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国际上看,凡是成功解决住宅问题的国家,基本上都借助于住宅金融的发展。我国住宅金融是伴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发展起来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住宅金融的发展速度相当缓慢,发展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显得较为落后,无法为解决住宅问题和发展住宅产业提代完善的金融支持。本文就当前我国住宅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较为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发展住房金融以推动住宅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已成为专家们的共识。但如何完善和发展住宅金融,目前却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住宅合作社作为住房金融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国外曾取得巨大成功,直到现在在德、法等国仍显示其强大生命力。那么,这种合作金融形式能不能成为推动我国住宅金融发展的一剂灵丹妙药呢?为此,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李扬研究员。  相似文献   

3.
“九五”期间,住宅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得以确立,住宅产业发展得益于宏观面、居民收入提高、住宅金融发展等因素,住宅产业发展中亦存在着房价过高、二级市场不健全、房地产金融作用未充分发挥等问题。展望21世纪的住宅产业可以发现,住宅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营销模式不断创新,开展资本运营乃大势所趋,妥善处置积压商品 将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处于人口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人口城市化给住宅产业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研究人口城市化对住宅需求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1998-2011年我国住宅产业快速发展时期作为研究阶段,选取这一阶段住宅销售面积与影响住宅需求的六项重要指标,对人口城市化影响住宅需求进行实证分析,并从理论上分析人口城市化影响住宅需求的路径,结果表明:人口城市化对住宅需求存在重要影响,是住宅需求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最后针对我国人口城市化和住宅产业发展状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镇住宅金融从总体上仍然滞后于住宅产业的发展。构建城镇住宅投融资体系,其基本点是:构建复合型多元投融资体系;引导长期性资金进入住宅金融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政府应给予充分运行。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推进房地产证券化;引导保险业资金进入住宅金融市场;建立长期性住宅投资基金;建立抵押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抵押资产;引导海外资金进入;重新设计现阶段复合式住宅消费融资机制框架;金融产品创新;创造良好的住宅投融资法律环境、投资软硬环境。  相似文献   

6.
谢青 《中国金融》2000,(10):50-50
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是目前国外普遍采用的住房金融形式 ,它是以一系列的购房抵押贷款为标的资产 ,并以其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担保 ,通过发行证券的方式将资产群出售给机构投资者的融资活动。发展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  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可盘活大量长期性抵押贷款资产 ,提高其流动性 ,为房地产市场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实现住房金融的良性循环。它的推行必将对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我国实行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1.有利于改善我国国有银行资产的质量和经营效果。银行通过出售抵押贷款资产 ,一…  相似文献   

7.
引言:城市综合体作为区别于传统住宅开发的新型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国内开发商与地方政府所接受。据统计,目前国内采用城市综合体模式的住宅开发项目比例,已经超过三成。在非城区偏远地带,城市综合体更是成为住宅开发的主流模式。本文拟探析城市综合体在我国迅速发展的背景,以及如何运用这一模式解决我国住宅开发中遇到的难题。1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的困局  相似文献   

8.
论政府对住房市场的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住宅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干预。但由于住宅的社会福利性质,以及住宅产业发展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政府对住宅市场的干预巳经超出市场失灵的领域,形成所谓的住宅产业发展政策。我国是一个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政府还肩负着培育住宅市场的重任。  相似文献   

9.
我国住房市场的发展状况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以来,商品住宅市场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住宅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性支柱产业,它的发展状况,影响着几十个产业部门、上万种产品的发展,因此,正确认识我国住房市场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政策,对于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社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作者从我国住宅市场发展的基本状况入手,揭示了住宅市场发展中的金融风险,最后对发展我国商品住宅市场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国外住宅合作金融支持住宅建设与消费的成功经验入手,论证在我国住宅商品化进程中培育以居民支付力为基础的住宅市场应发展住宅合作金融及发展住宅合作金融可以采用住宅合作社的形式,并从资金来源保障和应理顺的关系两方面阐明发展我国住宅合作金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所谓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银行集合广泛分散的住宅抵押贷款并将其组合包装出售,而后在资本市场上发行以这些抵押贷款为担保的证券进行融资的活动。通过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不仅可盘活银行大量长期性抵押贷款资产,提高其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水平,有利于银行的安全、高效运营,而且可实现住房金融的良性循环,推动我国住宅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可分为五个操作步骤:——筛选、剥离、组建证券化资产池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础是一定量的、可证券化的抵押贷款。因此,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首要一步,是按照…  相似文献   

12.
以建立完整的住房金融体系为主题,提出住房金融应是多方位、多品种互为补充的金融服务体系,这也是住房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分三个部分加以阐述:⑴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住宅金融体系。⑵发达国家住宅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⑶如何建立、完善我国的住宅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3.
所谓住宅的可承受性,就是指住宅价格与家庭收入之比是否可以承受。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住宅租赁价格的可承受性,二是住宅购买价格的可承受性。这两方面的内容不仅影响住宅产业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居民居住问题的解决。因此,本人拟对此作一番探讨,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住宅购买价格的可承受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住宅金融发展模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现阶段我国住宅金融发展的模式与方向应该是完善公积金制度,重点发展住宅储蓄制度,从政府主导型的政策性住宅金融体制过渡到市场主导型的住宅金融体制,并就住宅储蓄制度创新、住宅金融的政策性与市场性相融合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住房金融制度建设是发展住宅产业、保障大多数居民居者有其屋的必要条件。本文阐述了我国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金融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完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金融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美国农村住宅金融体系及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与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呈快速发展态势相反,农村住宅开发量呈下降趋势,2001年比1999年下降了10.4%,这一方面与城市化速度加快,相当一部分农民移居到城市有关,但另一方面与房地产金融尚未在农村建立与推广有密切的关系。虽然我国仍处在城市化加速期,但在相当长时间内农村人口都将占很大的比例,农村住宅建设仍占大头,农村房地产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据统计,现在每年新竣工住房中有2/3在农村)。为推进现代化农村建设,加快农村住宅开发向规模化、商品化转变,改善农民人居条件,应该探讨如何建设我国农村住宅金融体系。本文以房地产金融…  相似文献   

17.
韩国为应对住房问题,建立了完善的住房金融法律和组织机构,形成了由住宅城市基金、住宅金融信用担保基金等组成的政策性住房金融为主导的体系,为大量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差别化低利率住房贷款,同时,积极通过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房地产投资信托的方式筹集低成本市场化资金,有力支持了住房建设与消费。我国住房市场存在严重的房价与购买力脱节问题,影响有效需求满足,在经济下行、住房需求萎缩背景下,借鉴韩国的政策性住房金融发展经验,我国应加快以住房公积金为基础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改革,发展证券化市场,完善住房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8.
住房金融制度建设是发展住宅产业、保障大多数居民居者有其屋的必要条件.本文阐述了我国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金融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完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金融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城镇居民住宅消费的发展趋势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透析这些因素变化的轨迹,预测城镇住宅消费发展趋势的同时,针对目前我国住宅消费发展趋势的同时,针对目前我国住宅消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动我国城镇居民住宅消费健康发展的对策:改善住宅金融配套服务水平、提高居民有效住宅消费需求、建立高效健全的住宅消费市场和调整我国现行房地产政策等等。  相似文献   

20.
陈洪波 《新金融》2006,(7):36-38
世界各国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不同的住宅金融模式,对中国而言,独立运行、专业经营和广泛参与是我国住宅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包括:建立商业性和福利性相结合的金融支持体系,明确商业银行在住房融资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融资保险和担保体系建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