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货币政策将主导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人民币利率调整空间加大,这是因为世界经济趋好,有的国家已经提高了利率,有的国家如美国有升息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央行是否会在近期推出升息的政策,在市场升息预期较浓的情况下,投资如何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是当前大家都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利率对几乎所有的投资市场都有影响,它和我们经济活动的关系太密切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升息虽然是央行控制投资过热的最有力的一招,但它也同样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因此,不到迫不得已,央行不会轻易动用升息的手段。无论央行是否升息,其最终目标是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只要中国经济能够健康发展,投资在市场当中就不缺少投资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今年以来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但通货膨胀威胁尚未解除。美联储仍在继续升息。但随着美国经济增长预期趋于放缓,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将逐渐转向相机抉择。此轮加息进程已接近尾声。尽管近期美国经济增长前景看好,但不断攀升的财政贸易双高赤字仍在困扰美国经济,从长期看有可能给美国和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国经济持续稳健增长,经济中通货膨胀压力在短期内难以消除。美联储将继续升息,最终取消刺激性货币政策。布什政府的财政政策将以消减赤字作为首要目标。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美国经济已步入持续增长阶段,且未来数年内有望继续。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保持较快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强,经济周期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5.
徐刚  马青  周莹 《新财富》2006,(6):16-16,21
4月27日晚,央行宣布将贷款利息提高0.27个百分点,保持存款利息不变。很多人认为央行升息是调控过热的宏观经济,我们认为,升息是为了宏观调控,但更是为了金融调控。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贸导刊》2005,(10):15-16
利率调整是发达市场经济体货币政策中最经常使用、也最有效的政策工具之一。2001年10月以来,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最低降到1%,创下45年来的最低点。2004年上半年,主要指标显示美国经济开始进入稳定复苏阶段,为了抑制未来通货膨胀上升趋势,保证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004年6月30日开始美联储连续3次小幅提高基准利率,标志美国开始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  相似文献   

7.
美联储已经连续在17次的FOMC会议中提高利率,虽然从上周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讲话让市场看来美联储将迎来一次停顿,但预测本轮就此结束可能还为时尚早。通胀压力上升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欧洲央行在推进加息,日本结束了零利率,而亚洲其他国家也在跟进。升息一度成为了央行的时  相似文献   

8.
市场关注美元升息因素,而美联储在8月8日停止升息后,政策声明并未关上再次升息的大门,这使得美元总体走势处于多空平衡的拉锯状态。7月中旬至8月中旬,美元指数呈现探底回升的先抑后扬走势。7月中旬,美元指数曾创下3个月高点87.33,随后先展开回落走势,至8月4日最低下探至84.39的8周新低。经过8月4日和8月10日两次分别探底84.39和84.42之后,至8月中旬,美元指数回升至85.75附近。  相似文献   

9.
高潮生 《新财富》2004,(3):68-72
随着利率一降再降,股市与债市在过去3年间出现了两极分化,大量资本从股市源源不断涌向债市,债市收益罕见地超过了股市。但随着利率下降空间的减小、国际升息趋势的出现、美国经济的高涨、债市价位超越股市、美元的贬值、债券增发供给增加,债市将很难续写往日的辉煌。  相似文献   

10.
陈婷 《理财周刊》2004,(6):36-37
一般的投资教科书上都忠告投资,在市场上普遍有升息预期的情况下不宜介入包括国债在内的债券市场。可是凡是都有例外,如果有其他因素和升息预期纠合在一起而使得债券市场出现了短期的超跌,那么,选择这个暑期介入的投资将仍然是有利可图的。目前的国债市场就属于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势头,虽然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中国人民银行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原来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原来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金融机构再贷款基准利率、再贴现利率、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保持不变.这是我国连续八次降息后的首次升息.为什么要升息?我国是在什么样的经济状况下选择升息这一货币政策?升息的效果将会怎样?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我国目前的经济背景开始,对这次货币政策的运用做一个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陆桔利 《江苏商论》2006,(6):157-159
央行面对先前的通胀压力对货币政策作了一系列调整,其中包括升息。本文结合中国的现实,通过一个声誉模型说明,升息作为政府降低通货膨胀的一个信号,只要政策制订者能坚持一贯,建立起自己的声誉,该政策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语音     
《商业文化》2006,(6):14-14
“今年中国有再次升息的可能”;“‘国六条’传达的强烈信号是:市场仍是健康的,但还有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控。”;“我国将对国土空间分成四类,并实行不同的发展策略和实行不同的绩效考核。”;“未来三五年内,中国劳动力成本可能上升30%-50%,如果人民币同时升值10%,中国还有多少企业能够挺过去?”;“加大查处力度,既要处理事,也要处理人。通过查处一批国土资源大案要案和典型案件,起到震慑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赵岩 《商界》2010,(10):22-22
中国如果不总结放出通胀的教训,而贸然以升息对抗通胀,效果恐怕还不如直接给银行断电。  相似文献   

15.
高善文 《新财富》2004,(11):16-18
经济调整可能需要2年的时间使总需求过高的态势恢复平衡。最近一个经济周期的数据显示,利率调整的滞后无疑会加剧这一过程中经济总量的波动。在当前影子利率走高,信贷配置效率恶化的情况下,央行10月29日果断升息,可谓适逢其时。我们认为,本轮加息周期将持续2年左右的时间,利率水平的累计上升幅度应该在150—300个基点之间。  相似文献   

16.
快升     
吴畏 《中国市场》2007,(42):1-1
<正>9月14日央行又升息了,这是今年第5次升息,一些国内外经济机构预测:年内央行还会第6次、第7次甚到第8次升息……连连升息,但房价还在涨、股价还在涨、物价还在涨、外汇储备还在涨……一切固有的问题依旧存在。在这诸多问题中,外汇储备的高增是国内流动性泛滥的"罪魁",而房价、股价、物价上涨只是这一"病灶"溃烂外显的"热症"。  相似文献   

17.
与辛迪加的节目相比,美国的观众可能对国家债务违约问题更感兴趣。看来,国家债务问题不仅关系到政治、经济。还会导致其他节目收视率的下滑。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贸导刊》2005,(16):54-54
经历了2004年的强劲增长后,受能源价格上涨和持续升息的影响,2005年上半年,国际经济总体增速有所放缓。美国经济在保持增长势头的基础上出现动力减弱迹象,日本经济增长有所加快但尚未完全摆脱疲弱态势,欧元区经济仍在低迷中徘徊,亚洲其他经济体增长速度也有所减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半年度《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05年全球总体经济增长率为4.3%,低于2004年的5.1%。  相似文献   

19.
许戈 《浙商》2009,(14):100-100
下半年,持有高息货币的获利机会更高一些,如澳元和纽元。而到明年年初的时候,持有低息,但具备升息潜力的货币,获得汇率上收益较高一些。  相似文献   

20.
李明旭 《浙商》2009,(21):28-28
美欧日中等国现在都没有勇气率先揭起升息的大旗,目前它们最主要的担忧仍然是经济复苏的持续性问题,而通胀的忧虑显然还不迫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