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其动态保护关系到遗产地社区的生计选择、农民的生活改善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旅游活动所带来的一系列人为干扰,遗产地社区如何应对关系到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乡村振兴的实现。本文以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为例,运用基于地方居民感知的指标测量法,针对社区居民进行旅游发展影响下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韧性感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旅游发展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存在着较为积极的影响;(2)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韧性各个子系统受旅游发展影响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由高到低分别为社会、生态、文化、经济、制度;(3)各旅游因子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其作用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旅游设施因子、旅游形象因子、旅游产品因子和旅游规模因子。本文探究了农业文化遗产社区韧性在旅游发展中受到何种影响,分析其形成原因,以期实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旅游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3.
张彦  于伟 《旅游学刊》2011,26(8):66-71
在对旅游影响和社会资本进行分析解构的基础上,对济南市芙蓉街社区和曲水亭街社区进行了实证调查。结果表明,感知旅游影响方向和内容对社区社会资本各维度影响具有差异性;因旅游活动导致的居民不同居住类型和参与经营程度对社区社会资本影响呈现差序格局。因此,需要动态监控旅游对城市社区的消极作用,提升原住户角色,促成旅游社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迅速。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活态遗产和旅游资源类型,具有生态脆弱和文化敏感等特点,旅游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对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强烈的人为扰动,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文章以云南哈尼梯田为例,选取不同旅游发展程度的阿者科、普高老寨、大鱼塘、箐口、勐品和胜村6个村寨,基于系统论理论将哈尼梯田遗产地旅游扰动与社区韧性看作是一个整体,构建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扰动与社区韧性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两者的关系,应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哈尼梯田遗产地具备较强的社区韧性水平,旅游发展程度越高,社区韧性总体水平相对越高,旅游扰动相对越弱;(2)遗产地旅游扰动与社区韧性的耦合度处于高耦合水平阶段,耦合协调类型为勉强协调、旅游扰动滞后型,遗产地旅游发展并未产生威胁到社区韧性系统的破坏性扰动;(3)旅游发展程度不同,影响两者协调关系的因素也有所差异。该研究对哈尼梯田未来旅游发展提供相关启示,有助于推动哈尼梯田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构建了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理论模型,利用优化控制理论推导出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能性,通过相应政策调节,环境质量与旅游业发展之间可以达到总体或局部最优水平,政府收取的排污费对旅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对旅游业资本积累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对中国四大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游区进行实证检验显示:旅游环境质量与旅游业发展同时存在正、负相关关系,低排污费率反而对环境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高排污费率虽然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却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投资与利率呈负相关,但治理污染的公共支出却缺乏利率弹性,这些研究结论为环境保护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6.
遗产旅游与社区参与——以北京慕田峪长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慕田峪长城为案例,探讨了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与当地社区的关系.自1988年开始发展旅游以来,慕田峪长城已经成为北京著名的长城旅游景区.慕田峪村紧邻旅游区,村民也广泛参与到景区旅游发展当中.通过2008年12月对慕田峪景区经营小商铺的村民进行的问卷调查,文章评估了世界遗产地评定和旅游发展对当地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慕田峪村管理人员的访谈,了解当地遗产保护、旅游管理和社区参与的现状.研究表明,受访者高度认可了世界遗产地评定对旅游和社区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旅游对社区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然而,社区居民也逐渐认识到旅游对环境的一些负面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和社区参与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的讨论、关于世界遗产的发展与保护问题的争论从来没有止息过.因此,亟须厘清遗产与旅游的主体,分清谁的遗产、谁的文化、谁的旅游,进而讨论各相关主体的需要和诉求,并形成遗产旅游地保护与发展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杜宗斌  苏勤 《旅游学刊》2011,26(11):65-70
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构建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社区归属感的结构方程模型,对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社区归属感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浙江安吉为例,采用Amos7.0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社区参与对旅游感知、社区归属感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路径系数在0.173~0.606之间,t值介于2.042~9.954,显著性概率P小于0.001或0.05,模型所建立的因果关系与研究假设相符合,模型可以接受。同时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有利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国际法规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依据,但由于相关法规众多,常被误解、曲解或生搬硬套,文章通过总结分析近百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法规的发展演变,厘清国际法规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基本定位、对文化遗产利用方式的定位变化,以及对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态度与立场变化,结论认为,国际法规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关系是不断动态变化的,随着保护工作对"利用"的依赖度不断提高,文化旅游的双面影响也不断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体系建设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罗佳明 《旅游学刊》2003,18(1):51-55
自然与文化遗产管理的组织改革是遗产管理中的难题,在转型期中的遗产保护和旅游经营开发之间的各种矛盾都会在组织问题上体现出来。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现阶段自然与文化遗产管理组织现状的基础上,概括了遗产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的约束条件,并对我国的遗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若干组织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恒武  袁颖 《旅游学刊》2006,21(5):40-41
本文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1972年颁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英、中、日3种文本中"文化遗产"定义的比照分析,指出<公约>现行正式中译本的"文化遗产"定义中存在若干表述不当之处.  相似文献   

13.
