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一场前所未有的互联网金融热潮正席卷全国,给原本安于一隅的传统银行业经营模式带来不小的冲击.有的认为商业银行若不做出反击,将成为21世纪即将灭绝的恐龙;有的则认为,互联网金融只是小打小闹,撼动不了商业银行的霸主地位.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强势来袭,是应主动出击,积极变革,以变谋发展,还是应恪守传统,墨守成规,以不变应万变,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两难选择.变是必然趋势,也是商业银行生存之道,但“不变”也不失为一种策略.“不变”需要自信,“变”不能盲目.面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应在全面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权衡利弊,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形成比较优势,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商业银行不断借助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升同业竞争力的同时,一场“泛金融”的变革已然拉开帷幕。部分互联网企业异军突起,凭借其用户基础和交易数据,在电子商务、物流等传统零售交易服务的基础上,持续延伸支付、融资、综合理财账户等金融服务触角。传统电商的扩展、跨界,不断冲击着传统金融业的版图边界,孕育着未来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核心属性——综合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3.
面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应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权衡利弊,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策略,形成比较优势,才能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4.
在刚刚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首提“互联网+”,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互联网金融,明确提到“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和“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如何理解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传达的信息?其实报告的文字本身已经呈现出足够多的信息,足够让我们合理预测“互联网+金融”未来所处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5.
目前,一场互联网金融热潮正对传统银行业经营模式产生冲击。商业银行“变”是必然趋势,但“不变”也不失为一种策略。“变”不能盲目,不同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应根据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权衡利弊,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形成比较优势,这样才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发展迅速,并以其门槛低、便利性和普惠性等特征给传统的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倒逼商业银行“触网”.为应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商业银行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开拓新产品,新客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随着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化和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企业的互联网化,双方只有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以互联网支付、网贷(P2P)、众筹平台、直销银行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给传统商业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以下统称为“传统商业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以及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提出了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金融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已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业务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况,论述了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如何面对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竞争,并为商业银行以后的发展提出应对选择.  相似文献   

9.
王煜 《河北金融》2023,(3):24-27
跨界融合已成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商业银行而言,电商是其较早接触且已初具规模的跨界业务,如何实现“金融+电商”跨界融合发展将成为银行未来发展的基本内功。当前,电商供应链金融和电商服务是商业银行跨界探索的主要模式,并在业务内容、渠道和运营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共同特点。但是,商业银行存在着电商愿景与传统形象矛盾、电商业务水平有待提高、金融文化与电商文化有冲突等困境,应从思维树立、市场定位、信息建设、人才支持和银企合作等方面形成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乔鹏 《河北金融》2015,(3):48-5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加快战略转型和创新发展,是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邱峰 《金融会计》2013,(11):45-49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中介功能提出了巨大挑战,银行传统经营服务模式面临变革。鉴于互联网金融自身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缺陷以及商业银行所处的特殊地位,目前互联网金融尚无法撼动、取代商业银行,二者之间应是互相合作,优势互补。商业银行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迎接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相似文献   

12.
谢蓉 《时代金融》2015,(3):100-10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发展,给传统金融尤其是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挑战。商业银行如何面对这一形势进行转型与创新,已成为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服务模式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概述谈起,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挑战,并从客户体验、人员储备、战略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如今,“金融脱媒”的趋势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市场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受到了一定的威胁.本文就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能力进行一定的分析,建立合理的分析指标试图找出其制约因素,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脱媒”的不利环境下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摘要:在2014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互联网金融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这表明互联网金融已经由野蛮生长状态变成政府支持的一种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从一诞生起,就凭借其受众广泛,门槛低,成本低等特点不仅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且对作为传统金融机构的商业银行产生了不小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据2012年银监会数据显示,2012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9%,较2011年下降17%。经济增速的放缓、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普及、金融脱媒的深化、同业竞争的加剧等推动着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与模式的重大变革。金融脱媒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因此如何应对经营环境与模式的变化成为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对金融脱媒与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了概述,并深入分析金融脱媒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以及风险管理四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管理制度、战略合作、资产业务、负责业务、中间业务以及风险管理七个方面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大数据与移动互联技术的双重作用力下,产业跨界融合与渠道合作所催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由线下走向线上.虽然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已经展开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布局,但应用范畴并不广泛,尚处于群雄混战阶段,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战略成为社会与业内关注的重点与讨论的热点.本文从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概念出发,研究商业银行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诉求,分析发展中的瓶颈,提出可供选择的战略措施,寻求互联网金融时代变革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近期,互联网金融是继“影子银行”之后的又一个最热金融话题,可谓街头巷议,众说纷纭。从目前的情况看,争议比较突出,一方面,以阿里金融等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摇旗呐喊”、“高歌猛进”,似乎战胜甚至取代传统金融机构的目标指日可待,另一方面,以民生银行等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也“积极试水”、“与狼共舞”,吹起传统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号角,但更多的银行和人士,包括有关监管部门还是保持审慎态度,静观其变,谋定后动。正如互联网已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刻改变世界发展和人类生活一样,互联网对金融的影响和改变是必然的,也许每个人都应该保持开放、包容、乐观的心态去接受。现阶段,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顺序不同虽侧重不同,但都是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和金融两大领域的相互交融,不同模式的探索与发展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都会推动两个领域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并且对传统金融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本文通过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分析,认为短期内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负责业务和中间业务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而对于资产业务两者更多的形成了一种互补.而在长期,由于互联网金融会促进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转变和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将会对商业银行形成全面冲击,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金融创新,积极介入互联网金融领域.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推动了金融市场环境、客户需求和服务模式的深刻变化,一方面互联网企业迅速跨界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商业银行也在不断进行互联网业务创新,加快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另一方面来自信息技术发展、产业升级、客户需求、跨界竞争等多方面的力量正共同推动银行经营模式向全面数字化的银行4.0时代转变。  相似文献   

20.
农业银行“科技先行”战略符合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发展需要。“科技先行”需要银行具有更加前瞻性的技术研究和应用的观念以及战略思维,银行科技部门职能范围和工作内容也要随之主动前移。即:战略要前移,形成与全行发展战略相匹配的IT战略;规划要前移,实现业务和技术深度融合,展开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稳定性的IT专项规划;标准要前移,大力推进企业级流程和数据标准建设,彻底解决重复创新、低效创新问题;需求要前移,确保业务需求先进性和时效性;服务要前移,推动科技服务由单纯的技术实施向IT全流程服务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