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大省是新常态下三大产业共同发展,传统与现代农业相互促进的省份。对我国农业大省三大产业关联度的测算有助于找准产业发展的突破点,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河南省社会发展处于中国农业大省的平均水平,能够较全面、准确地代表我国农业大省的三大产业发展情况。故以河南省为例,选取该省1978~2013年的三大产业生产总指数建构VAR模型,利用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VEC误差修正模型、广义脉冲响应的方法对三大产业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进行了追踪、分析及预测。结果发现:(1)第一产业能为第二产业提供原材料等物质基础,在前期正向影响第二产业幅度较大,但未来并不及技术进步对第二产业的推动力大,因而后期这种正向影响会逐渐减弱;同时,第一产业因为不能提供相关市场、技术及其他资源要素,对第三产业影响虽然是正向的,但是并不显著。(2)第二产业会因占用耕地等问题先负向影响第一产业,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二产业会正向影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辅相成,对第三产业有稳定的正向影响。(3)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及相关的技术设备,因而能对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产生正向且持续的影响,对第二产业的影响更加显著。可见,我国农业大省三大产业是动态的互动关联,因而农业大省应该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顺应产业关联度变化来发展各产业。  相似文献   

2.
抓结构调整 促农民增收——以河南省西峡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河南省西峡县立足县情,采取了符合本地的切实措施,对当地产业结构、生产规模、经营模式、生产环节、产品品种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主导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实力,提高了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是产粮大省,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现状与动态进行分析,显示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呈现上升态势。2010年粮食总产5437万t,是1978年粮食总产2097.40万t的2.5倍。粮食政策是粮食产量的变化和增长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粮食保障政策,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为河南省粮食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全国粮食生产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主产区面临城镇化进程淤塞,城镇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冲突的现实困境。研究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很有现实意义。以河南省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针对现实困境找出粮食主产区共同的发展对策。构建河南省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倒U型"模型,采用统计口径一致的1990~2012年数据进行验证,相关关系十分显著。格兰杰因果关系验证结果显示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水平互为格兰杰原因。城镇化水平达到36.97%时达到"倒U型"的拐点,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契合。通过验证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间的"倒U型"关系,证实当经过"倒U型"拐点后,一系列试图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制度创新会加速促进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基于上述结果,提出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策略主要有两点:探索土地制度政策创新;探索粮食主销区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家庭农场特征的视角,构建了种粮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问题的分析框架,并利用河南省种粮成本和收益数据以及414个种粮农户、50个家庭农场的调查数据测算和验证了种粮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的大小。研究表明: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的下限和上限分别由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和家庭自有劳动力占比所决定。土地租金上升降低了农业收入,从而驱动家庭农场提高土地经营规模下限;粮食生产劳动的季节性导致家庭农场难有土地经营规模上限约束,人多地少的华北平原不利于种粮家庭农场的发展。种粮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主要受种粮收益影响,种粮收益低驱动家庭农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导致出现生产非粮化和经营公司化趋向。提高粮食生产单位面积收益水平,实现家庭劳动力充分就业,是种粮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7.
长期以来,粮食产业链整合存在着精深加工程度低、粮食企业规模小、科技水平低下、装备落后、制度不完善等制约因素。为了使粮食产业链稳定高效的运行和发展,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向精深加工转变,积极发展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兴粮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培育粮食龙头企业,创立名优品牌,加快粮食产业链各环节基础建设等。  相似文献   

8.
2019年农业绿色发展工作要点指出,要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加强农业污染防治、保护与节约农业资源、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统筹推进和试验示范。对于河南省粮食主产区而言,在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农业的循环利用率,将多种产业有效结合起来,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推进以政府监管为前提,以企业、农户合作为路径的新型发展道路。在大范围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将现代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农业发展,有必要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策略的探讨,以期更好地对农业绿色发展路径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9.
粮食主产区耕地健康产能评价 ——以河南省温县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探寻适合中国新时代耕地产能评价的新理论与方法,界定耕地健康产能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河南省温县验证。研究方法:基于"需求—功能—维度—要素—指标"理论框架,构建耕地健康产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算法、"1+X"累加模型法、图层叠加法定量评价耕地健康产能。研究结果:(1)温县耕地产能和耕地健康诊断结果地域分异特征明显,以青峰岭为界,北部耕地产能和健康状况较南部好;(2)耕地健康产能整体状况良好,乡镇间差异明显;(3)耕地健康产能结果更多取决于耕地健康诊断,主要受耕地生产环境和耕地系统弹性影响。研究结论:耕地健康产能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有应用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河南省越来越多的农地被流转成为建设用地,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使得保护农地发展权成为目前土地工作的重中之重。农地发展权的扩散效应对河南省农民权益保障及其交易影响较大,全文分析了河南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下如何使农民的利益得到补偿、如何对农民的权益进行保障及农地的归属问题,并基于已有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河南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和"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等指示精神为指导,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五优联动",狠抓"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不断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实现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河南由粮食资源大省向产业经济强省大步迈进。  相似文献   

12.
13.
1 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呈现的新特点1.1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作物面积减少,粮食总产下降 2001年末,株洲市耕地面积16.03万hm2,比1999年增加520 hm2。由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及退耕还林等因素,粮食作物占用耕地面积由1999年的12.23万hm2下降为2001年的12.10万hm2,比1999年减少1300 hm2,降幅为1.07%,预计2002年的下降幅度将会更大。粮食总产量由1999年的186.22万t下降到2001年的178.85万t,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C—D生产函数对农一师农业经济增长要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测算出了农一师农业生产投入要素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97年~2007年期间,农一师农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物质费用投入以及耕地面积扩大,三者对农业总产值贡献率分别为68.32%、21.71%和16.09%,并在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各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农一师农业经济增长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产粮大县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关系到农业稳定、粮食安全。本文以河南省固始县为研究对象,构建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协调性指数模型,探讨了固始县的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协调性程度,分析了协调性过低的主要原因。应重构产粮大县农技推广体系,提高粮食生产科技贡献率,粮食补偿政策要与时俱进,增加对新型种粮主体补贴,注重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合作组织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绿色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6.
17.
山东省滨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研判当前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提出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思路举措,对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和推进粮食产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当前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一)面临的机遇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推动粮食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实现农业全面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要求,而且要增强种粮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本文以粮食主产区河南省为例,通过归纳总结河南在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实践创新模式以及目前还面临的困境,提出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需求:以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为政策补贴对象、以产业链集成为政策支持领域、以市场驱动为政策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发展食品工业大省的经济学分析——以江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有些地方根据改革后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局势和本地区的简单资源优势,迅速推出发展食品工业大省(第一大产业)的战略,并动用行政力量来布置这一战略的实施。我们认为,这种做法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调节法则,根据目前产业发展的新环境,也很难成功。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