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翠兰 《南方农村》2010,26(5):76-79
本文利用数理分析方法对广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回流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广州农村转移劳动力表现出以男性和整劳动力居多、年轻化、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等人口特征,而从就业特征来看表现出非农化程度较高、务工期限较长、以就地转移为主,在此基础上分析广州农村转移劳动力回流的深层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现状,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1979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为契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而城市,不断向纵深推进。亿万农民不再是被紧紧禁锢在土地上的单纯的农业生产者,而成为商品生产者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力军。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被“隐性化”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凸显出来。随着城乡经济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过去牢固的城乡壁垒被初步冲破,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创造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在这种条件下,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便开始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历史性进程。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更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开始了跨区域远距离的流动,尤以每年春节前后的“民工潮”为典型代表,对现存的传统体制造成巨大冲击。对“民工潮”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其发展趋势如何?将对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各界以及理论和实际工作部门对此的看法并不一致。我们认为,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是农民求生存、图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特征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过程和对未来趋势的分析,今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具有以下新的特征。(一)从就业区间上看,劳动力异地转移规模趋小,就地转化将成主导。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发达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大中城市对农村廉价劳动力...  相似文献   

4.
一、回流劳动力的势态、特征。据四川省农调队最近对邛崃、万县等7县、市(区)21个村农村劳动力回流情况调查,今年1~2月农村回流劳动力占调查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在1989年回流1.94%的基础上又回流0.92%,回流125人。若按此推算,全省1989年1月~1990年2月回流劳动力120万人左右。从调查的回流劳动力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1.不同行业回流差异程度大。建筑行业占38.20%居首位,其次是工业、服务行业,饮食业,居末位的是交通运输行业占3.20%,与1989年相比,回流行业顺序发生了变化,工业的回流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服务行业从第七位上升到第四位,交通运输行业由第四位降到末位。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发达地区,这种以跨地区转移为主的就业格局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露出一些问题,受东部地区出口受挫的影响,民工失业增加,部分农民工返回家乡.不平衡的就业格局存在很大的风险,而这种就业格局源于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本文试图将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合起来分析,通过对两者间相互作用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本质,深入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发挥的主动作用,并探讨农村劳动力在区域和城乡之间高效、有序、良性流动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情况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的流动与易地就业,是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客观反映,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然而,在我国形成于八十年代,发展于九十年代的由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形成浩浩荡荡的“民工潮”,却给人们留下许许多多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根据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农村调查长期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布署,我们在辽宁农村调查长期固定观察点,对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现就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7.
进入90年代以来,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的增长变动在外围经济环境日渐宽松的条件下呈现出一种新的格局.农村劳动力在各产业的分布发生变化,劳动力转移速度开始加快;但劳动力数量的膨膨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加剧.一、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变动趋势1.农村劳动力数量持续增长.1991年我省乡村劳动力总数达到5059.3万人,比上年增长3.5%.其速度超过了"七五"期间年均递增2.8%和"六五"期间年均递增2.7%的速度.目前我省乡村人口基数大.年龄结构较轻,本世纪进入就业年龄的人口数量较大.按保守估计,未来9年中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将保持年均增长2%的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家户收入调查数据(CHIPS)为基础,利用基尼系数分析了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的总体状况及劳动力转移在其中的作用。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发现:(1)在家庭收入提高的同时,农村总体收入不平等虽然仍比较大,尤其是东部,但无论是在三大区域内还是在全国都表现出明显的下降变化。(2)劳动力转移对农村收入不平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相同转移特征家庭的组内不平等上。就时间变化来说,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外出务工工资的不平等改善对总体收入不平等的下降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3)在三大区域内,外出务工工资差异是东部总体不平等的主要源泉,但在中西部其作用已明显弱化。  相似文献   

9.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增大、农村人口非农化的空间流动倾向存在很大差异。提高人员素养和技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产业格局和有效地改进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是实现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呈客观必然发展的趋势,要完善劳务市场,引导有序转移。就农村而言,要因地制宜,积极利用和开发资源,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为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开辟出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劳动力为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形成大规模的距区区域流动。全面地分析流动的特点、原因、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寻求促进农村劳动力跨区域健康流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经济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变化就是20多年里有1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已占农村总从业人员的30%左右,使乡镇工业成为我国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农村有劳动力4.9亿人以上,其中有1.2亿人进城务工。面对我国三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必须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梳理了研究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相关文献,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回流的行为影响因素、经济效应和社会福利。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是劳动力自身因素,外部因素是一定时期经济、制度等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回流决策。农村劳动力回流带来经济效应和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逐年上升。自 1 978年以来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两个特点 :一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数量由 1 978年的 2 82 7万增至 2 0 0 0年的 1 70 78万人 ,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改革以来累计 60 0 0多万人至 1亿人之间 ,仅 2 0 0 2年底 ,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已达 940 0万 ,按照我国制定的发展方略 ,到 2 0 2 0年至少将有 3亿的农村人口进城。十六大指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1、农村劳动…  相似文献   

16.
人多地少,就业不充分,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问题,是九十年代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 农民要富裕,农村要繁荣,除开发非耕地资源,拓宽农业发展空间,增加农业投入,走土地节约型农业之路,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创造条件,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现代化产业转移。现在农村劳动力存量不断增加,而转移量又小  相似文献   

17.
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速城镇化进程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当代经典经济理论成就提醒人们,发展就是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库兹涅兹(1966)进一步指出,资源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构成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用这个为当代各国普遍接受的定义去衡量,中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真正转变,应该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所有生产要素都进入农业向工业的转移时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效应包括配置效应、节本效应、聚集效应和提升效应。本文在界定这些概念、建立测算公式和收集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其经济和社会效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会促进农民收入提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消费提供资金,促进耕地资源合理配置,还会较大幅度地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成本,创造就业机会,促进GDP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负面效应是它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用工制度”和“城市二元社会”。  相似文献   

20.
从城市劳动力市场看,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劳动力成本问题,二是城镇劳动力就业行为问题。从成本方面看,农村劳动力成本低是进入城市就业的最大优势。城市劳动力享受福利和保险优惠,如果企业雇佣一个城市劳动力就要为他交保险。养老保险是工资总额的21%,医疗保险为10个百分点,失业保险为3个百分点。这种因素造成了城乡劳动力成本的差异。在城市的就业领域,城市劳动力集中于既有保险又有福利的国有正规就业部门,而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私营经济、外商投资及商业流通等非正规部门,这些部门没有严格的保险、福利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