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以"养儿防老"为特征的家庭养老方式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非农就业人口的增加,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系统阐释了经济发展冲击和文化道德维系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作用机理,并基于江苏省6个乡镇12个行政村167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M-logit模型实证分析经济发展和道德文化对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和子女外出就业是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弱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社会风气、宗族关系以及村落聚居程度等则成为维系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基于代际差异视角,考察农村家庭子女赡养行为的性别差异,并系统探讨具体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农村地区整体上仍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但这种传统模式在新生代子女中开始有所改变,即无论是从经济支持,还是从生活照料这两方面来看,女儿和儿子之间的行为差异大幅度缩小,且差异已不显著。这意味着,农村地区以儿子为核心的家庭养老模式虽未彻底改变,但也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剖析影响农村家庭子女赡养行为的机制发现,女性地位提升和家庭子女数量减少促使女儿提供了更多养老支持。同时,传统性别观念弱化也对女儿养老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此外,农村老年父母对照料需求的增加以及女性家庭照料上的角色优势,显著地增加了女儿的生活照料作用,但在提高经济支持上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笔者所在地区在开展精准识别工作过程中,发现有部分老年人因其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而导致处于贫困状态。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所在地区提出以村组为单位,建立"家庭养老孝心基金"专户,由老年人的子女按每位老人每月100元的标准(以  相似文献   

4.
论文从孝道转型视角出发,基于CHARLS2015年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比较分析了成年子女外出的不同类型对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支持不同子系统的影响。研究发现:成年子女外出弱化了受空间限制的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但强化了不受空间限制的经济支持。较之对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的农村老年人的影响,成年子女外出对自理能力受损的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支持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强度更大;较之成年女儿外出的影响,成年儿子外出对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支持的影响更显著且强度更大。可见,成年子女外出并未全面弱化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支持,而是推动家庭养老由"侍奉在侧"型向"成就安心"型转变;成年女儿在农村家庭养老中并未扮演替代性角色,而是仍旧扮演着辅助性角色。为此,应加快推进就地城镇化,大力发展农村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互助养老服务,倡导孝亲敬老的美好家风。  相似文献   

5.
王兴芳 《农家之友》2009,(15):I0049-I0049
我今年66岁,残疾,无子女供养,基本没有生活来源,听说农村可申请五保供养。请问:何为五保供养?我有资格申请吗?答:农村五保供养指的是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瞻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相似文献   

6.
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空巢”家庭养老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空巢"家庭养老的影响进行了微观层次的探讨,并对该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结论是,子女外出务工对"空巢"家庭养老的诸多方面,例如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产生了显著影响,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因父母的经济、身体和心理状况,子女的收入和家庭状况,以及老人的配偶和老人有几个子女等状况而异。  相似文献   

7.
通讯联系在维系家庭亲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现代通讯技术逐渐成为代际间沟通的主要方式,可能会对父母的精神生活与福利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农村子女持续外流和现代通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 2013年和2015年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深入分析农村外出子女通讯联系对父母精神健康的影...  相似文献   

8.
正民政部、公安部、全国老龄办等9个部门近期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副司长黄胜伟表示,日前下发的《意见》突出强化了家庭在留守老年人赡养与关爱服务中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强调家庭子女和其他赡养、扶养人要依法履行对留守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避免生活不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对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横店街和咸宁市崇阳县青山镇农村老年人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生活境遇对其家庭养老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虽然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但他们中的多数人仍然具有家庭养老偏好。生活境遇对其家庭养老偏好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反映个体客观状态与特征的年龄和个人年收入水平、反映经济支持境遇的生活开支的主要来源、反映生活照料境遇的是否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以及反映情感慰藉境遇的心情烦恼时家人的反应,都对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偏好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年龄越大、个人年收入水平越低的农村老年人,越可能有家庭养老偏好;生活开支的主要来源为子女供养、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和心情烦恼时能得到家人关心与安慰的农村老年人,更可能有家庭养老偏好。因此,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并不完全是一种"经济理性",而是一种嵌入生活境遇中的"情境理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考察了影响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和居住意愿的因素。分析发现,健康状况越差、日常生活能力(ADL)越差和配偶去世的农村老年人越可能与子女一起居住;他们主观意愿上更想与子女一起居住,显示这些老年人对家庭养老有更高的需求;经济收入高低和是否有养老金对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和居住意愿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主要是可以得到子女的贴身照料或情感慰藉,而不是获得经济上的支持。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和对老年人经济上的赡养支持并不能替代他们在生活照料和情感上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现实与预期的差异测量农村家庭养老弱化程度,利用新疆13个地(州、市)726位农民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家庭养老弱化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家庭养老已经全面弱化,其中,经济支持弱化了25.0%,生活照料弱化了5.6%,精神慰藉弱化了30.7%。子女数减少弱化了精神慰藉功能,家庭规模缩小弱化了经济支持功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是弱化而是促进了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实现;外出务工弱化了经济支持,促进了精神慰籍的实现。健康状况越差的农民,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弱化的概率越小;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弱化的概率越大;家庭存款的增多,弱化了经济支持,促进了生活照料的实现。年龄越大的农民,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弱化的概率越大,已婚农民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弱化的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力量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影响下,隔代照料和代际赡养已经成为现代家庭分工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利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分析隔代照料对祖辈代际赡养预期的影响。研究发现,隔代照料对祖辈代际赡养预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分组结果显示,其一,隔代照料对农村户籍祖辈代际赡养预期的影响略低于城市户籍祖辈;其二,隔代照料对55岁及以上祖辈代际赡养预期的影响显著,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边际效应呈阶梯型增长趋势,但对55岁以下祖辈的影响不显著;其三,隔代照料对不同居住安排的祖辈代际赡养预期均具有正向影响,且对与子女同住祖辈代际赡养预期的影响大于不与子女同住的祖辈。  相似文献   

