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面向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农业技术变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进步,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进步的基础是传统农业技术和常规现代农业技术面向可持续发展技术方向的过渡、变迁。在分析中国农业技术“二元结构”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现代常规农业技术衔接的原则、途径以及应采取的措施,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建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难点,对建立和完善现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资源、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经济学理论发展史中的演进过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西方主流经济学中该思想的演进,使我们能认识到,人们在追求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增长以及保护环境等多个目标时,应该最大化的发挥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作用,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这是可持续发展对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系统工程和技术整合理论,运用文献理论研究、专家咨询和案例分析法,首先提出技术总成思想,界定国防科技重大工程技术总成的科学内涵,提出技术总成体系应包含技术总成、知识总成、组织总成和战略总成;其次研究技术总成体系构成要素并分析要素间关系,给出技术总成四原则。最后,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构建国防科技重大工程技术总成过程模型,为解决国防科技重大工程技术整合的组织管理问题提出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回顾可持续发展这一命题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做进一步阐述,从宏观(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产业-企业(技术、制度、财务、人力资源)三层次的系统分析,建立多维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框架,并设计构建企业可持续发展测评模型和指标评价体系,为企业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更是我国这样一个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较低的人口大国保持长久发展和进步的关键环节.社会与人们的节约观念、高效率和节能型技术、节约型社会制度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三个重要方面,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合理保持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并认真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去,才能真正建设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7.
面向批量化产销的技术整合是提升我国企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商业运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阐述了面向批量化产销的技术整合的概念和内涵,从知识转移理论出发构建了技术整合过程体系,进而对过程模块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金融发展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两条途径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技术进步才是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判断(农村)金融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应该是其能否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基于1985-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技术进步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的、单向因果关系,即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金融发展有着推动作用,而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明显。因此,我国农村金融深化改革应该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为导向,以实现农村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9.
基于技术进步的企业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技术与企业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对于我们理解企业制度历史,清晰地把握未来的企业制度选择和制度安排具有主动性和先导性.突破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视角的局限,通过分析技术进步带来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节约,以及新产品的出现,构建基于技术的企业制度变迁模型,我们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企业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0.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现实问题.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理念.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样也离不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贡献.要正确理解和理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把握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和有效途径,从而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生态经济哲学为研究逻辑,认为能源技术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战略协同机制。构建了能源技术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框架,认为能源技术创新的能源效率系统与能源消费系统是构成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子系统,必须整合两者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机制才利于能源经济系统的良好运行。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技术创新与循环农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贵友 《技术经济》2006,25(9):48-50,94
发展循环农业是一场技术范式的革命,需要以高新科技作为技术保护.尽管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引入了循环经济的思想,然而,发展循环农业却是近两年的事情。本文认为,循环农业技术创新是其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文章根据农业技术创新原理,论述了在我国循环农业现有技术和循环农业技术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加快我国循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好几次西部开发的高潮,但是不论是开发规模还是深度,它们都不能与当今的西部大开发相提并论。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当今的我国西部大开发成为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成好系统工程需要系统的举措,本文对此进行了重点探讨。  相似文献   

14.
GIS技术在济南市可持续发展空间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常勇  李望  徐莉 《经济地理》2000,20(2):40-46
本文利用GIS技术,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影响济南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要素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分析了产生这些不平衡的原因以及应采取的对策.虽然本研究所做的空间分析还不很系统、不很完善,但向着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化研究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5.
面对医疗技术更新、民众医疗服务需求提升和医疗投入有限等多重卫生系统压力,欧洲国家力图在其卫生政策制定、管理、报销或监管过程中利用卫生技术评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HTA)方法,在充分进行医疗组织、经济、社会和伦理等方面论证的基础上,综合透明、科学和可靠的证据,确定卫生政策优先领域,推动卫生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欧洲在卫生技术评估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我国强化卫生技术评估理念和做法,支持卫生政策制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资源问题与21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杨兴礼 《经济地理》2000,20(4):26-30
社会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前提,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手段,对资源问题的认识与处理,迄今仍有理论上的分歧,言行上的脱节,更有实践中的障碍,政策上的失误。本文指出:任何情况下,人类都不应该也不可能忽视要素的状况,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仍然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和导向。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前进,我国的旅游产业和房地产业在近几年得到迅猛发展,将旅游与地产相结合形成的系统性理论与实践,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的重点。而现在旅游景区的建设多是资源依托型,其建筑更是消耗能源的主要方面,已经不适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文章结合生态旅游及绿色建筑的理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研究两个理论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的基础上,通过秦皇岛生态节能示范区的建设实践,比较其与普通景区的节能优势,重点落实于关键性节能技术的探索和总结。将绿色建筑的思想应用于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不仅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广泛推广绿色建筑,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18.
董浩平 《经济经纬》2006,(1):141-143
本文提出了利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集聚环境,建设直接服务于促进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双方融合的技术转让体系的思路。即将各园区的信息、技术产权交易连通,先区域后全国。针对风险投资几乎可进入所有的技术领域的现实,对供应性产品与服务、应用性产品与服务、复杂系统产品与服务、科学前沿产品与服务等不同的领域,提出了不同的风险投资刺激政策和技术转让服务重点。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转向的可持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成果,往往片面突出经济增长。人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时所依赖的科学技术活动,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威胁人类健康、生存的危险。发展视野的生态转向,将从根本上转换发展的立足点,寻求一种有机的、生态的可持续技术,超越机械发展观,区别于现代技术的功利性。在分析可持续技术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可持续技术的路径,构建生态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奥地利可持续发展近二十多种情况的盘点,全面分析和总结了奥地利科研在奥地利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由此生成的新局面及新特点。文章对奥地利可持续发展历程、与此相关的科研活动、形成的规划和已取得的成效以及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国家层面现行科研管理及促进体系、应用研究机构现状、产学研联盟组织与分布和现有科技强项加以系统的归纳和介绍。通过本文,可了解奥地利近二十年来科研围绕国家经济发展的开展情况、国家自主创新体制的形成以及当前科研主攻的方向。同时,本文还对值得借鉴的几点经验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