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固定资产使用期间的抵销例1:2008年6月25日,甲公司以600万元的价格将其生产的产品销售给乙公司,其销售成本为450万元。乙公司购买该产品作为管理用固定资产使用,对该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使用寿命为3年,预计净残值为0。  相似文献   

2.
在实务工作中,会计人员会经常遇到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调整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折旧要素的变动和折旧方法的变更两方面因素所导致的,现试析如下:一、折旧要素变动导致的折旧额调整及会计处理折旧基数、使用年限和净残值是固定资产折旧的三大要素。其中,折旧基数一般指固定资产原始成本,使用年限和净残值是根据有关制度规定预计的数值。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取决于拆旧基数和净残值,即,“应计提折旧总额一固定资产原始成本一预计净残值”。各期折旧额取决于折旧总额和使用年限。因此,这三个折旧要素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固定资产折旧额。(一…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在进行处置时,其累计折旧按该项固定资产已提的折旧进行注销。[例]某企业一台生产用旧机器报废,原价20万元,已使用4年,已提折旧12万元(假设企业按直线法计提折旧,规定折旧年限为6年,预计净残值为2万元,且未提减值准备)。与处理累计折旧有关的  相似文献   

4.
企业所得税的筹划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所得税筹划资产的计价和折旧是影响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重要项目。资产的计价不具有弹性,纳税人很难在这方面进行税务筹划,固定资产折旧就成为经营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影响固定资产折旧大小的因素有固定资产原始价值、预计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和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一)利用折旧年限进行所得税筹划。客观地讲,折旧年限取决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由于使用年限本身就是一个预计的经验值,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也只规定了一个范围,为税务筹划提供了可能性。[例1]某企业有一辆价值45万元的运输设备,残值按原值的5…  相似文献   

5.
财政部会计司 《数据》2002,(9):13-13,20
例:某工业企业生产线设备的账面原价为5000万元,预计使用10年,已计提折旧2年,累计折旧为1000万元,预计净残值为零.假定第3年年底预计该生产线设备的可收回金额为3200万元,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不变,以后均未再发生减值.假定该企业的生产线设备使用8年后出售,出售所得收入1万元.该企业第3年及以后年度的会计处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折旧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关系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于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减值迹象,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如果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应当计提相应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由于折旧是固定资产在其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折旧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应计折旧额为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原价扣除净残值后的余额,计提折旧后固定资产的价值应为现行可使用的价值.提取减值准备后,实务中容易产生一个疑问:提取或转回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应否重新确定折旧额?计提折旧时净残值是按原预计数扣除还是按重新确定的价值确定?  相似文献   

7.
一、固定资产使用期间的抵销 例1:2008年6月25日,甲公司以600万元的价格将其生产的产品销售给乙公司,其销售成本为450万元。乙公司购买该产品作为管理用固定资产使用,对该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使用寿命为3年,预计净残值为0。1.2008年有关抵销处理如下:(1)与该固定资产相关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以及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  相似文献   

8.
一、平均年限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下资金时间价值的固定资产折旧比较[例]公司购入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60000万元,使用年限5年,无残值。市场利润率为10%。  相似文献   

9.
张国柱 《财会通讯》2004,(10):33-34
年度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 [例]某公司1999年12月购入一项管理用设备,价款150万元.不考虑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5年,原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该公司所得税率33%,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债务法,税法允许的折旧方法为直线法。该公司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照净利润的5%提取法定公益金,中期不作分配。假设2003年1月1日根据政策规定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对该事项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0.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现行财务制度中规定的加速折旧方法之一。制度规定,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年折旧率为直线法年折旧率的2倍。其计提折;日的基数为各年初固定资产的帐面净值。即:各年折旧额一各年初资产帐面净值X年折旧率。如果资产’使用年限为n年,那么:资产最后两年年折旧额一由公式知,要计算某一年的折旧额,就必须先计算出到这年为止的累计折!口额及资产的帐面净值。例:某固定资产原值为2O0000元,预计使用5年,预计净残值为8000元。各年折旧额计算如下:能否像其他折旧方法一样,直接根据原值和折旧率计算出各年的折旧额呢?我们不…  相似文献   

11.
一、计提减值准备后资产的折旧或摊销额的会计与税务处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应当按照计提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及尚可使用年限(含预计净残值等的变更)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  相似文献   

12.
对于固定资产核算尚未实行电算化的单位来说,依靠手工进行折旧的计算,尤其是加速折旧的计算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但巧妙利用Excel可以彻底摆脱这一麻烦。一、折旧函数1、平均年限法折旧函数———SLN。平均年限法属于直线折旧法。使用平均年限法计算折旧时,每期的折旧额相等。平均年限法的计算公式为:年折旧额=(原始成本-预计净残值)÷使用年限SLN函数语法格式为:SLN(cost,salvage,life)。在SLN函数中:cost为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即原值;Salvage为固定资产报废时预计净残值;Life为折旧期限,即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SLN函数能返回某…  相似文献   

13.
潘松艳 《财会月刊》2013,(6):116-116
一、固定资产折旧、减值准备计提顺序问题 例:某企业于2008年12月31日购入一项价值为13200元的固定资产,预计其使用寿命为5年、净残值为零,2012年12月31日计算得出这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2700元。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该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如何计算?  相似文献   

14.
一、年度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 [例] 某公司1999年12月购入一项管理用设备,价款150万元,不考虑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5年,原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该公司所得税率33%,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债务法,税法允许的折旧方法为直线法。该公司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照净利润的5%提取法定公益金,中期不作分配。假设2003年1月1日根据政策规定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对该事项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5.
(一)计提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小于不计提减值准备时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因此,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不变的情况下,计提减值准备后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应小于不计提减值准备时的固定资产折旧额。  相似文献   

16.
马圣君  沈阳 《财会月刊》2008,(10):74-74
(一) 计提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小于不计提减值准备时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因此,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不变的情况下,计提减值准备后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应小于不计提减值准备时的固定资产折旧额。  相似文献   

17.
<正>一、固定资产折旧对所得税的影响(1)折旧年限的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一固定资产》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但是,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估计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  相似文献   

18.
《财会月刊》2010年第34期刊登了王静静《关于双倍余额递减法的一点异议》一文(以下简称王文)。该文对我国固定资产折旧双倍余额递减法提出了两点异议:一是现行双倍余额递减法规定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最后两年不再按固定资产净值与年折旧率相乘来计算年折旧额,而是按尚未提足折旧的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在最后两年平均摊销。这与该方法下年折旧额逐年递减的思路相违背,建议取消最后两年平均摊销的做法,改为只在最后一年按年初账面净值减预计净残值倒挤出该年应计提的折旧。  相似文献   

19.
固定资产准则第3条关于折旧的定义部分指出,“折旧,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其中,应计折旧额,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如果已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该准则第29条关于减值内容部分又指出,“已计提减值准备  相似文献   

20.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需重新计算折旧额。其思路是: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年折旧额。但这种思路用于双倍余额递减法,会出现违背常规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