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达地区村庄劳动力市场的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抽样数据研究了发达地区4个村本地人和移民的劳动力市场的整合问题,本项研究主要从工种和工资两个方面考察整合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外地人得到白领工作的机会显著地低于本地人的机会,但一个人是否是外地人对他的工资没有显著的影响。分析进一步表明,决定本地人人工资的显著因素是诸如政治面貌和婚姻状况这样的非人力资本因素,而决定外地人工资的显著因素恰恰是人力资本和经验。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已基本实现了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一体化,这也是维系我国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和保证。然而,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在劳动力市场上仍然存在明显的城乡分割、地区分割、部门分割现象,影响劳动就业体制的效率与公平,也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统一,必须考虑城乡统筹与利益关系调整,本文以威海、常熟个案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对农村与城镇间劳动力的流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追溯了户籍制度的建立、发展演化过程,立足户籍制度演变历程分析了城镇和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以及劳动力市场在城乡之间的对立分割对劳动力在乡村——城镇之间的流动和迁徙的影响。研究结论认为:户籍制度与重工业化战略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镇和农村形成的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制约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亟需改善和解决城镇和农村劳动力市场以及城镇内部由于户口属性不同呈现出的农业户籍与非农城镇户籍人口构成的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状,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朱爱萍 《农业经济》2001,(11):22-24
一、问题的提出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其中包括劳动者自身素质及在劳动力市场中参与竞争能力的提高。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的存在以及地区间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女性作为劳动者,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经济不发达农村地区的女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她们在劳动就业中的处境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毫无疑问,经过千百年的斗争与进步,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的突飞猛进,妇女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使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广大妇女的物质生活和健康教育水平也经历了极大的提高过程。但这种绝对的进步不是本文所…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 ,我国传统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 ,劳动力也不例外 ,户口、用工等制度的约束一直严格制约着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和移民。随着传统经济向现代化经济的转变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劳动力 ,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了大规模的流动和迁移。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速度 ,并长期集中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 ,因而近年来劳动力的流动主要表现为中西部和其它欠发达地区农民大量流向经济发达农村地区。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的流动和迁移 ,一方面解决了发达地区由…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进出口行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作为中国进出口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的浙江省,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浙江省的机电行业在进出口贸易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中国整体的进出口发展和浙江的进出口贸易,尤其是机电行业的进出口贸易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和初步归纳浙江省的进出口贸易对劳动生产率影响之间的关系模型,从而得出维持劳动力成本优势、加快技术改革进步、降低关税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也极为复杂:城乡分割、隔离,城市内部的分割,等等。劳动力市场分割必然对劳动力的收入产生影响。一、劳动力城乡分割的收入分配差别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首先表现为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20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所形成的城乡就业隔离政策,不仅是行政上的隔离,同时又是体制上的隔离,即不允许农村劳动力自由进入城市就业。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政府对农民的自由流动和就业选择权利有条件的认可,城市对农村劳动力进入的行政控制逐步放松。但是,  相似文献   

8.
一个繁荣的城市,一个发达的地区,可以没有大企业,但绝对不能没有中小企业.在市场运行中,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是永恒不灭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企业的全球竞争和国际化经营时代真正来临.因此,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及道路选择已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对于对一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中小企业,现在开展创新型、开放型的国际化经营,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它们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市场的国际一体化和我国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 ,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国际一体化和我国剩余劳动力的出路。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不仅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生产的一体化 ,而且表现为劳动力市场的国际一体化。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 ,应该采取措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 ,让大量剩余的劳动力到国际劳动力市场去寻找出路。劳务输出对中国来说 ,既是现实的需要 ,又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田勇 《中国改革》2004,(7):17-21
在我国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的版图上,存在着若干个由经济发展相关性和地缘关系特点决定的特殊地区,其中最引人注目,同时又存在巨大发展潜能的是京津冀地区。您如何看待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在这方面傲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外地劳动力向乡镇工业发达农村转移,是发达地区乡镇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发达地区乡镇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造成这种流动的三个基本原因或条件是:①农民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愿望;②劳动力输入地社区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快于社区内劳动力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③社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劳动力向乡镇工业发达农村的转移、流动,体现了某些新的趋势:①发达地区乡镇工业的发展已进入有资金、缺劳力,只有招到外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城乡统筹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劳动力价值是由其成本决定的,并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相比,农村劳动力价格过低。原因在于:一是劳动力市场总量供过于求;二是劳动力市场在结构上处于一种分割状态,从属劳动力市场大量低素质劳动力的存在导致了这部分市场供给严重过剩,劳动力价格难以提升。要打破市场分割,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者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产业转移正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它不仅缩小了国家或地区之间产业发展的差异,也塑造了无数经济发展奇迹。现如今,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日益加快,这给云南承接这些地区的产业转移创造了良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农民工资性收入两个方面研究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问题,利用20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了完全修正最小二乘法(FMOLS)估计.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对农民收入影响十分显著;工资性收入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贡献明显低于经济不发达地区;降低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增加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拓宽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来源是缩小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而在发展各种市场中,抓紧发展金融市场尤为重要。因为在发展商品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发展国际贸易、劳务输出、旅游等等均离不开金融市场为其进行资金融通和清算服务,发达的商品交易市场决定了必须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而发达的金融市场又促进了商品市场的繁荣与发展。而在入世过渡期中,规范稳健地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不仅关系到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大局,也关系到同国际金融市场顺利接轨,关系到更多地引进外资为我所用,还关系到扶持我国国内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大市…  相似文献   

16.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和运行质量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笔者通过对宁波市农村经济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认为经济发达地区农信社支农重点应定位在服务中小私营企业。一、传统农业信贷市场基本饱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经过土地承包,绝大多数农户已完成了一定经营规模生产资金的原始积累和农村劳动力的解放,70%以上农村劳动力从事着务工、经商、办企业,带来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革,传统农业在GDP比重逐年下降。近年来宁波农村信用社虽然采取“支农信用卡”、“村农户贷款评议小组”、“信用村”、“联户担保…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过去相当长时期的政策选择及发展模式,是将资金的投入和资源的配置向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倾斜。不仅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农村的不同层级之间发展也不均衡。不协调发展的后果是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资源向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集中,这些地方必然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和个人发展空间,各种层次的劳动力必然涌向这些地区。进一步加剧地区间的失衡。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基于拉尼斯-费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基本特征,将民营部门出口贸易嵌入拉尼斯-费模型,运用2007年截面数据进行交互项检验表明,2007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新的特征,民营部门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不仅取决于民营部门的资本积累、创新强度和创新的劳动力使用偏向,而且劳动力的失业保障基金支出也对劳动力转移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发达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偏差及其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进 《农业经济》2000,(9):12-13
我国农业已经由主要受资源约束的发展阶段转入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收为目标的结构调整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农村产业结构作为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进行调整。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环境、自然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途径也应有所区别。发达地区农村较之农区和牧区经济不但发展快,跨度大,科技水平高,而且具有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较好、劳动力素质较高、商品经济发达、市场广阔等等特点,其结构调整的起点较高。…  相似文献   

20.
加快发展县域劳务经济的思路和举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县域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成为了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政府在宏观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上仍较滞后,并存在着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就业培训和服务簿弱、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体制和机制上的制约因素。因此,应进一步健全领导体系、服务体系、保险体系、网络体系和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做好新形势下的外派劳务工作,促进劳务经济成长为“回流经济”、建立及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