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会闭幕,“地王”出没。各界对高房价的讨伐声还没落地,北京就涌现出多个“地王”,且全部“made in”央企。于是乎,网络板砖纷沓而至。过去,“板砖”是老北京胡同里的江湖术语,那时候打架,捡起一块砖头飞过去、拍过去,叫做“抡板砖”。如今时代不同了,真正玩砖头的都是最有钱的一类人——开发商。在高房价的推动下,房地产行业的“吸血功能”再度强化。  相似文献   

2.
“两会”结束后的2010年3月15日,北京土地市场一日惊现三大“地王”,让作为事主的中央企业一时成为众矢之的,中标者都为中央企业。三大“地王”一举改变了北京楼市观望的态势,北京楼价又现量价其升的井喷态势,引发了外界诸多的质疑。  相似文献   

3.
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一旦退出了房地产市场。是否就能改变工薪阶层买不起住房的现状呢?2009年之前,“地王”现象是否就存在?没有央企就没有“地王”?如何从根本上铲除“虚高房价”生存的土壤?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4.
崔晓红 《新财经》2010,(5):37-39
去年底,政府提出要“抑制房价过陕上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在与网民交流以及答记者问时再三表示,将在他的任期内,稳定房地产价格。可事情的发展却与政府的承诺背道而驰。全国“两会”刚闭幕,北京就出现新的“地王”,一线城市的房价也出现量价齐升之态势——市场的力量直接挑战政府的“承诺”和“信誉”。政府急了,出手也更重了。  相似文献   

5.
地王尴尬     
昔日地王大户今日深陷困局,甩?扛?纠结中进退两难。“地王”一词已许久未见。还记得房地产市场风生水起之时.层出不穷的“地王”抢尽风头,红极一时。不管你出的价有多高,总有更“凶猛”的“地王”在后面等着刷新纪录。什么风险,什么代价,雄厚资金难买表面风光,每拍出一个“地王”,同行的艳羡目光就是最大回报。  相似文献   

6.
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房价暴涨发出猛烈抨击。央企已占房地产业60%份额,其中不少是“地王”,因而成为大会攻击的对象。会后国资委令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保留16家。至于这一措施能否抑制房价,只能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7.
如果可以预见未来的话,相信陈刚不会说出那样的话,尽管这个未来只有10天左右的时间。作为北京市副市长的陈刚曾在两会期间表示:北京今年已经很难再产生地王了。房价也好,地价也好,不会再出现去年的疯狂了。但在3月15日,两会落幕后的第一天,两会代表尚未全部离京,北京在一天之内出让的6块土地中,刷新了三次地王纪录。而当天的主角全都是大名鼎鼎的央企——远洋地产、中信集团和中国兵器装备总公司,其旗下的房地产公司成就了三大央企地王。  相似文献   

8.
调控声声不息。地王依旧归来。这一轮地王的诞生轨迹,似乎与2009年如出一辙。彼时先有所谓的“小阳春”,接着京沪等城市出现多家房企争抢地王的局面,再之后就是房价突飞猛涨。不同的是,2009年房地产市场的激烈演进过程在今年被浓缩在“金九银+”之际了——8月底出现“真假回暖”之争,9月初全国地王频出。房价出现上涨苗头。  相似文献   

9.
调控声声不息。地王依旧归来。这一轮地王的诞生轨迹,似乎与2009年如出一辙。彼时先有所谓的“小阳春”,接着京沪等城市出现多家房企争抢地王的局面,再之后就是房价突飞猛涨。不同的是,2009年房地产市场的激烈演进过程在今年被浓缩在“金九银+”之际了——8月底出现“真假回暖”之争,9月初全国地王频出。房价出现上涨苗头。  相似文献   

10.
重庆渝海房地产开发公司位居重庆房地产企业的龙头老大,但就在“地王广场”、“西格玛百货”这两个商业地产项目中,却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而王府井百货的引进,去除了渝海的这一心病。那么,渝海的成败有何得失?  相似文献   

11.
《首都经济》2011,(12):22-22
房地产市场的高频词汇,前几年是“地王”,而今是“流拍”。11月,济南市出拍卖的11宗地块中9宗流拍,另2宗以底价成交。成都拍卖的5宗地块,有2块流拍,3块底价成交。10月南京3场土地出让活动推出的16宗地块,  相似文献   

12.
赵秀池 《中国报道》2013,(10):64-65
地王频现既对“稳增长”有积极意义,又会导致更多的资本投向房地产,使其他行业弱化,不利于“调结构”,不利于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78家央企退市能否有效遏制高房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拉 《产权导刊》2010,(5):8-10
2008年之前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是由民营资本主导,连年的“地王”也为民企。然而在2009年的“地王争夺战”中,曾风光无限的民企相继败下阵来,让位于以往低调的央企。截至2010年第一季度末,诞生的地王仅有上海证大置业一家为民企,其余均为央企制造。央企在当下非常敏感时期坚决拿地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顺驰地产还是北京祈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大龙地产,三个不同量级的地王或被吞噬殆尽,或淡出公众视线,或股价受挫。尽管有不同的症状,但是他们却同属一类病症:被赶下“地王”宝座.  相似文献   

15.
王雨佳 《新财经》2009,(8):33-34
进入2009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迎来了久违的繁荣,各地房价飙升,“地王”频现……恍惚中,2007年房地产盛况重现。这是房地产市场自然转暧,还是新一轮泡沫的前兆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央企大举进军房地产市场,并频做“地王”的现象,不仅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而且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如果不对央企进军房地产市场和频当“地王”的行为加以限制与规范,不仅会进一步影响央企的社会形象,而且会让公众对中央控制房价、关注民生的政策和态度产生怀疑。  相似文献   

17.
“天价地王”与高房价的出现,恰说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特殊难题。显而易见,泡沫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8.
武汉地王 2007年1月,上海豫园商城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以总价35.02亿元、楼面价3290元/平方米拿下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147号的武重地块,成为武汉新“地王”。由于无法在短期内支付土地出让金,因此上海豫园商城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不得不与复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并将此项目正式命名为“复地·东湖国际”;目前一期已开盘。  相似文献   

19.
房地产行业的土地囤积现象由来已久,房地产企业囤地行为的产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市场炽热中的冲动和非理性。事实上囤地行为是一种博弈行为,其动力源于企业对土地的未来乐观预期。在土地囤积的“囚徒困境”中,土地供给、住房需求以及主体偏好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力,并由此产生了资金风险、国有房地产企业的新“地王”现象等问题。就政府而言,应以制度迫使房地产企业理性扩张,谨慎拿地,促使整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去年底,政府提出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在与网民交流以及答记者问时再三表示,将在他的任期内,稳定房地产价格.可事情的发展却与政府的承诺背道而驰.全国"两会"刚闭幕,北京就出现新的"地王",一线城市的房价也出现量价齐升之态势--市场的力量直接挑战政府的"承诺"和"信誉".政府急了,出手也更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