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基于FDI技术溢出的三种形式,本文从总产出、技术进步、科技成果市场转化能力三个方面研究FDI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本文选取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外商投资作为解释变量并设定了三个模型,利用多元回归和逐步回归的方法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FDI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规模扩大,总产出增加;较小的吸收能力和技术差距抑制着FDI对江苏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不合理的市场环境和外资优惠政策阻碍了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FDI对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小兰 《北方经贸》2006,(12):91-93
FD I的大量进入对东道国长期且根本性的原因就在于其技术溢出效应。本文分析了FD I的技术溢出途径和内在机理,并针对FD I技术溢出效应发挥在我国受到制约的因素,提出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从而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内生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3.
FDI对江西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江西省1966年-2004年的相关数据,对FDI的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FDI并未对江西的创新能力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文章最后分析了导致该结论的主要原因并给出了简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朱维芳 《商业时代》2007,(24):39-40,36
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生溢出效应的传导途径是多渠道的,这些渠道在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都相对独立、不存在产业关联的情况下,对东道国技术溢出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本文从外资当地成分和进口依赖程度两个方面来考察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产业关联,结果表明国内本土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存在进一步加强产业关联的空间,并且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依赖程度过高,带动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作用也较弱。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传统的C-D生产函数,借鉴Levin和Raut(1997)的思想,建立外商直接投资内生化的技术进步模型,采用福建省1979~2005年的相关经济数据,结合现代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经验分析,从中发现福建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对当地企业产生了积极的技术溢出效应,并提出进一步促进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政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服务于福建省的外资引进工作。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直接投资(FDI)一直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在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资策略指导下,我国利用FDI的数量规模不断增长.大量注入的FDI是否提升了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呢?在借鉴SST和Kinoshita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FDI在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结果显示FDI在我国总的技术溢出不太显著,而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是负的,FDI对于缩小我国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上作用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DI技术溢出效应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深远意义,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广泛兴趣。本文回顾了中外学者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评论,并指出未来应在技术溢出理论、计量检验方法、溢出效应发生的微观机理、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知识创造行为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服务业吸引FDI溢出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入世以来,中国服务业加快对外开放,服务业吸引FDI急速增加,并对服务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即溢出效应.为具体检验该溢出效应,文章在对服务业FDI溢出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基础上,对1997~2005 年中国服务业总体及分行业吸引FDI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为中国调整FDI产业流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涉及输入型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把制造业27个行业根据OECD标准按技术含量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及低技术四组取样,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不同技术水平行业组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确实存在,而且技术外溢效应容易发生在技术含量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中;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对溢出存在负面影响,但这一负面影响会随内资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提高而减弱。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两种主要的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组织形式——FDI与国际外包,就国内的相关经验数据来检验我国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技术溢出效应。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和国际外包的承接均与我国的技术进步显著正相关,而FDI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负面效应且在统计上不显著。最后在前面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如何有效地参与全球生产网络进而实现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江苏省都是我国FDI流入最多的省份,而其中2/3以上都流向了制造业。本文利用20042012年江苏2位数制造业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使用差分GMM广义矩估计方法探讨FDI对江苏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了不同规模的FDI对江苏制造业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对江苏省制造业存在正的技术溢出效应,而不同规模的FDI对技术溢出效应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溢出效应进行回归分析,尤其探讨了外贸开放度在其中的影响.实证结果证明了FDI正向溢出效应的存在,并且总体上看外贸开放度对这种溢出效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外贸开放度对我国东、中、西各地区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须琴 《商场现代化》2007,(21):12-1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本文通过阐述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溢出效应途径,及分析技术溢出效应在我国不明显的原因,提出了我国强化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近年来,对外资的关注点从其带来的资金和生产能力转向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本文主要从FDI技术溢出效果,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我国利用外资效率,增强我国企业吸收外资企业技术溢出能力,以促进我国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总体提升。  相似文献   

15.
外商直接投资(FDI)溢出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需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来发展本国经济。FDI企业通过其溢出效应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一些不利因素也在制约着FDI企业溢出效应的发挥。本文首先阐述了溢出效应的概念和方式,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FDI企业溢出效应的制约因素,并针对此提出了发挥我国FDI企业溢出效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尽管我国FDI在绝对值上有了很大提升,我国产业结构中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问题。文章运用2005~2008年中国35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对FDI在中国的水平、前向和后向技术溢出关联效应进行了检验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FDI的水平关联溢出效应为负,而行业间的垂直关联溢出效应并不显著。这一结论对于外资引导与利用、相关产业政策的制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诸多研究均表明,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具有正溢出效应。但不同来源FDI因其投资导向不同,应该具有不同溢出效应。随着港澳台FDI的下降、欧美日等FDI的增加,FDI对中国经济发展溢出效应也有所变动。本文通过计量分析得出其他外国FDI溢出效应明显强于港澳台FDI的结论,并对其成因进行解释,并进而提出中国调整FDI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生产性服务业FDI作为服务业FDI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目前生产性服务业FDI占整个服务业FDI已达到90%以上。由于其自身知识密集和产业关联性强的特征,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此关于生产性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引起了社会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溢出渠道这一角度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归纳和述评,从产业内水平溢出和产业间垂直溢出对生产性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渠道进行了细分。  相似文献   

19.
施敏颖 《江苏商论》2007,(8):107-109
江、浙两省都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但在FDI与内资企业之间的互动机制、FDI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及溢出途径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在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FDI投资差异的基础上,对FDI的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进而对如何提高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本水平是东道国获得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一个重要条件。利用2004—2008年江苏省13个主要城市的经济数据,按人力资本水平高低对样本城市进行分组回归,分析其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水平越高,FDI技术溢出效应越好。为此,江苏省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地方政府应创造条件吸引具有技术溢出效应的外资企业进入江苏省;促进内外资企业间人才的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