匹配,帮扶资源动员非制度化,社会组织等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精准帮扶的制度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精准扶贫工作制度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段淇斌  王桂芳 《发展》2010,(7):54-5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男性劳动力进城打工,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已经从“男耕女织”向“女性耕田男性从事非农活动”转化,妇女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承担着日益繁重的家务劳动,又在农业生产和再生产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尤其在偏僻、落后、自然条件严酷的贫困地区,女性肩负着更为沉重的负担。加上文化、社会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孙碧清 《广西经济》2005,(12):46-47
在今年召开的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郑重承诺,到2010年基本上解决我区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这是在新阶段扶贫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下的目标。那么,广西贫困农村农民收入支出状况、环境状况、文化教育状况和扶贫进程如何?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农村贫困相比较,又有什么方面的优势和差距?  相似文献   

19.
决不把贫困带入下一世纪●张海如开展扶贫攻坚战,既是跨世纪的伟业,又是一项历史任务。实现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村奔小康,难点又在贫困地区。江西赣南要在本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必须举全区之力,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全方位开展扶贫攻坚战。八十年代以来,赣南的扶贫...  相似文献   

20.
贫困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的贫困,一种是精神的贫困。   脱贫也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的脱贫,一种是精神的脱贫。   在贫困地区,既有物质的贫困,也有精神的贫困,既要在物质上脱贫,也要在精神上脱贫。   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贫困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物质的脱贫和精神的脱贫同样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贫困地区有的农民为什么年年扶贫年年贫 ?其实,贫根就在“精神的贫困”上。   精神的贫困有多种表现,主要有:   依赖扶贫,坐等救济。坚信人民政府不会让人民挨饿受冻,把发展生产,解决温饱,走上小康的希望,单纯寄托在上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