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2004年徐工集团引资开始,至今已经历时3年,其间凯雷徐工收购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争论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国家安全问题、国有资产贱卖问题、上市公司改制问题,等等,一个单纯的收购案变成了一个被赋予太多含义的收购事件。由于是外资收购,海外投资者甚至把凯雷徐工收购案看成外资收购的风向标。那么,从理性投资者的角度看,凯雷徐工案是否为投资者创造了价值呢?  相似文献   

2.
恋爱三年,但凯雷方最终还是未能将其“心仪”的徐工机械揽入怀中。徐工科技当日公告.公司日前接到实际控制人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徐工集团”)书面通知.称徐工集团.凯雷徐工机械实业有限公司(简称“凯雷”),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简称“徐工机械”)此前签署的协议有效期已过,徐工集团、  相似文献   

3.
赵晓 《中外管理》2006,(8):25-25
向文波的指责与思考 最近,美国知名投资基金凯雷拟出资20亿元收购徐工机械82%的股权,却遭到湖南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的公开指责。  相似文献   

4.
最近,财经界炒作最凶的莫过于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在个人博客上由"三亿美元和凯雷竞购徐工"话题而引发的三一与徐工之间的一场收购之争.一时间朝野沸腾,赞赏其勇气,视之为民族英雄的有之;认为其炒作三一,趁机拉高股价的有之;认为其想耽搁徐工改制进度,借以拖垮竞争对手的亦有之.然而事情是否果真如此简单?在这一事件的背后,同时还折射出了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2006年6月,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在博客上发表了针对国际著名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美国凯雷集团收购徐工科技的系列文章,对媒体报道的3.75亿美元的收购价格,向文波提出,并购方案中实际支付方式为2.55亿美元收购徐工82%的股权,外加对赌方案,如果徐工达到预期经营目标,凯雷分两次向徐工注入1.2亿美元。向文波认为徐工科技实际的并购价格应为2.55亿美元,徐工科技被贱卖了。向文波的观点引起了各界严重关注,凯雷和徐工签定的并购协议能否顺利执行,谁都无法预料。从这一案例中发现,企业并购活动中,支付方式的选择对于并购的成败起着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在两起收购案中,公众(小股东)均是“非正式”地获知了至关重要的信息。这暴露出转轨期间人们对于产权归属及行为底线等等观念的混乱2005年6月初,在凯雷并购徐工方案已获当地国资部门批准却迟迟未能过关商务部之际,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在博客上表示愿意在凯雷的报价基础上追加30%收购徐工。之后,向又发表了近三十篇博客,成为“博客要约收购第一人”。尽管各方对向文波的动机和三一收购的可行  相似文献   

7.
凯雷收购徐工案最近有了新进展.凯雷大幅度降低了持股比例.徐工保住了半壁江山。所以现在我的心情还是比较快乐的.徐工最终还是选择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在博客上的系列文章,引发了公众对于外资并购徐工的热烈关注,而且正在引起一场浩浩荡荡的关于外资并购的激烈讨论和理性思考。博客事件揭开经济民族主义之争如果我们把向文波的“徐工不能被外资控股,徐工不能被贱卖”的呼吁看作近年来正在兴起的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样板,而把收购徐工的国际私募基金凯雷看  相似文献   

9.
《英才》2006,(11):12-12
凯雷最近与徐工修改了并购条件,由收购徐工85%的股份,改为收购50%的股份,希求以此换得国人理解:凯雷谋求的是与徐工共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并购方案能否最终获得有关部门批准,尚有悬念。虽然《世界是平的》一书最近十分流行,然而,人们对于并购者与被并购者共赢的怀疑,在凯雷收购徐工事件中,上升为“国家安全”的考虑。套用李宗盛“相爱是容易的,相处是困难的”这一逻辑,人们认为“共享是容易的,共赢是困难的”。因为共享是结果的分配,而共赢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是利益的博弈。动态是危险的,过程是漫长的。  相似文献   

10.
谁能想像:一场关于国企改制、企业并购、战略产业保护的严肃论争,居然在网络博客上发生?并迅速演变为一场引起国家决策层瞩目的重大事件? PK的双方,挑战者是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迎战者是徐工集团。自称是“小老百姓,不想惊世骇俗”的向文波,说话历来都不绕弯子。通过多篇辛辣博客,向文波表达了自己对凯雷收购徐工的强烈不满。他试图由此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国家战略产业的保护与外资并购底线的讨论。虽然徐工在博客上针对向文波的言论给予了批驳,但无疑,向文波一直是这场舆论战的主导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刘青松 《英才》2006,(10):42-47
当凯雷收购徐工、舍弗勒收购洛轴、克虏伯收购曲轴接连被叫停,其间所引发的民族情绪暂且不论,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被上升到空前的高度。 在这场国退洋进的盛宴里,作为主角的海外投资者,能吃进具有垄断地位的大型国企毕竟还是少数,那么他们在中国的下一个业务增长点将在哪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也许算不上中国历史上最活跃的并购年份,但2005年的几宗交易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辩,绝对可以载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拉法基收购四川双马,凯雷收购江苏徐工,跨年度的华平收购哈药,以及大大小小的外资参股内地知名企业案例,搅动起一场姓“中”还是姓“外”的争论。  相似文献   

