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学者们都认为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供给充裕的国家。但进入2004年后,我国东南沿海企业在招聘工人时,却突然发现面临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情况,这被理论界称为“民工荒”。9月8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该报告的出台正式宣布了中国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出现。2004年7月15日,《南方周末》一篇题为《中国遭遇20年来首次“民工荒”》的报道,也反映了福建、珠江三角洲等许多地区出现劳动力短缺、企业招不到人的所谓“民工荒”的现象。“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被视为是对中国劳动力市场长期状况的基本描述。被认为是无限量的劳动力竟出现短缺,不能不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在1990年代初我国出现过蔚为壮观的“民工潮”,然而2004年初,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招工难的情况,记者把它称为“民工荒”。实际上这是一种工业化过程中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现象。广东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状况与深层原因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民工短缺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的一些地区,如闽东南、浙东南、广东沿海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珠江三角洲缺工最严重,有近200万人的缺口,缺工率达到10%。其中,深圳、东莞劳工需求的缺口达几十万计。不少人认为,上述情景打破了“刘易斯“”关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中国将要告别劳…  相似文献   

3.
粤港经济唇齿相依广东和香港山水相连,两地向来有着人缘和地缘的密切关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凭藉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优惠的政策和廉价的厂房和劳动力,率先吸引了香港大批厂商将制造业的生产工序迁往珠江三角洲地区。到目前为止,香港将生产线搬到广东的厂商已有4万多家,在港资企业工作的内地  相似文献   

4.
农民问题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调整农民就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是解决农民问题并最终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在农业和农村内部,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和城市人口密集地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附加值的名特优新农产品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应当围绕中心工作,帮助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帮助农业生产向高价值产品转移,实现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生产和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期目标。  相似文献   

5.
环渤海地区在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8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对外开放,带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90年初以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的长江三角洲及其沿长江干流地区的对外开发开放,带动了中部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随着全国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发展,90年代后期及下世纪初,环渤海地区势必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的热点区,在地域上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共同构成中国沿海开放地带的三大核心区,成为全国第三个也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开发开放的重点地区。在这一区域内,以京津为中心的首都经济圈地区、以沈阳———大连为中心  相似文献   

6.
中国沿海地区,存在三个历史文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个性鲜明的增长中心,这就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中心、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中心和环渤海经济增长中心。 A.珠江三角洲的未来发展目标,是构筑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形成实力更强大的、面向国内外的经济增长中心。 广东省委、省政府于1994年11月作出决定,正式宣布建立珠江三角洲经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区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突出表现为跨国公司投资的重心由珠江三角洲地区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转移。本文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对跨国公司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投资差异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探寻影响跨国公司投资区位变动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劳动力素质、市场潜力等因素在跨国公司投资区位选择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劳动力成本、当地的经济规模等传统因素的影响则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日本经济起飞,城市加工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扩大,在城乡巨大收入差距的诱惑下,日本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在农户家庭内部劳动力互补机制的作用下,缓解了劳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业生产。从分析日本经济起飞时期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变动入手,通过实证分析把握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经济影响;进而分析未来日本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说明农村劳动力互补机制对于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农村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今村卓 《经济导刊》2003,(12):86-88
中国产品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席卷全球。但是,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珠江三角洲”发展模式正走向终结。现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是以内需为中心、高度产业化的“长江三角洲”发展模式。不能错看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0.
李刚 《经济学家》2014,(3):46-55
从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农业部门就业率、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的协调度等多维度分析中国劳动力短缺问题,可以发现中国劳动力短缺属于相对短缺,而非绝对短缺。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只能有效地解决劳动力绝对短缺问题,而对相对短缺的效果较小,因此,通过放松计划生育政策来减缓或消除劳动力相对短缺对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作用并非最佳选择。解决的措施应该是通过制度创新,利用已经积累起来的人力资本,充分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参与率、降低农业部门就业率、提高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的协调度等途径可以及时有效地捕捉到第二次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1.
农村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而城市因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现象,农村的过剩和城市的短缺形成以劳动力为中心的资源配置错位现象.因此,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必然会优化城乡现有的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2.
王新 《经济学家》2012,(9):48-55
中国的工业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1.4亿多农民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同时,却没有离开农村地区,因而显示出两条截然不同的转移和工业化路径:其一是城市化,其二是发展农村工业。中国农村工业的高度发达不仅得益于改革和制度创新,也得益于农村要素市场所具有的广度和厚度——既存在着剩余劳动力,同时也存在着资本市场和隐性土地市场。但由于农村工业多数属于"技术短缺-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汇率和劳动力成本的改变,农村工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使得农村工业这种廉价劳动力转移模式又具有了浅化和不稳定性质。未来农村工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技术创新能力,还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乡的选择偏好。  相似文献   

