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与绩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我国,并购是政府消灭亏损企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实现自身目的的有利途径。通过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表明,并购是目标公司股东获得厚利的重要机会,而收购方公司股东的获利情况则有好有坏。  相似文献   

2.
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方言对公司治理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与现有文献不同,文章以方言距离作为企业文化差异的代表,并将具体的公司财务行为作为研究切入点,以首次公告日在2000?2012年间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非上市公司事件(非关联)为样本,检验了收购方与目标方的方言差异对收购方股东财富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收购方与目标方方言差异越小,收购方所进行的并购绩效越好;且当非正式制度发挥互补作用以及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严重时,上述作用更为明显,而普通话普及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种作用.鉴于文化与公司治理研究中内生性较为严重,文章采用工具变量法、控制缺失变量和随机效应模型等方法以尽可能解决内生问题.本文着眼于研究方言对具体的公司财务行为的影响,提供了从微观层面研究语言与公司经济行为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唐万明 《经济学家》2007,(1):127-128
收购方对目标企业实施兼并收购有诸多原因.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收购方都希望并购能为股东创造价值,而不是损毁价值.然而,KPMG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创造股东价值的并购占17%,30%的并购对股东价值没有明显影响,53%的并购损害了股东价值.因此,准确评估目标公司并购价值、避免并购陷阱是任何收购方必须面临的第一轮挑战,来自并购整合的挑战则在其后了.  相似文献   

4.
多元化并购、企业长期绩效损失及其选择动因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以1999-2003年间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并购事件为样本,从并购角度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与企业长期绩效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收购方的长期绩效显著为负,而多元化并购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同业并购对收购方的长期绩效没有显著影响。在1-3年内,多元化并购会给收购方公司股东造成大约7.2%的损失;相对于同业并购,多元化并购的股东价值损失大约为11%。结合相关理论,我们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实行多元化并购的动因。研究表明,狂妄假说和自由现金流假说对并购类型选择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世光 《经济师》2009,(2):15-16
在我国上市公司收购中,一直并存着协议收购和要约收购两种制度安排。协议收购适用于目标公司的股权较为集中尤其是存在控股股东的情况下。但是,协议收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信息公开程度差:有悖于机会均等原则;市场化程度等。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存在控股股东,所以我国在制度上承认协议收购的合法性。要约收购具有信息透明度高、股东机会均等、市场化程度高等特点,这是协议收购所不具备的,所以,我国在制度上保留协议收购的同时,强化了要约收购:一是充实了协议收购触发要约收购的规定;二是删除了要约收购中的强制要约义务豁免的规定;三是删除了要约收购中的强制要约义务豁免的规定;四是增加了部分要约的规定。增加了部分要约的规定。随着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的稀释,要约收购必定实现零的突破,并有可能出现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6.
余菊 《经济论坛》2006,(20):124-125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向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处于股份全流通的状态。在全流通的股市中,如果投资者发现某只股票被市场低估,就可以通过购买二级市场股票进行敌意收购,控制目标公司从而实现资本增值。面对收购方存在的以争夺控制权为目的的收购行为,作为被收购方的目标公司为维护自身对公司的控制权,必定会采取各种针对收购行为而实施的反收购策略。这种以阻止或挫败收购人而实施的反收购行为,有些时候会不惜损害到目标公司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国家公司治理水平与跨境并购目标企业收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收购方所处国家的公司治理水平对跨境并购目标企业收益的影响.数据显示,收购方所处国家对股东权利保护的程度与目标企业宣告期收益显著正相关,而其他指标,如法律起源、债权人权利、会计准则和执法效力则对目标企业的宣告期收益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 要约收购(Tender Offer),又称公开收购、发盘收购。是指收购方通过向被收购公司的股东,发出购买其所持该公司股份的书面意思表示,并按照其依法公告的收购要约中所规定的收购条件、收购价格、收购期限以及其他规定事项,收购目标公司股份的收购方式。要约收购具有公开、广泛、迅速的特点,充满敌意性、策略性。随着《证券法》的颁布,各界对上市公司的收购,尤其是要约收购普遍持乐观态度。诚然,《证券法》在对上市公司要约收购方面确实较以往的法律环境有了很大的改  相似文献   

