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笔者于2006年在山东、安徽、四川三省所作的实际调研数据,采用Multinominal Logit模型系统地分析了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本文的结论:文化程度低阻碍了劳动力进入相对较高层次行业就业的概率;技术、技能缺乏不利于劳动力进入工作环境好、工资待遇高的行业就业;普遍偏低的人力资本水平导致大部分外出劳动力被迫流向了传统的、没有太多技能要求的工矿企业。  相似文献   

2.
2006年中国家庭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成人数据显示,中国年轻一代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参与率明显高于上一代农村劳动力,年轻农村劳动力是中国非农劳动力供给的主体.本文在对年轻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参与行为进行实证检验时发现,人力资本的作用并不显著.年轻农村劳动力对非农劳动表现出一种"不论性别、不论受教育水平、不论是否拥有非农工作经验"的"无条件参与"特征.已有研究所得出的"人力资本条件与非农劳动参与正相关"的结论对于年轻农村劳动力这一独特群体并不适用.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本文认为,是由于年轻农村劳动力务农的机会成本较高所致.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辽宁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2000~2004年农村固定农户连续跟踪调查数据,在采用一般统计方法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计量模型,分析了辽宁省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在不断加快,但与农村男性劳动力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主要有: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年龄、家中是否有6岁及以下子女、家中是否有15岁以上在校学生、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微观农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金融危机冲击前后的面板双重倍差(panel-DID)模型,考察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对中国有涉外经济业务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造成了直接冲击,使得农村劳动力在这些行业的非农就业人数减少、劳动时间缩短;但是,研究并没有发现金融危机冲击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所产生的持续性影响;在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时,受教育程度较低、从事工资性劳动、就业地点在外省的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更容易遭受失业。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欠发达地区湘西南为例,从人力资本视角下深入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即就业率不高、就业层次低、就业职业不稳定、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较差等。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匮乏,人力资本投入不够。基于此,本文认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应做到:一是加大农村教育、卫生保健、劳动力技能培训投入力度;二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三是深化教育、卫生、就业体制和户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6.
基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实证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对土地转出的正向影响和对土地转入的负向影响均显著。进一步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人口老龄化通过抑制户主非农就业来抑制家庭转出土地,促进家庭转入土地。非农就业在人口老龄化与土地转出之间的间接作用是遮掩效应,非农就业在人口老龄化与土地转入之间的间接作用也是遮掩效应。最后基于实证结论从土地流转市场供给和需求两个视角提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陕西省6个样本县366份有效农户调查问卷,分析了陕西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现状及近10年来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流入行业与地域以及数量和结构等方面所具有的特点,以期为促进陕西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研究及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非农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此次研究以绍兴市为例,采用实证分析法和最大似然法,通过多元逻辑回归模型的构建,对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年龄越大,对非农就业选择越有抑制作用;农村的人力资本累积促进了非农就业;农户家庭收入的约束促进了非农就业;农村的土地资源约束推动了非农就业;产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实证结果,从强化粮食种植的补贴力度、加强县域非农经济的发展、全面推动农村劳动力的专业培训提出惠农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三农"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针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喻的研究,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借助宏观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进一步计算出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年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总体上看,非农就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瘟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农村劳动力回流对家庭农场培育的作用机制,文章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数据,采用Logit模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回流显著降低了家庭农场培育的概率。通过工具变量法、Heckman两步法和稳健性检验处理后,结论仍然稳健。同时,分别探讨了劳动力主动回流和被动回流对家庭农场培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主动回流对家庭农场培育不具有显著影响;农村劳动力被动回流对家庭农场培育的阻碍作用显著。进一步机制探讨发现,劳动力回流会通过增加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家庭农场培育,但劳动力回流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劳动力在外的社会资本。因此,发挥主动回流劳动力人力资本优势,对其进行培训,更有利于家庭农场培育,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及东西部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分解,并对不同地区的非农就业性别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虽然不同性别农村劳动力在教育、培训上存在差距,但不是造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非农就业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婚姻、家庭中的儿童数等形成的。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比较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由估计系数不同所引起的非农就业性别差异更大,尤其是婚姻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甘肃地区的调查数据做支撑,运用多元选择模型探讨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其非农就业行业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多以被雇佣方式参与到非农工作中,且集中分布于建筑业、服务业和制造业;男性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有绝对优势;教育程度对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行业选择有显著影响,并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在非农行业中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4.
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研究——基于CHNS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代际传递是长期贫困的关键问题。本文利用CHNS数据,围绕农村贫困家庭的代际传递问题进行测算和分析表明,与农村非贫困家庭比较,贫困家庭的代际收入弹性大,收入流动性较差;贫困家庭的子女收入对父母收入的依赖性更强;贫困家庭父辈和子辈在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收入水平、就业机会和医疗保险情况等重要社会因素方面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贫困家庭子女容易受到上一代经济和社会劣势的影响;贫困家庭父辈和子辈在受教育水平、上学机会、就业状况以及医疗保险等方面都处于明显劣势。这表明农村贫困家庭贫困代际传递明显。  相似文献   

15.
在农户非农化与融资难的双重背景下,基于2014年和2016年两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面板数据,运用传统Tobit模型和联合估计的条件混合处理(CMP)模型首次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农户融资的影响效应;采用工具变量模型克服了内生性问题,并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一是非农就业对农户融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不同融资渠道而言,非农就业可以同时促进农户获得正规和非正规融资;二是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对青年、教育水平高以及东部地区的农户融资促进作用更大;三是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非农就业主要通过收入增加和土地流转两种效应来促进农户融资。因此,大力发展非农经济,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与创业,是缓解农户融资难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16.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及其就业能力的提高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性别视角,本文首先对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现状及其对非农就业选择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并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女性人力资本与非农就业收入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加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其就业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缓解农户相对贫困是"后扶贫"时代中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基于中国家庭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9年、2011年、2015年三期面板数据,采用Logit模型,分析农村女性劳动参与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并探究农村女性劳动参与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对收入贫困还是能力贫困抑或是权利贫困,农村女性劳动参与均能起到不同程度的缓解作用。而且,女性非农产业劳动参与显著提高农户收入水平,提升农户可行能力水平。改变农村女性劳动参与度量方法,验证农村女性劳动参与对农户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均具有显著缓解作用,表明结果稳健。可见,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参与能有效缓解农户相对贫困,释放女性减贫动能。因此,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释放家庭潜在生产力;另一方面应最大限度消除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为女性就业营造公平环境,缓解农户相对贫困。  相似文献   

19.
周源 《山西农经》2024,(2):10-13
全面脱贫之后,我国扶贫重点目标变为解决相对贫困,缓解贫困脆弱性。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四期数据,分析对比教育、经验与健康等人力资本在消除绝对贫困、减少相对贫困、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方面的效果,实证分析农户非农就业在相关路径中产生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教育、经验与健康等人力资本均有利于促进农户减贫,防止返贫;对农户减贫边际作用最大的人力资本是经验,其次为教育;在教育与经验促进农户家庭减贫的过程中,非农就业起到了中介作用;在非农就业的中介效应占比中,教育降低农户家庭返贫风险的中介效应最大,其次为经验。因此,未来仍可通过提高农户家庭人力资本有效防止农村居民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2000户农户跟踪调查数据系统分析1995—2007年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变迁表明,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例显著增加,男性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显著高于女性,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增加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和本地务工,自营工商业对就业贡献相对较小。由于我国非农就业水平总体已经达到较高程度,但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严重偏低,要在工资快速增长的环境下保持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让更多未来农村劳动力接受更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