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平台作为金融产业变革的先机,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但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技术特性与新型规避手段使得传统监管体制失效,使监管问题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性难题。本文从监管理念、监管体制、监管方式以及监管法律等四个方面破解现存监管困境,以期形成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法制路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互联网金融备受关注。互联网金融冲破了传统的金融模式,给人们带来巨大生活便利的同时,相应的风险也随之而来。美国和欧盟地区等互联网金融"先锋"国家已将互联网金融纳入正规监管体系之中,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框架逐步完善。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在近几年虽然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的监管平台还未跟上,存在缺失。构建和完善互联网监管体系和实施有效的监管措施很有必要,由此对比及分析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相应监管模式对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与金融进一步加强合作,我国互联网金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还处在初级阶段,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管制度、风险防控手段、企业自律机制等还不健全,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和滞后等因素致使互联网金融存在极大的隐患,因此加强互联网金额风险监管以及出台配套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是我国一种新兴的金融业,与传统金融业相比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来源更加多样化,也就造成了一些监管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也是学术界的一个新热点。本文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展开分析,根据国内互联网金融各种风险的特点和类型,对现有金融监管体系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从操作层面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紧密的风险控制策略支持;从金融监管层面为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风险规避提供有效的建议;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为各职能部门在完善法律法规、完善信用体系、规范技术标准等方面提供建议,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金融行业在经历了发展初期缺乏监管的"野蛮生长"后,积聚的风险不断爆发,使得中央政府的态度由积极推动变为规范监管,发生了导向性转变。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发展过程,利用近期平台数据分析了P2P网络贷款、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模式监管状况,发现目前存在立法滞后于实务发展、处罚力度缺乏威慑性等问题,在借鉴英美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应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体系、重视引入金融科技实现全面监督等建议,以期能够为促进互联网金融监管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明显受到冲击。政府放权、监管失错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政策空间,未完成的利率化制度和银行服务体系存在的巨大空白,让网络贷款等互联网金融产品有了生存空间,这些迫使商业银行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抵御这场悄无声息的战斗;与此同时,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几乎一片空白的现状,让发展速度迅猛的互联网金融弊端一点点显现出来。如何进行监管,怎样进行监管也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以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考虑互联网金融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企业融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渠道和方式,互联网金融正在成为企业融资的新渠道,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基于此,本文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及特征,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企业的融资模式展开探讨,并分析互联网融资监管体系的缺陷、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以及金融平台的不平衡运行等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金融周期呈向下阶段,前期房地产调控、金融监管严格收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我国经济短期承压、冲击金融市场的波动放大。在当前金融严监管的大环境下,作为金融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本身对金融业风险的独特影响与严格监管叠加的风险,可能衍生新的金融风险。本文基于互联网金融角度,思索当前爆发潜在金融风险的新诱因。通过分析发现,具有后发优势的互联网金融推动金融市场业务多交叉、多业态联合,各市场相互依赖,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金融市场在严格的监管整治下极易发生信任风险、系统关联太高风险和传染速度太快风险。历年来,金融风险管理最重要的就是监管问题,金融监管能力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而效力低下的金融规范也是诱发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新诱因,本文提出包含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互联网金融新监管框架,以此为我国预防和管理金融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和监管机构有效监管之间的博弈,建立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博弈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提出了加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现实意义、发展历程、监管要点,论述了互联网监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帮助互联网金融更好地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多样化的支付工具层出不穷,对传统支付工具带来革命性的挑战。本文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对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群体对“余额宝”的使用情况展开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余额宝的使用情况与不同年龄层风险承受能力、生活阅历、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对互联网平台依赖程度、中国传统保守思想等都有相关性。提出推动互联网金融支付工具创新发展、设立专门保障基金、加强监管审核力度、完善相应金融创新产品法律法规等措施,促使国家政策与市场运作相协调,从而实现互联网金融进步与创新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P2P属于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争议,主要原因是P2P平台风险过高。分析了P2P平台风险的来源,分析这些风险因素对平台运营的危害性,最后提出风险控制与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借贷消费风险和网络借贷平台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得出大学生网贷消费风险主要来自于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盲目攀比心理以及网贷平台制度不完善和网贷平台缺乏监管。因此,大学生网贷消费方面应该对网贷平台明确监管主体,明确监管主体的责任;完善信息公开体系,保障借贷双方利益安全;对网贷行业准入进行监管以及平台之间借贷信息共享,以此来规避大学生网贷消费风险。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金融洗钱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的洗钱风险点,对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的监管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呼吁相关部门更加关注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  相似文献   

15.
自2008金融危机之后,国内需求不足,为了经济发展,刺激内部需求,消费金融开始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形成商业银行零售金融、传统的消费金融公司,以及互联网金融三种消费金融类型,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不同主体面临消费场景的建设基础参差不齐、场景暴雷现象频繁发生、跨场景联动效应、风险控制及合规建设等诸多...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年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网络平台都取得了重大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也随之得到进步。其中,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成为了我国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未来经济背景下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因此,为了我国能够得到更长远与稳定的发展,在这里对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进行了具体的探析。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不健全,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安全运营和规范发展。对此,笔者从五个方面提出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对策建议。一、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互联网金融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之上。应进一步加快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政府、行业自律组织牵头建立企业信用平台,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健全客户个人和从业人员的  相似文献   

18.
农村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农村金融相结合的新型业态,具有普惠金融、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升农村金融运作效率的作用,对统筹城乡发展及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支农、惠农作用不断加强,但仍存在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金融人才匮乏以及金融监管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要尽快丰富农村金融基础数据、健全并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加快深化农村互联网金融运行机制改革,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互联网金融为研究视角,从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垄断、个性化服务和市场整合等方面出发,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并从健全互联网金融发展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监管力度等3方面探讨了推进互联网金融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出口贸易遇到瓶颈,消费日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较大,农村居民消费能力较为不足,这势必不利于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而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将普惠金融与先进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提高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使得城乡居民能够平等便利地获得金融资源,进而刺激消费。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消费市场的增长,本文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本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而显著的缩小;本地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减小受到相邻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的积极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受到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的作用有待加强,比较而言,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受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