9.
11月9日,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开始,在公司招股说明书中细化股利回报规划、分红政策和分红计划,并作为重大事项加以提示,提升分红事项的透明度。无疑这是中国证监会引导上市公司为股东创造价值,让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分享经济发展、资本积累成果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独立董事制度的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颁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实施到现在已经两年了,那么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现状究竟如何?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起到什么作用?与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初衷——改进公司治理结构、维护中小股东利益——是否相一致?针对这些问题,上海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协会和上海金信证券研究所对69家上市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11.
盛庆辉 《生产力研究》2012,(6):67-68,119
文章分析了外资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交易特征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资收购交易特征中只有收购事件发生的时间阶段和收购主体是否为外资私募股权基金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效应的影响显著,而被收购前上市公司所有制形式、收购后外资股东地位以及收购公司国别/地区特征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效应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王长河  张雅娟 《新经济》2005,109(1):88-93
众所周知,在我国存在大量的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担保等方式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况,严重侵害了公众投资者的利益。2003年9月中国证监会,国资委联合制定了《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从政策的角度加强对控股股东占有上市公司资金问题的清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中国证监会2007年对我国上市公司所进行的公司治理专项调查结果,从Stulz的双重代理理论出发,研究不同产权安排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影响。本文认为,私人控制的公司主要面临私人股东剥削的问题,而政府控制的公司则主要面临政府及其官员剥削的问题,两种代理问题的作用机理不同,所要求的激励约束机制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了当兼并交易具有哪些特征时,收购方公司更可能会在兼并交易中雇用投资银行作为其兼并交易的财务顾问。研究结果表明,在下列情况下,收购方公司更有可能雇用投资银行作为其兼并交易的财务顾问:兼并交易较复杂,收购方公司的兼并交易经验不足,收购方公司仅收购目标公司部分资产或股权,兼并交易价格较高,兼并交易为敌意收购,收购方公司在金融行业运营,目标公司在很多行业经营。  相似文献   

15.
房文治 《时代经贸》2012,(24):192-192
上市公司收购制度是公司制度不断发展的产物,一方面,它有利于收购方扩大公司规模,拓宽经营领域,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它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刺激由可能被收购的公司积极改善经营管理体制,提高生产效率,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通过上市公司收购制度使整个市场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新的《证券法》颁布后,弥补了以前证券法的一些问题,但还是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将就上市公司收购制度中的慢走规则,要约收购以及保护小股东的利益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选择──股东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市公司而言 ,慎选独立董事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错选独立董事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代理问题 ;保护全体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是独立董事的基本工作目标 ,独立董事就应该由全体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来选择 ;上市公司股东应将愿意独立董事的诚信、声誉、能力、个性及其职业与公司所属行业的相关度作为选择独立董事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设立健全的独立董事制度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鹿亚芹  李名威  张存彦 《经济师》2002,(10):119-119,121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 ,致使中小股东的权益受到损害。 2 0 0 1年 8月 2 1日 ,中国证监会颁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旨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独立董事制度能否真正起作用 ,关键在于独立董事制度是否健全  相似文献   

18.
刘峰  涂国前 《财经研究》2016,(10):140-154
文章基于中国资本准入管制、政府控制的制度背景,从控制权转移过程中的收购方选择、转让定价、转让后绩效等方面,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动机。文章以中国A 股市场上截至2013年末的1410起公司控制权转移事件为样本,研究发现:(1)政府倾向于转让非垄断行业或业绩较差的国有上市公司,而保留垄断行业和业绩较好的公司;(2)在经济落后地区,政府倾向于将控制权转让给有实力的外地收购方,以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3)有政治关系的民营收购方收购了盈利能力较好的公司,但没有支付较高的溢价;(4)控制权转移后,公司绩效总体上没有提高,虽然同业并购、实力较强的收购方能够提高公司绩效,但这类样本不到40%。因此,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总体上不是效率导向的,如果控制权转移不是从效率出发的,则控制权市场约束在位管理层、降低代理成本等作用就难以发挥。  相似文献   

19.
独立董事制度的障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的实践近年来,不少上市公司以探索性的姿态。尝试着在公司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运作效果来看,大多数公司认为情况较好,对上市公司发展和规范运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独立董事可以监督公司管理阶层,减轻内部人控制带来的问题,促使企业公开、透明;制约控股股东利用其控制地位做出不利于公司和外部股东的行为,保护了中小股东的利益;独立董事对公司重大项目的决策,  相似文献   

20.
<正> 公司治理心有余而力不足 1月7日,中国证监会以2002年“第一号文件”的形式与国家经贸委联合颁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在我国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是我国第一个全面、系统地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的重要文件,是监管部门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加入WTO后加快上市公司监管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措施。 4月26日,中国证监会、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