我国遗产旅游的文化政治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嵩龄 《旅游学刊》2007,22(6):48-52
本文提出一个我国遗产旅游界尚未关注的问题--遗产旅游的文化政治意义.文章首先讨论了我国遗产的文化政治价值,接着提出我国遗产旅游应当发挥的文化政治功能,最后分析了提高我国遗产旅游文化政治效果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宋立中  谭申 《旅游学刊》2012,27(10):93-101
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国内外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而复合型文化遗产是一种具备多元价值和内涵的遗产类型,其旅游产品开发应根据复合型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及其特征而定.文章以福建马尾船政文化遗产为例,运用文化景观理论和文化再生产理论,并结合问卷调查、因子分析和参与观察等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作为复合型文化遗产的船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路径选择,以此丰富文化遗产旅游研究案例,具有一定的理论建构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潘秋玲 《旅游学刊》2005,20(6):19-25
语言变化是衡量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以西安为例,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就旅游开发对目的地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产生这些效应的原因和空间特征。研究发现。旅游开发导致了目的地当地方言的淡化,外来方言的渗入以及外语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①土语景观萎缩,普通话景观扩张,形成新语言占据土语空间和两者并存的现象;②目的地语言景观曼趋多元化,空间上形成了以旅游区为主体的粤方言渗透区;③外语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与方言相互交融。形成中外语言景观并存,交互并用的格局。文章最后指出,经济上的巨大落差。构成了文化能量的累积差异。从而产生西方文化、粤文化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向旅游目的地的传播和影响。同时,旅游开发对目的地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表现出其独特的影响方向和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本文通过对 1994年以来有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从国外经验借鉴研究、价值功能等基础性研究、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旅游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 7个方面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   总被引:72,自引:10,他引:72  
王兴斌 《旅游学刊》2002,17(5):15-21
本文从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管理的现状出发,比较分析了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的国际模式,指出旅游服务是为游客提供某种经历、感受与体验,而并非购买风景资源本身,从而提出自然文化遗产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管理权由各级、各行政主管部门行使,旅游经营权可进入市场运行,同时建立完整而有效的监督保护体系,实行“四权分离”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In addition to their cultural and social values, cultural events have emerged as an instrument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seasonality expansion, city image improvement and boosting regional economies. By using a Social Accounting Matrix for Orange County, Florida,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economic impact of an event that highlights the folklore and cultural contribution of Zora Neale Hourston. Survey data from 1100 event participants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spending patterns of festival attendees. The two major contributions directly related to this study are (1) the use of a quantitative methodology that will put different policy options in perspective and (2) enabling researchers to study the impact of cultural events at three levels: direct, indirect and induced effects.  相似文献   

19.
Cultural tourism constitutes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for 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type of tourism is to transform regions characterized by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ideal places for vacation, residence or business. In this study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cultural tourism were examined in a case study of Gwangju, Korea. It was found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respondents we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tourism and that they argued that it could contribute to urban development. The findings also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pond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 of cultural tourism on urba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Although tourism image and souvenir shopping play critical roles in travel decisions and tourist behavior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is article seeks to address two deficits in the literature by presenting (1) the linkage between tourism image and souvenir shopping and (2) the direct and moderating effects of perceived cultural difference. Using the data drawn from UNESCO heritage sites, the authors first validated a second-order construct of heritage site image, then tested the effects of this construct and perceived cultural difference on tourists’ attitudes toward souvenir shopping in two structural models. The uncovered direct and moderated results offer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theories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