13.
一、公司基本情况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机械”或“或公司”)成立于2002年7月28日,注册资本125301万元。2004年徐工集团根据国家有关债转股的文件精神和相关批复实施债转股,已经评估确认的实物资产出资(占注册资本的51.32%),华融、东方、信达、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以债权作为出资(分别占注册资本的22.84%、12.99%、9.72%、3.13%),共同设立徐工机械。2005年5月,徐工集团将完成收购华融、东方、信达、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所持有的徐工机械股权后,持有徐工机械100%的股权。徐工机械拥有8家全资企事业单位、4家控股子公司和…  相似文献   

14.
凯雷徐工并购虽已近终局,但并购所经历的时间之长和暴露出来的不确定细节,仍旧让外界对这起建国以来最大的外资并购国企案充满了“无限想象”。2006年10月26,徐州,深秋的雾气已经让这座古老的城市有了些许寒意。坐落在徐州市金山桥徐州工业园的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徐工集团)在雾气的笼罩下显得有些苍茫模糊。这座十层办公大楼的主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工集团,酝酿长达三年的重组引资计划,在饱受外界近一年的质疑后,终于几近收官。不出意料,徐工集团与美国凯雷投资的并购谈判即将在此前双方新修订的协议中尘埃落…  相似文献   

15.
达能娃哈哈并购案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在新《公司法》颁布、股权分置改革实质性完成、若干重要行业的WTO过渡期即将结束的背景,中国外资并购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要求对外资并购进行审查的呼声也逐步加大,特别是凯雷并购徐工、德国舍弗勒收购洛轴、苏泊尔并购案等事件引发了外资并购和产业安全的争议。在业界对于要不要限制外  相似文献   

16.
文桐 《中国企业家》2006,(23):34-34
凯雷并购徐工案,促使中国政府确立了较为明晰的规则,大浪之后,私人股权投资正在齐赶大潮流2006年11月24日,凯雷投资集团(The Carlyle Group)宣布,将领导一个私人投资财团出价55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巨头台湾日月光集团(ASE)。  相似文献   

17.
贺军 《英才》2006,(8):20-20
凯雷收购徐工一案,目前已成了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标志性案例,其发展和结果,有着很强的政策风向标的意味。它的意义早已超过了公司并购的市场范畴,凸显出海外投资者在中国面临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戴璐 《英才》2005,(12):61-61
2005年发生在中国企业身上的并购,可谓眼花缭乱。既有阿里巴巴蛇吞象的世人惊叹,也有凯雷收购徐工机械的耳目一新;既有汽车业借并购实现合纵连横,也有零售业为了抢占市场地盘的内部厮杀,甚至为并购服务的审计业界也出现了一次德勤收购天健的地盘争夺战。  相似文献   

19.
外资收购并非一概恶意收购,政府建立防火墙是必要的,只是无须矫枉过正9月8日,商务部、证监会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此《决定》可着作是政府对今年7月发生的凯雷并购徐工案引发的激烈争论的阶段性回应。联系到其他几件事情:6月商务部发布《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提出中国产业有经济安全之虞;外管局加强对外资投资房地产监管和限制,正在研究审议中的《反垄断法》剑指外资在产业领域里集中度过大等现象。这一系列的举措都传递着一个共同的政策信号,即:我国政府将对外资并购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与控制。  相似文献   

20.
三一集团2012年的国际化道路,于开年在欧洲辉煌布局,又在当下遭遇北美门槛。"这次风电事件,希望让国民知道经济全球化是怎么回事,美国政府到底怎么样对待中国人和中国企业。"10月18日,参加完发布会的三一集团董事、三一重工(600031)总裁向文波如是说。在光伏、通讯、建材、钢铁等制造行业及企业频遭大洋彼岸的贸易壁垒,这家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民营装备制造企业,以类似6年前叫板凯雷收购徐工案中的"高调"姿态,选择以起诉总统奥巴马和CFIUS的方式,进行反击。10月18日,三一集团副总经理、美国Ralls公司首席执行官吴佳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