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非经常性损益的由来 1999年12月8日,中国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提出了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的"主要财务数据与指标中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利润,同时披露所扣除项目已涉及的金额.接着在<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4号--中期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等信息披露规范中,也作了类似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对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1999年度财务报告中增加披露“扣除非经济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信息。由于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持续性很低,所以中国证监会的新增信息披露要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净利润信息的相关性。而从第一次实施结果来看,上市公司选择的、归属于非经常损益的项目名目繁多,且不尽符合非经常性损益的理论特征;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也存在各工程样的不规范情况,因此可靠性和可比性尚显薄弱,有用性有所削弱。  相似文献   

3.
姚瑶 《中国外资》2009,(6):87-88
2008年10月,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对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作了进一步的规范。本文结合新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内容及披露要求等方面对本次新规定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2008年10月,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对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作了进一步的规范.本文结合新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内容及披露要求等方面对本次新规定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等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和支出.非经常性损益对于上市公司剥离不良资产,改善企业产业结构,发挥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有许多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操纵.  相似文献   

6.
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非经常性损益及其披露的相关规定 企业的交易或事项按发生的频率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常性发生的,企业正常进行的交易或事项,如制造企业的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商业企业的商品购销活动;另一种是在正常经营之外的,一次性或偶发的事项如自然灾害,捐赠,资产转让、盘盈、盘亏等.  相似文献   

7.
8.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信息及其披露监管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市公司的盈余中,非经常性损益往往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导致会计盈余信息可靠性降低,影响投资者的有效决策。证券监管机构作为证券市场管理者,从证券市场和投资者的角度出发,对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进行规范,并不断修订相关信息的披露规范,缩小该信息的可操作空间,以遏制这种行为。论文通过分析提出,证券监管机构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明确规范以及强制性的披露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委托代理关系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也不能解决由此产生的盈余管理问题。作者就此提出建议,在会计信息确认和计量环节可以允许适当的职业判断空间,而在报告环节必须严格规范和管制,从而使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出于各种需要,操纵非经常性损益的行为已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为中国制造业"走出去"并购欧美实体企业提供了一个"时间之窗".然而,相对于成熟的欧美企业,中国企业在信息搜集、法律解读、商业运营等方面的差距,注定并购路途并不总是鲜花和笑脸,故而,企业需要小心谨慎,警惕各种可能出现的"陷阱".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1999年度财务报告中增加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信息。由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持续性很低,所以中国证监会的新增信息披露要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净利润信息的相关性。而从第一次实施结果来看,上市公司选择的、归属于非经常性损益的项目名目繁多,且不尽符合非经常性损益的理论特征;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也存在各式各样的不规范情况,因此可靠性和可比性尚显薄弱,有用性有所削弱。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各国中央银行为了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都在致力于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而理性预期、信息不对称和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构成了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理论基础。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近年来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3.
非经常性损益的列报:理论、准则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者对盈余构成中的非经常性损益正在经历一个制度变化的过程。2008年证监会又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然而,对于非经常性损益是否应该计入企业损益这个问题,理论研究中的当期营业观和损益满计观各执己见。各国的准则制定基本采纳损益满计观,但具体发布的准则、公告存在着差异。本文基于对理论的分析和准则的比较,认为在我国目前非经常性损益监管采取"突击式"增减列举项目的方式下,财务报告使用者有必要结合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公司自身特点,对非经常性损益展开动态评价和嵌入性分析,合理评价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在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方式选择上的意见分歧,提出了我国应开征社会保障税,建立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险基金筹措机制的主张。进而运用公共经济学理论与政府权能理论论述了课征社会保障税的理论依据,并分析了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非经常性损益是我国证监会提出的监管概念,其中,非经常性损失能够调高监管利润,客观上粉饰公司市场形象与融资能力。本文将非经常性损失的确定性程度分为三个等级,作为分类变量;将非经常性损失与利润总额绝对值比率作为考察变量,分析不确定性对监管利润的影响。我们得出的结果是非经常性损失的不确定性越高,监管利润被粉饰的可能性越大。建议在审计实践中关注具有不确定性的非经常性损失,防止企业将正常损失混入非经常性损失。  相似文献   

16.
司法会计作为一门糅合了会计学与法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在我国方兴未艾.而由于其自身的学科优势,司法会计之于诉讼中财会信息的鉴定佐证与技术指导是作用巨大的,然而同时又由于我国司法会计主体准入的缺失、鉴定标准的差异以及管理体制的混乱导致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乱象,如何改变、完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条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府间税收竞争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公共选择的非市场决策理论、财政联邦主义的财政分权理论和演进主义的制度竞争理论,而政府间税收竞争的实践基础主要是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型、财政分权改革实践及地区间经济竞争的加剧。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兴起及弱稳定的政府间关系,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还处于弱势有效性阶段。尽管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还不够完善和理想,但是继续推进政府间税收竞争却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志愿服务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促进知行合一,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该做法有其理论根据和现实条件.志愿服务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路径与措施有,制定完整的志愿服务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志愿服务基本理论教育、组织和指导志愿服务实践、对志愿服务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教学基地等.  相似文献   

19.
一、假损耗的发现笔者曾在一商品流通企业检查时发现,该企业每一两个月就有一次数量不等的烟酒报损,报损金额一般在一万元左右,最多的是春节前一个月,报损额达四万多元,全年累计报损十多万元。每次报损的会计凭证均后附报损实物清单和报损审批手续,企业也介绍说税务部门对以往年度的类似情况都作为正常损耗予以了确认。笔者对此产生三点疑问,一是该企业经营的烟酒品牌很多,为何损耗的烟和酒集中于两三个品牌?二是为何每次报损额基本在一万元左右?三是为何春节前一个月的报损为平时的四倍?对此,财务科长一口咬定均属正常损耗,并解释说销量大…  相似文献   

20.
A Temporal Analysis of Earnings Surprises: Profits versus Losses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I show that median earnings surprise has shifted rightward from small negative (miss analyst estimates by a small amount) to zero (meet analyst estimates exactly) to small positive (beat analyst estimates by a small amount) during the 16 years, 1984 to 1999. I show that a rightward temporal shift in median surprise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describes earnings, but neither profits nor losses. Median profit surprise shifts within the positive quadrant, from zero to one cent per share. Median loss surprise shifts within the negative quadrant from extreme negative (about -33 cents per share) to zero. I show that the median surprise for profits exceeds that for losses in every year. I document significant positive temporal trends in both meet and beat analyst estimates for both profits and losses, but I find a greater frequency of profits that either meet or beat analyst estimates in every year. I fin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temporal trend in positive profits that are "a little bit of good news," an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temporal trend in managers who report losses that are an "extreme amount of bad news." My results are robust to the four internal validity threats I consider—namely temporal changes in: (1) analyst forecast accuracy, (2) the mix of earnings of one sign preceded by earnings of another sign four quarters ago, (3) the timeliness of the most recent analyst forecast, and (4) the I/B/E/S definition of actual earnings. I find that managers of growth firms are relatively more likely than managers of value firms to report good news profits. I show that when they do report positive profit surprises, managers of growth firms are more likely to report "a little bit of good news" in every ye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