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农民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合理有效的政策激励方式,为完善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运行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依据条件价值评估法,基于安徽、山东两个省份354位农民的调查数据,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农民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有92. 94%的受访农民愿意接受补偿;农民年龄、块均面积、当地是否有秸秆收购企业以及农民对秸秆资源化利用激励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其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受偿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民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经济价值认知对其受偿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1)综合考虑当地经济水平、秸秆资源化利用成本以及农民受偿意愿制定补贴标准;(2)完善和落实秸秆资源化利用激励的配套政策措施;(3)创新培训与宣传方法,提高农民秸秆资源化利用知识水平及政策认知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安徽、山东等七省的686份农民调查数据,对农民秸秆还田的决策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构建Binary Logistic模型探究个体及家庭特征、外部环境因素及还田福利认知对农民还田决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农民的思想观念并非盲目落后,只有给予追求个人或家庭效用最大化的农民充分尊重,秸秆还田才可能取得预期成效。农民对秸秆还田的生态和社会福利认知水平成为影响其还田决策的重要因素,还田经济福利认知的影响不显著。相对于个体和家庭特征,外部环境对农民秸秆还田意愿作用更明显,其中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显著,但补贴与处罚措施却对农民还田意愿呈负向影响,现有的奖惩机制有待完善。据此,提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绿色化理念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综合福利认知;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制度,提高奖惩政策瞄准精度等政策建议,以提升并推进作物秸秆还田利用的效率水平与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农户调查数据,引入计划行为理论(TPB)分析框架,分析了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第一,农户对作物秸秆资源化的认可程度较高,75%的农户对这一资源利用行为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第二,影响农户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的关键驱动因素按照贡献度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性别、农业收入比重、农户对秸秆资源化的价值认同、来自农村大学生的支持、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关心程度、农户的技术学习能力、来自村干部的支持、农户的家庭经济能力、来自邻居的支持和受教育程度。为此,政府应当加强对女性农民的引导,重视秸秆资源化技术的示范效应和口碑效应,完善农业补贴办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CVM为基础,从"保护者得到补偿"、"社会受益、政府补偿"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模拟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市场,考察了农民参与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受偿意愿及意愿受偿水平。研究表明,82.1%的农民愿意接受一定金额的补偿作为参与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激励。在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利用参数估计方法测算出农民参与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补偿标准为544.32元/年·户;在不考虑农民禀赋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下,利用非参数估计方法测算出农民参与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意愿受偿水平下限为415.16元/年·户,上限为505.68元/年·户。运用Heckman Selection Model分析发现,影响农民参与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受偿意愿的关键因素有主要收入来源、家庭总收入、废弃物工作处理满意程度;影响农民意愿受偿水平的关键因素则包括性别、年龄、家庭总收入、耕地面积、农村环境评价、环保政策作用感知。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将分散的农民纳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环境管理模式的转型与创新。[方法]在梳理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农民环境治理参与行为运作逻辑的基础上,基于四川省崇州市的调研数据,利用多项Logit模型,以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为例,对比分析个体与村域层面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农民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认知型社会资本能够解释农民秸秆处理方式的差异。个体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农民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的选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村域认知型社会资本的负向影响则不显著。就个体层面而言,制度信任、规范和亲环境价值观均显著促进农民采用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而合作愿景的影响则显著为负。就村域层面而言,公共信任和亲环境价值观均显著负向影响农民的秸秆还田行为,而规范的影响则显著为正。[结论]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农民秸秆处理方式的选择差异具有强大解释力,能够有助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缓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 秸秆资源化利用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缓解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方法 文章基于选择实验法和山东省978个农户调研数据,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偏好问题进行研究。结果 (1)随着农户经营规模增加,其对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意愿将不断增强,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农户选择“愿意”的比重分别为54.9%、77.7%和82.8%。(2)秸秆禁烧政策、农户直接补贴、技术培训和完善市场等政策能显著提高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率。(3)是否参加合作社、便利性认知、污染认知、政策认知和资源化利用意愿对农户秸秆处理行为有显著影响。(4)不同规模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偏好优先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小规模农户对农户直接补贴的接受意愿最高,其次为技术培训;中规模农户对农机购置补贴的接受意愿最高,其次为技术培训;大规模农户对完善市场的接受意愿最高,其次为农机购置补贴。结论 要提升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积极性,必须制定多元化、综合性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同时强化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和设备支持。  相似文献   

7.