13.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前言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已成为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从经济增长的制约和促进因素看,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作用,尤其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战略意义。舒尔茨认为:“人的知识能够减轻自己对耕地传统农业及正在被消耗的能源的依赖,并且能够降低食物的物质生产成本。”历史已经证明,人类能够通过知识的进步来增加资源。世界各国经济现代化的共同内容是耕地的经济重要性在下降,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在提高。“土地并不是使人贫穷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富的关键因素。”舒尔茨的这一观点对于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资源短缺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农业资源尤其是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西部地区更为突出,除了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等四个自治区(省)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外,其他西部省、市、自治区人均耕地面积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重庆、四川两个地方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水资源短缺也是西部大部分地区面临的一个困难。西北地区年均降水量少,蒸发量较大,而且部分地区作物生长季节的积温不够稳定,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西部地区必须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来解决制约经济增长的资源短缺问题。但是,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大量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极为活跃。根据相关统计,改革以来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达1亿多人,其中四川等西部地区劳动力输出量居全国前位。  相似文献   

14.
目前,随着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结构性弱点日益突出,即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轻型化和技术结构的低水平,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广东实现现代化,正面临经济转型的重大战略性调整。经济转型实质就是要使经济规模扩张及层次提升。探讨和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15年发展规划时,我们应广泛借鉴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对比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台湾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5.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中国深化改革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而劳动力转移主要受国家制度、政策、教育水平、地区收入差距和资本密度的影响。目前,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仍然是地区保护和户籍限制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同时,对劳动力转移的传统偏见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阻力。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限制是中国很多地区贫困的根源之一,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实证分析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不是城市居民收入下降和失业率上升的原因,而是城市经济增长、社会繁荣和就业率提高的一个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农村地区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实际需要,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实现了中国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大幅度提高,农村地区出现了社会安定,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但是近几年来,我省农业生产开始出现不利的局面,农村经济发展徘徊不前,相当一部分农村农民收入出现持续滑坡。农村劳动力(尤其有知识、年富力强的劳动力)大量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去年,国务院召开了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工作会议,要求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沿海发达地区,抓住当前国际劳动密集型生产再次向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所提供的机遇,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即:发挥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和素质较高的优势,坚持“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时决定在这些地区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以推动其经济尽快走上外向发展的道路。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科  相似文献   

18.
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包括天津在内的环渤海经济圈正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这一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已具雏形。天津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和制造基地对于拉动北方地区的巨大潜力和作用开始凸显。“天津制造”的再造是振兴老工业城市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劳动力短缺渐趋严重,劳动力流动日趋频繁,亚太地区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劳务市场的迹象更为明显,一些国家正在采取对策迎接这一机会。亚太地区将变成重要的劳务市场1.地区内的劳工人数“迅速增加”。近年来,亚洲国家的劳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亚洲的就业格局。目前,东亚、东南亚有200万劳工离开家乡到该地区的其它国家工作。这种日益增长的劳工不再仅仅由家庭保姆、建筑工人、不熟练的农村劳动力构成,它还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伴随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进入非农行业就业,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数量也日益增长。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农村已跨省转移劳动力中的较大比重就业于东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东部地区转移就业。这必将极大加速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从而导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日益加剧。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跨省转移明显地促进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是导致地区经济差距持续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