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2007-2019年我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质量、新型城镇化效率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表现为空间溢出效应.社会服务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比重扩大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呈倒"U"型,对新型城镇化效率、新型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耦合协调度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均为正,消费性支出比重扩大不利于新型城镇化.此外,生产性支出比重扩大不利于提升中部的新型城镇化效率,对东部和西部的新型城镇化有促进作用.社会服务性支出比重扩大对西部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效率的影响为负,对东部和中部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为正,消费性支出比重扩大不利于提高东部和中部的新型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因此,要明确地方公共财政支持重点,科学界定公共财政支出的边界与权限,加强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结构管理,促进区域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于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其中心环节就是建立科学、规范的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构建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是个空间立体模型,主要包括公共财政支出的框架和框架里的内容。公共财政支出框架主要是指横向的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纵向的财政支出规模;框架里的内容则主要是指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3.
依据实际发生的公共支出数据计算得出的地方公共财政能力差异的三种类型,未必能够真实反映相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这样计算出的地方公共财政能力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可能是适合的,也可能是超前或滞后的.地方公共财政能力差异及其分类的真伪,取决于是否存在能够在自身财力以外为公共支出融资这个条件.只有当经济发展达到能够提供比较充足的地方财政收入而不需要在自身财力以外为公共支出融资时,地方公共财政能力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一致因而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熵值—突变级数模型,从4个维度分解并综合测算2013—2017年我国西部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全球化水平;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方法分析其时空分异格局和趋势演化特征;采用动态面板广义矩(GMM)方法,从5个层面探测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3—2017年,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全球化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城市间空间差异显著,具有明显的行政指向性和地域分异性特征,研究区部分边境城市、省会城市/直辖市的外贸全球化和开放全球化水平较高,旅游全球化水平较高以上的城市多位于研究区西北部、北部和南部,外资全球化水平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且呈组团分布;(2)城市经济全球化水平在空间呈集聚分布且在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局部空间关联格局稳定性较高,大部分空间关联类型的转移表现出一定的跃迁惰性;(3)两阶段系统GMM估计结果表明城镇化率、公共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占比、公共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占比、GDP和货运量对我国西部城市经济全球化水平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化影响政府公共支出的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的目标发生了变化.工业化时期,政府动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发展经济,而在城市化阶段,政府转向福利支出目标.这一转变表现为经济建设费支出比重减小而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不断增大.本文分析了中国城市化使政府公共支出比重增大,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城市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支出比重就增加0.6293个百分点,且公共财政支出比重随收入差距扩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地方公共支出管理是公共财政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制度的建设是地方公共财政框架的核心,它包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三个方面,即地方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的界定、公共财政支出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必不可少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7.
本文围绕城市等级体系演化论题,提出通过纳入地方政府主体及其相互竞争机制拓展该领域理论拓展方向.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心地理论、亨德森城市体系理论等经典城市体系演化理论,以及纳入地方政府竞争的空间一般均衡模型;进而重点评述了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城市等级体系演化理论,分别是基于线性无限延展空间和圆形跑道空间设定的经济模型.考虑到地方政府主体在城镇体系发展中具有的重要影响力,本文最后提出了在新经济地理城市体系模型框架内整合地方政府主体,考察地方政府间基于土地和税收财政工具展开区域竞争的行为对城市体系演化的影响机制.这是在空间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上进行的开拓,同时对中国城镇化政策发展实践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彬  余子然 《财经研究》2021,47(6):139-153
在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不断增大,对城市生产率会产生重要影响.在"人的城市化"阶段,作为改革开放与"物的城市化"的累积结果,经济地理的深刻重塑随着地方财政压力增大将释放出城市异质性,并在不同维度上对生产效率产生影响,从而可管窥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的具体表现.文章根据纳入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的"规模-密度-距离"三维城市异质性分析思路,以2003-2018年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对象,研究地方财政压力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是否会因城市属性的差异而产生分化.结果发现:地方财政压力对城市生产率存在着显著的负向影响,财政压力每提高1个单位,城市生产率下降约1.0667个单位;考虑城市异质性的调节效应,地方财政压力总体上会弱化城市规模、密度和距离对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具有功能性结构支持和高生产密度的城市表现出较强的抗压能力,而制度因素因其具有矫治资源错配的基础性作用而显得愈发重要.文章的结论对于识别影响和制约城市生产率的异质性因素,分类引导和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制度创新力度,促进城镇化顺利转型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2-2020年我国275个城市面板数据,分析财政科技支出、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机制,并检验空间效应的有效性。研究发现:①财政科技支出、数字普惠金融均可提升本地创新水平;②财政科技支出、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创新均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但二者存在一定的抵消,财政科技支出在推动本地创新的同时也能够带动其它关联地区的创新发展,数字金融的普惠性发展虽然可激励本地创新,但对其它关联城市的创新发展有一定抑制性;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弱化了财政科技资金的创新效应,即财政科技支出和数字普惠金融二者对城市创新的驱动作用存在替代效应,且替代效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基于此,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为激发城市创新活力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分税分级财政体制是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必然选择.地方财政税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关键在于对公共产品层次性的划分和各级税权科学合理的配置.本文主要讨论公共财政对地方税收的影响,提出需进一步优化现有地方税制结构,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最终达到地方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