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为改变全国工业偏于东部沿海的不合理布局,从“一五”时期开始,在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西部地区的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二元化经济结构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本从分析西部地区诸多问题形成的原因入手,提出了开发西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实现西部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应当突破封闭的西部二元结构陷阱,调整扶贫策略,借鉴国际发展经验。实行富有弹性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地理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西部开发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的一个明显表征,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必须认真对待和科学解决的问题。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失衡,不仅严重阻碍了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还易于引发甚至加剧各种矛盾,而且这也与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相违背。可以说,地理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中几种发展经济学理论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针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分析当前西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高度探讨几种发展经济学理论模式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适用性,认为解决西部大发展的主要措施是综合运用“二元经济和发展极”理论鹎不平衡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二元经济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二元经济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中国也深受二元经济之害。二元经济问题的解决,对于加速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正是对二元经济的突破。有效解决二元经济问题,应实施东、西并进,以西部为重点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6.
经济体制和企业组织治理结构等制度决定了区域的资源配置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因是经济主体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利润”,考虑到制度转换的成本,制度变迁可能获得的潜在利润必须大于为获取利润而支付的成本。东部企业作为经济主体“西进”打破了西部地区原有的制度均衡,通过影响西部地区的非正式制度、市场制度、企业治理机制等,使一些在现有的结构安排下无法实现的“潜在利润”变成现实利润,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中的甘肃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甘肃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出发,分析了甘肃的相对优势和所存在的差距,继而提出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下发展甘肃经济的几点对策建议,如确立发展的重点区域、调整经济结构、弱化城乡二元经济、科教兴省等等。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开发已实确定为中国下个世纪经济的大战略、大思路。西部大开发必须实行“重点突破战略”,即要把大开发定位在寻找某些能够实现快速、有效开发的重点产业和区块突破上,通过重点带一般,由局部到全局,实现西部地区的整体性开发和发展。这一战略突破口的定位,首先要以西部经济结构条件为背景,主要开展适应西部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项目的试验和研究,使其成为西部开发的典示范。其次在工作重点上要着力抓好西部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经济任务的解决。重点突破战略应具有战略的系统性,即要建立起一个“多维重点相配套的立体系统推进模式”。重点突破战略的“突破”推动手段,主要应靠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9.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大。区域经济的发展既是经济产出总量的增长,也应是经济结构的转换升级,西部大开发需要其区域经济结构的全面转换调整,而不应是对资源的过度性开采。运用财政金融手段提高西部经济结构转换能力,是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调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思想和哲理是博大精深的,“天人合一”这一理念就高度凝练地表达了人对自然所应持有的基本态度。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可持续开发的前提是文化观念的转变,应避免“人本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泛化,变西方的“人本主义”为东方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1.
西部资源富集区是指拥有较高丰度的自然资源,但经济暂时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一类区域。其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有:经济不发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资源丰富,产业结构以农业和资源采掘业为主;资源开发强度大,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西部资源富集区经济结构上的单一性、"国富"与"民穷"的矛盾性、自然条件的恶劣性,决定了其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推动力、实施方式、实施路径、实施重点、实施主体方面。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重心持续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表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差异在不断扩大。文章采用相对静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西部十二省区的经济增长做了分解。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差异主要源于各省第二产业竞争力的差异。为了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保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应做有针对性的适度调整,更加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人口特征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西部地区按经济指标分为四类,分别论述了其经济发展特点,并研究了西部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认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负相关,人口迁移、就业、文化结构、城市化和人居环境等方面与经济发展正相关。因此,西部经济要快速发展,需要提高人口素质,降低人口自然增长,加快人口迁移变动,加快城镇化进程,调整人口就业结构和改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4.
《翔式道路:西部技术产业军地融合发展路径》遵循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发挥军地融合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促进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即“翔式道路”。关于发展军地融合高新技术产业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发展的战略基点的观点,“翔式道路”的概括,以及实施“翔式道路”的措施等理论对策等,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但在长期的经济建设中却没有转化为当地的经济优势。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不合理、开发的非市场导向性以及产业结构没有适时推进等。在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中 ,西部地区一定要立足自身自然资源优势 ,实施自然资源转换模式 ,以此带动本地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西部大开发实施五年多来,西部地区财政支出规模、结构都发生了变化.通过比较分析西部大开发财政支出规模、结构的变化及其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后发现,从财政支出规模看,中央不断加大对西部的财力扶持,显著提高了西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从支出结构看,基本建设、科技投入、文教事业费和行政管理费在绝对量上都有所增长,但其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财政支出规模结构的变化,一方面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加深了社会不公.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探析了今后西部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科学选择,是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要求,针对当前西部地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比较分析力图从投资效率、创新基础、产业格局、消费能力等多维层面揭示制约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障碍,可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科学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市场主体、市场体系、政府职能、社会保障等四个方面对西部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评价;分析了西部地区市场经济体制滞后的成因;提出了国退民进,推进深度市场化与国际化.规范政府行为等完善西部地区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西部边疆地区旅游业特殊的发展条件与发展特性,以西藏日喀则地区为例,认为西部边疆地区应通过消除瓶颈制约因素、打造旅游目的地形象、营建产品品牌、优化空间布局、开启双重动力机制、推行特色化与标准化的一体化以及建立新生态意识等途径,升级和优化旅游产业系统,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和维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