基于川南四市农户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问卷调查数据,利用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农户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理论模型,并分析农户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结果显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利用意愿对农户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有显著影响;利用意愿对农户参与秸秆资源化的利用行为有正向显著影响;农户的行为态度越积极、感受到社会群体压力越大、感知的可控程度越高,农户参与利用行为越显著。因此,要建全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推进机制,加大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强化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和推广,发挥农村干部、农村大学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农户视角的秸秆处置行为实证分析——以辽宁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农户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农户秸秆处置行为差异形成机理分析框架,运用多项式Logistic模型分析方法,对辽宁省408户样本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农户秸秆处置方式仍以传统农业利用为主,综合利用程度较低。户主个体特征、家庭外出打工人数、人均耕地面积、家庭人均年收入、环境关注程度、技术指导、信息获取能力、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村距县城距离因素显著影响农户秸秆处置行为方式。为提高农户对秸秆综合利用程度,要加大秸秆资源化利用综合补贴和资金扶持,强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和推广,加强农户环保宣传教育,完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9.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补偿方式会影响补偿标准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补偿政策为例,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方法分别在两种补偿方式(以农户为补偿单位和以耕地面积为补偿单位)下评估了农户的受偿意愿。结果显示,两种补偿方式下估算的农户受偿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农户资源化处理农作物秸秆的边际成本递减、环境价值对农户的边际效用递减以及农户对补偿方式变化的不敏感性,是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对补偿政策熟悉程度或认知水平更高的农户在两种补偿方式下的受偿意愿具有更强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政府在实施秸秆资源化利用补偿政策之前,应该着力于提高农户对补偿政策的认知,并重视秸秆产量更高的农户。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市到2010年,将在武清、汉浦、宁河、西青、大港创建5个生态示范区。同时,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全面实施“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再创建100个生态村,加强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及水源地周边环境的严格保护,鼓励和扶持农村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全面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建立统一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另一半产品,实际上是被弃置的资源,秸秆能源化利用是延长种植、养殖等产业链,带动加工、制造等产业升级,提供能源产品服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与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能源结构优化息息相关。目前,我国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主要有高效燃烧、成型燃料、生物气化、热解气化、发电和纤维素乙醇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应用。本文作简要介绍如下:一、秸秆高效燃烧技术秸秆高效燃烧技术是指以秸秆、薪柴等为燃料,以节约能源和提高热效率为核心,用于家庭炊事及供暖的省柴灶、生物质炉和节能炕等技术。其中,省柴灶是对改良柴灶进一步改  相似文献   

12.
