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乡村旅游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乡村旅游依托农村资源,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民俗文化等为主要内容,是集农业生产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加快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农村转移就业,实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升农村的产业层次和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就业,推动农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为杠杆,随着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迁向非祆部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本文通过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对矛盾引出论题,总结了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建设关系面临的困境.从而做出了统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外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积累了不少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路径,如以色列的B&B型乡村旅游模式、日本的绿色乡村旅游模式、加拿大的乡村文化旅游模式和比利时的生态乡村旅游模式等,它们在满足都市居民农家休闲旅游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总结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发展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对于发展我国"农家乐"休闲旅游,促进农民创新创业和就地就业而增加收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以旅促农,努力放大乡村旅游富民增收的效应;其次,从正确定位,科学规划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因地制宜,选择特色各异的发展模式;完善设施,加大扶持,进一步加强特色乡村旅游运作体系的建设;加强行业管理,创新运行机制;加强宣传,不断扩大乡村旅游知名度;培育市场抓提升等方面就如何让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振  鲁敏  刘增凡 《商业研究》2003,(15):173-175
“三农”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大力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既可向现有城市转移一部分,也可拓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发展农村工业和服务业。推进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向,要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和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乡村旅游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业已成为共识。以乡村旅游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显得切实可行。以政府为主导,搭建农村劳动力转移至乡村旅游的桥梁;构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模式;建设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保障体系是实现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乡村旅游转移、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刘洋 《适用技术市场》2010,(6):11-12,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和谐社会,必须抓住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对常德市发展文体生态园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农村地区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能有效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提供所依赖的环境基础,这表明我国悄然兴起的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密切联系。本文通过探讨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之间的联系,认为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当前,休闲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方兴未艾。农民职业化、人才化、知识化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发展趋势,而新农村更是朝着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的方向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加之于农村软实力的提升,就会起到凝聚作用。借助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和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以"旅游+"促进科工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养生等新兴旅游业态加快发展,推动旅游与工业、农业、文化、科技、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大众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是一大原则,将极大地发展好新"三农"。在政府扶持科技的同时,我们要创新驱动。总之,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升研学旅游目的地的有利地位,加大乡风文明建设机制化建设,就一定能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新农业的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谈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定溶 《商业时代》2006,(11):14-14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通过发展城镇经济来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是加快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发展县域经济要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加快县城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和主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只有把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起来,才能真正地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稳步、快速、腾飞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民、农业、农村问题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而且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事关全国人民实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改善村民的生活、生存条件,倡导乡村文明,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但重要的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打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近年来,全国涌现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模式。山东省乐  相似文献   

13.
<正>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和农家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特色旅游资源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游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开展,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业被认为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欠发达地区多数是农业地区,二、三产业落后、良好的环境条件,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与社会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三农"问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关键在于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以优化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文化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笔者主要从江苏和宁夏两省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主要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合江苏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成功经验,尝试提出宁夏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吴印佳 《商》2014,(18):120-120
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的当务之急,"十二五规划"秉承了"十一五规划"的纲要,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当然,对于传统农业大市的湛江市来说,任务更为艰巨。本文针对湛江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征、障碍及路径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文章结合思施州实际情况和数据资料,分析了恩施州人口与劳动力现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  相似文献   

18.
在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乡村旅游具有拉动就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积极作用,经验事实和数据也表明乡村旅游具有促进就业的动力机制.本文以此为基础,分析乡村旅游发展及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并提出加强规划、制度创新和开发人力资源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臣 《价格月刊》2006,(11):29-30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实质就是农民问题。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我国政府丞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以及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建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