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洁波 《南方经济》2000,(12):64-66
一国的汇率制度稳定与否,关系到一国的国际收动,状况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受外界的影响,人民币是否贬值一起是多方关注的焦点,其中人民币“贬值论”尤为引人注目。笔者试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内在因素的探究,以期加强外汇管理,抵御国际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2.
一国的汇率制度稳定与否,关系到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 受外界的影响,人民币是否贬值一直是多方关注的焦点,其中人民币“贬值论” 尤为引人注目。笔者 试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内在因素的探究,以期加强外汇管理,抵御国际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3.
文章重点讨论两个问题:其一,在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的背景下,人民银行是否会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而拒绝人民币贬值?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汇率政策通常只服务于出口而不会服务于货币国际化。其二,汇率贬值会如何影响人民币国际化?文章认为汇率贬值总体上会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不利影响,但是也会给一部分业务带来发展机遇。最后,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文章建议我国应该利用国际收支的资产方业务构建新的人民币输出渠道。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汇率已经在撮和交易市场上出现宽幅波动趋势,有的当日汇率波幅达到0.29%,逼近0.3%的上限,显然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已从过去0.15%扩大到0.3%,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大,意味着人民币升贬值的弹性空间加大,人民币汇率改革政策是否会再有新突破呢?非常值得股票市场投资者高度密切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升值压力与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升值趋势从1994年汇率并轨时即确立,只不过由于连续15年贬值造成的思维定势、国内出口利益集团的利益动机、国际金融风暴造成的贬值预期和新自由主义教条以为外汇管制必然造成汇率高估等原因,使人们不敢相信而巳。人民币“稳中有升”的趋势可以再延长5—8年,在此期间人民币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国家可以通过扩大汇率浮动范围,放松外汇管制,调整国内经济政策,一方面消化升值压力,一方面逐步实现“浮动升值”。本文通过历史和理论分析,论证了人民币升值期的根据和影响,并且进一步提出了以汇率为中心调整国内外经济不平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严重的人民币贬值预期近年来要求将人民币汇率贬值以刺激出口的呼声一直很高。1994年1月1日汇率并轨,将牌价汇率由1美元兑换5.8元人民币贬值为8.7元人民币,贬值40%,在当时社会上通货膨胀预期甚高的情况下,似不过分。但是马上就导致了东北大米出口的增加和南方停止进口粮食转向北方购买。人民币汇率贬值,对我国粮价的  相似文献   

7.
博弈视角下的人民币汇率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敏  柳欣 《开放导报》2007,(3):72-75
本文论证了在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博弈结构中,我国相对于国际货币发行国来说依然处于从属的弱势状态,未来人民币的汇率政策应超越贬值或升值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14日,人民币境外无本金不可交割远期外汇市场(NDF)在两年内首次以贬值收盘,与此同时NDF市场人民币一年期远期汇率也出现了同样的贬值走势。这些现象说明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开始发生变化。根据金融投资的一般规律,远期价格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即期经济活动的趋势所决定的,因此,就人民币汇率的远期价格看贬而言,一定是中国当今的经济活动出现了收敛的趋势,特别是外汇的流量供给呈现下降的态势才会导致外汇远期市场上的贬值走势。在人民币远期汇率出现贬值走势的情况下,假如我们进一步采取即期汇率升值的政策,那么就会加快短期经济下滑与远期波动加剧的严重后果。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的政策建议是:第一,放松紧缩的货币政策、停止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升值来遏止国际投机资金的持续流入;第二,停止激进的社会政策、避免实际汇率的过快升值;第三,通过有条件的开放资本项目来释放过剩的储备。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贬值的幅度会有多大,这完全取决于中国央行对各国货币汇率关系的评估与取舍,市场根本就不用过度解读。最近“人民币贬值”成了一个热词,这个“贬值”主要是指人民币兑换美元的贬值。就目前人民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关系来说,尽管政府希望人民币汇率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均衡汇率,但是仍然无法摆脱主要是与美元汇率挂钩的路径。没跳出央行掌心这波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是1月22日欧洲央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并非期望通过人民币贬值取得单边贸易优势,而是力图逐步形成市场决定汇率的机制。中国的汇率政策不会被国际机构所左右,更不会顺应美国政府的喜好来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