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1980~2008年县域统计数据,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主,辅之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指标,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个方面,对中国县域经济差异的变化情况、差异构成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县域经济差异巨大,并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县域经济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引起,而区域间差异是县域经济差异波动的主要来源。从产业分解看,第二产业对县域经济差异的贡献最大,且贡献率逐年上升;第一产业对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非常有限,且贡献率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县域作为中国最基本经济单元,县域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基础性地位; 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指导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以中部地区安徽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6年县域人均GDP数据,运用变异系数、锡尔指数等定量分析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整体差异及其不平衡性; 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描述2000—2016年安徽县域经济差异格局动态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解释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成因。[结果](1)2000年以来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在显著,具有“阶段性”特征(缓慢上升期、快速上升期、平稳增长期),四大区域间差异及皖江地区、皖中地区、皖北地区内部差异是研究期间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贡献力。(2)县域经济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增强,县域经济局部形成“合肥—芜湖—马鞍山”集聚热点区,以及“宿州—阜阳—亳州”哑铃型塌陷冷点区。(3)资源禀赋差异、交通条件改善及区域发展政策是造成研究期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主要因素。[结论]从制定扶持皖北政策、合理布局县域产业及推动城镇化的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研究,其驱动因素分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结合县域经济驱动研究现状及六盘山片区区情,确定了自然、产业、投入等8个方面的驱动因素,基于ESDA与GWR模型的原理及实践经验,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1)产业因素、投入因素及自然因素存在时空分异,各年的空间分异特点不同;其他因素存在空间分异。(2)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将快速反应在县域经济总量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对于二产的依赖性强于其他发达区域;(3)投入要素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时效性;(4)县域经济驱动因素的多样化、动态性决定了自然要素只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或贡献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5)交通区位条件亦是限制因素或贡献因素,随着县域经济发展进阶,将拓宽到综合交通地理区位条件;人口因素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门槛效应或阈值要求,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县域影响存在差异。各县域发展政策、发展历史及基础、技术、外资及社会资本、全球化与市场化水平等方面亦存在空间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程度。[结论]GWR模型的演进可拓宽部分驱动因素的量化研究;其他因素如人力资本、技术等是今后研究需突破的重点,同时需深入分析或模拟各驱动因素的驱动机制及作用过程,突出动态化、系统性研究的深度及广度。总体上,县域经济是复杂系统,研究难度大,但该研究为县域经济研究提供了一些视角,为其他学者的未来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县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是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存在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从需求能力、供给动力、对外贸易、结构效益、创新能力、政府作用等角度构建了一套县域产业结构转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各县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指出了各县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优势与弱势,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甘肃县域的86个经济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泰尔指数法和基尼系数分解法,从空间分解和产业结构分解两个维度对甘肃县域经济差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8年甘肃各县域单元的经济发展差距显著,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且县域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第二产业占比不足;从空间分解来看,区内差异是造成甘肃县域经济差异扩大的关键因素,且河西地区的内部差异最为显著;从产业结构分解来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致使甘肃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且第三产业对于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力逐步增强并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主导因素;从产业效应来看,产业结构效应会扩大县域经济差异且影响力度较强,而集中效应对县域经济差异起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集聚可以缩小县域经济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6.
通过单指标评价方法分析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实力,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其成因。研究发现:(1) 2000~2019年,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发展速度明显减缓,县域经济差异不断缩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不发达型县域在中心集聚;(2)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以嫩江县、五大连池市、北安市、绥棱县、庆安县、通河县、方正县、海林市、穆棱市、东宁县为轴线,并呈现出向轴线两侧递减的演化特征(位于边界的县域除外);(3)地理区位、发展战略、政策支持和交通条件是导致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形成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县域为单位,以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三个评价指标,研究了2000年到2011年湖北省区域经济时空格局差异。通过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的方法,对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做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经历了先减小后增大的过程;县域相互位置关系和经济结构因素是区域经济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地形、人口密度和城市化率等自然社会因素也对其变化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云南省地形起伏度大,立体气候资源丰富,高原特色农业优势明显,测度其农业生态效率,并从农业生产条件、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3个维度选取10个驱动因子分析其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方法 文章运用超效率的SBM模型,基于2008—2018年云南省129个县(市、区)农业面板数据,测度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1)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效率水平,但呈波动下降趋势;空间上呈东西部、南北部相对高、中部低的“U”型分布格局,且东西差异大于南北差异。(2)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来看,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效率正相关和波动性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从局部空间自相关来看,农业生态效率空间正相关的县域数量在逐年递减,集聚性呈下降趋势。农业生态效率高高(HH)集聚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及南部,向邻接县域扩散的趋势明显;低低(LL)集聚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中部和东南部。(3)从影响因素看,社会经济因素仍是目前农业生态效率主要影响因素,但其作用强度不断下降,自然环境因素特别是地形起伏度解释力不断上升,不同驱动因子对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差异明显,且驱动因子交互作用会增强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结论 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显著,社会经济因素是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地形起伏度、降水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程度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9.
辽宁县域经济近年来快速发展,在全省经济总量中占有重要位置.但从整体看,县域经济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阶段,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实现结构升级是县域经济的主要任务,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资金、人才缺乏等很多制约因素,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必然会扩大发展差距,政府有必要在产业发展环境、县域基础设施投入、人才支撑、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实施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04、2008、2012年人均农业收入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时间、空间角度研究广西县域农民农业收入差异及变化。结果表明:(1)广西中部以较高、高收入县域为主,且空间形态长期呈"/"形状,较低、低收入县域集聚东、西两侧。(2)2004年以来,较高收入、高收入县域数量并未显著增加,仍以中低收入县域为主。(3)收入等级相同或相近的县域空间集聚现象有所减弱,但中间高、两侧低的整体格局仍然存在,无明显空间变迁。(4)农业收入热点区形成南宁、柳州"双核心"模式。热点区域缺乏对冷点集聚区的"飞地"支持。(5)北部湾经济区农业收入最具竞争力,县域空间分布无明显差异;桂西资源富集区农业收入出现局部热点,但南高、北低格局将长期存在;西江经济带农业收入问题较为严重。(6)地理位置、农业细类结构与农业新经营方式采用、区域发展战略等因素成为农业收入时空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山东省90个县2004—2012年的县域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县域金融集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县域金融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效应。经济基础、政府干预、投资水平以及人力资本等因素均能够提高本县域金融集聚水平;政府干预在提高本县域金融集聚水平的同时降低了周边县域金融集聚水平,投资水平促进了县域总体金融集聚水平的提高,而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本没有在县域间对金融集聚形成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此,应该加强县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政策协调,发挥经济基础和政府干预在县域间的正向溢出效应;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和落实金融人才发展政策,发挥并放大投资水平和人力资本在区域间的溢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道路的总结,是对不同类型县域经济成功发展的条件、优势、途径、措施、效果等方面的高度概括。由于县域经济发展受政府、市场、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条件、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政策、人文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和制约,并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阶段,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同,因此,发展模式也不同。在此,主要从工业化带动、农业带动、第三产业带动和矿产资源开发带动等四个方面总结出7种典型模式,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可能是其中几种模式的综合作用。一、工业化带动发展模式依靠工业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  相似文献   