13.
程静 《农业经济》2014,(2):88-89
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孝文化是农村家庭养老的文化基础。受市场经济和现代价值观的冲击,孝文化在农村家庭养老功能中弱化。如何重建孝文化,完善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孝文化在农村家庭养老功能中弱化的表现,并重点分析了弱化的原因,最后提出重建孝文化,完善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基本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养老。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使用最为普遍和主要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有关资料显示在县(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有38.1%来自子女供给。但随着我国农村老龄化速度日渐加快,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推广,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功能正逐步弱化。  相似文献   

15.
农村家庭养老保障效果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海南省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居住和生活状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家庭内资源配置为切入点对农村家庭养老保障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的家庭内代际转移更多的表现为代际间交换关系,而非出于老年父母的需求。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农村社会养老机构建设是解决现行农村家庭养老供给不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1.6%,已经迈进了老龄化,老年抚养系数不断增大,家庭赡养能力不断弱化,而这种现象在农村表现得更为突出.为解决此问题,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外出务工人员与留守家庭成员联系紧密程度为研究对象,并基于山西临县1200户农户调查数据对构建的广义比例优势模型开展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地理距离对家庭凝聚力存在冲击作用,地理距离减弱了外出务工人员回家频繁程度和给家里寄钱频繁程度;(2)留守妇女和儿童,有助于增强外出务工人员与留守家庭成员联系紧密程度,而留守老人则恰恰相反。外出务工现象将进一步推进农村家庭核心家庭化,夫妻关系将成为维护家庭团结的主要因素;留守老人获得外出务工子女的生活照料将逐渐减少,依靠子女赡养将逐渐转变为依靠自身、配偶和社会养老。  相似文献   

18.
当代社会结构的一个显著变化是老年人比例越来越大。事实上“421家庭”大量涌现,由两个独生子女结合的年轻夫妇难以同时赡养和伴随四位老人,这就使中国社会沿袭几千年的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模式转变,社会养老机构和养老基地将承担以往子女的赡养任务,异地养老有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素以健康岛、绿色岛、长寿岛享誉中外的海南一直都是老年人休闲度假、康复养老的理想场所,具备建立养老基地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养老问题困扰中国家庭,农村困难大于城市,绝大多数农民依然依靠农耕社会的"养儿防老"模式度过晚年。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青壮年农民大量外出务工或经商,致使农村"空巢家庭"大量增加,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独子养老"难负重荷;代沟矛盾显现,代际和谐压力增大,子女养老意识淡化。由政府牵头,统筹农民养老资金,走社会化养老道路是最佳选择。对农民家庭养老能走多远?笔者给出的答案是:农民年老依靠子女赡养愈来愈不可靠;社会化养老实现的日期愈来愈近,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但并不是很遥远;现行养老应多元化格局并存;弘扬传承敬老孝老美德愈来愈重要。  相似文献   

20.
王慧 《农业经济》2004,(1):54-55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养老保障为主,社会养老保障为辅的养老体制。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受到种种冲击,功能日渐弱化,已经影响到农村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特别是贫困地区更为严重。农村养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