[目的]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是我国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重要技术模式,也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重要途径,探究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纳意愿并对技术采纳的补偿标准进行精准测度,有助于建立秸秆还田技术持续推广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生产的绿色发展。[方法]文章以河北省徐水区319份农户调查为基础,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定量分析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构建补偿意愿价值评估模拟模型来估算支付意愿价值和秸秆还田外部环境成本。[结果](1)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支付意愿较高,有90%的农户表达肯定支付意愿;(2)基于农户支付意愿和秸秆还田的温室气体减排环境效应测度,徐水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生态补偿标准的上限和下限分别为661.8元/hm2和171.47元/hm2;(3)支付意愿的影响因子按从大到小的强度排序为耕地平整化程度>化肥成本>农户性别>化肥用量认知>家庭农业纯收入>受教育程度>政策认知>社会网络>地力提升认知。[结论](1)细化补贴类型,制定科学补偿标准,建议玉米秸秆还田的补偿标准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畜禽废弃物污染问题是实现我国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和绿色发展的突出障碍,引导养殖户参与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解决畜禽废弃物污染问题和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政府行为外部性视角,通过构建“反事实推断”倾向得分匹配,探究政府规制对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意愿和行为的影响,进一步依据社会认知理论,从多维度养殖户认知特征角度,运用Ologit模型分析其内在机理。结果 (1)性别、家庭年收入、养殖户收入占比、养殖数量、畜禽类型对养殖户感知的政府规制程度具有显著影响;(2)政府规制对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意愿和沼气发酵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3)政府规制能够分别通过提升养殖户的处理方法认知和防治法规认知,进而提高其资源化处理意愿和沼气发酵行为选择概率。结论 为解决我国畜禽废弃物污染问题、实现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应准确识别政府在引导或规范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关键途径,计划实施更为有效的规制措施,注重养殖户对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行为意愿和实际采纳,力求从少数养殖户的被动参与,转变为更多养殖户的主动响应。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中国造成了重大生命健康和经济损失,也表明了合理利用与善待动物的重要性。中国已到了关注动物福利的发展阶段,改善动物福利水平不仅是保障食品安全、突破隐性贸易壁垒障碍的要求,更是促使人们改变生产与消费习惯,进而防范动物源性传染病疫情发生的要求。中国目前已有了对动物福利进行规制的民众基础,应进一步提升民众对动物福利的认知、加大对动物福利学理及国际规制趋向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中国特色、长远引导、不断完善的与动物福利相关的法规、制度和政策,从而有效防范类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正>江苏省从2007年起开始出台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2009年出台了国内首部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地方性法规,同时对秸秆还田机械进行补贴,这些政策的实施成为禁止焚烧、促进资源化利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量。2014年再次实施加大对秸秆机械化还田补贴的力度政策。本文以涟水县南集镇为例,剖析新政策实施过程中农民的反映、政策所取得的效应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完善政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黄土高原地区陕西、甘肃和宁夏3省份1152户农户调查数据,构建资本禀赋、生态认知、生态补偿政策和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的理论模型,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资本禀赋、生态认知、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资本禀赋中,农用机械数量、林地面积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及采用程度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耕地面积对采用程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总收入对采用行为有显著的负向作用,相互信任对采用行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2)农户生态认知对其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3)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对资本禀赋、生态认知与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及采用程度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7.
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从农业废弃物的内涵、分类、特性等方面探讨农业废弃物在饲料、肥、气、基、料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其资源化处理中所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做出分析和说明。研究发现: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认知是比较匮乏的,但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对农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宣传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途径基础上,可采用秸秆还田、饲养法、基质化、焚烧秸秆为主要手段等方法,使其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秸秆资源化利用对我国乡村环境整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利用湖北省612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通过拓展的技术接受模型,探讨价值感知和环境责任意识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结果](1)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及环境责任意识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影响;(2)社会影响和结果展示等外部变量通过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中介作用影响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但社会影响对感知有用性的作用并不显著;(3)多群组分析发现,高禀赋农户的环境责任意识对其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作用更强烈,而低禀赋农户的感知易用对行为的作用更为明显,且低禀赋农户对技术的价值感知受外部变量影响更大。[结论]建议对不同类型的农户群体开展针对性的秸秆资源化利用宣传工作,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专门培训,增强农户的环境责任意识和对技术的价值认知,从而推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9.
<正>安徽省常年产生农作物秸秆4800万吨、畜禽粪污9500万吨。近年来,安徽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进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2018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78.6%,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81.1%;秸秆综合利用率近89%,其中,肥料化利用占66.2%、基料化利用占2.1%、饲料化利用占10.8%、工业原料化利用占2.9%、能源化利用占18%。  相似文献   

20.
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及适应性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在山东德州进行的对296位农民的问卷调查资料,本文发现,大部分农民能认识到气候变化的现象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收入、养殖业收入对农民有关气候变化的认知结果影响显著。低于一半的被访者表示采取了适应气候变化的行为。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和性别因素对其是否采取适应性行为影响显著。农民采取的适应性行为,以调整农时、增加投入和灌溉等被动适应性行为为主,调整作物品种、修建基础设施、采用新技术、改善农田周边的生态环境等主动适应性行为为辅。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其是否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