13.
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内蒙古自治区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及2009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内蒙古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程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2001至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呈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但Moran’s I值有降低的趋势,县域经济差异扩大。(2)内蒙古自治区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亦十分显著,"高—高"关联的县域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低—低"关联的县域分布在赤峰市和乌兰察布市等地区。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县域在过去20年中,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总量与增量上的空间配置差异,探讨形成不同人地匹配关系类型的县域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为推进人地协调发展的县域城镇化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采用空间匹配评价模型,分析中国1 871个县域的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总量以及2000—2010年、2010—2020年的增量匹配关系与动态变化,进而将全国县域划分为不同类型,利用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探究形成各类型县域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1)2000—2020年中国县域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总量与增量上的空间匹配度等级均呈现下降趋势。南方地区城镇人口比例高于北方,而北方地区城镇土地比例高于南方。总体上全国县域城镇土地扩张速度快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2)根据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的匹配关系可以将全国县域划分为8个类型。南方地区的县域以人口增长为主,而北方地区的县域以土地增长为主。(3)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不同类型县域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主要推动了以人口增长为主的县域类型形成,而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则主要促进形成了以土地增长为主的县域类型。研究结论:2000—2020年全国县域总体上表现出南方“人多地少”,北方“人少地多”的局面。以人口增长为主的县域需加强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同时改进落户政策并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而以土地增长为主的县域需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并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特色化。  相似文献   

15.
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特点不同于国民经济整体的产业结构。本文对县域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升级及技术进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构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基于辽宁省的县域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进一步求解出产业结构升级对县域GDP的贡献并检验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及技术进步对县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对GDP的贡献为3.01%,劳均资本、劳动力质量等因素对其有显著正影响,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影响为负。  相似文献   

16.
县域经济差异:基于基尼系数的产业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基尼系数及分产业部门分解的方法,利用湖北省2004—2011年各县域单元的人均GDP数据,对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产业效应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第二产业区域差异是导致县域经济总体差距的关键因素,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结构效应是推动县域经济单元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因此,制定差异化的县域支持政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是实现县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主成分聚类分析的山西省 县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分析其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大的意义。该文以山西省县域为研究对象,选取反映县域经济差异的15个指标,以2001~2007年份为研究时间截面,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107个县域单元可以分为五类:发达型、较发达型、中等型、落后型、较落后型;2001年至2007年山西省县域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经济差异在逐步缩小。在研究截面里,全省多年人均GDP也有较大的增长趋势,贫富差异缩小。  相似文献   

18.
人口迁移驱动的城镇化和农村人口空心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两个并行而又相互关联的现象。本文以人口迁移空间选择特征为切入点,构建人口迁移、城镇化和农村人口空心化相互影响的分析框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湖北省县域单元城镇化与农村人口空心化耦合协调度,在区域层面上审视二者的对应关系并计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人口大量外流,湖北省多数县域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农村人口空心化;由于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缓慢,绝大多数县域户籍人口城镇化与农村人口空心化的耦合协调度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经济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城镇人口规模、是否首府县域、统计口径变化、山区地形是造成城镇化与农村人口空心化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落后的二三产业无法创造充足、可持续的就业机会是县域城镇化与农村人口空心化相互脱节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9.
采用2007-2010年的数据,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辽宁省44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地理区位对县城经济影响显著,县域科学支出、县域专业技术人才数、县域工业化程度、县城金融深化程度以及县域粮食产量会对县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以区域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依据,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率等角度入手,分析了1997~2002年吉林省41个县(市)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格局;指出与自然地理地带性相似,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分为明显的东、中、西部地带,每个地带内的县域经济特征鲜明;分析县域经济地带性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指出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交通条件是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