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杨帆 《商》2013,(6):229-229
在世界民族服饰的舞台上,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具有最能够展现其民族文化特色的服饰。然而,今天的汉民族却没有。民族服饰作为一个民族的外在的形象的直观,是民族文化意蕴的"道说者",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同样,"汉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汉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光辉璀璨的明珠。汉服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并对中华周边各民族的服装文化发展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上溯炎黄,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下至宋明,连绵几千年,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汉服作为汉族人的文化象征受到广泛关注,其本质就是人们通过汉族文化归属感.全世界孔子学院的建立,世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汉服是礼仪文化的载体同时被广泛关注.全国各地穿着汉服举行各种传统祭祀、传统节日等活动,全面宣传传统文化,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汉服复兴运动.  相似文献   

2.
关于江南水乡古镇组建联合体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慧波 《商业研究》2003,(19):134-137
在考察了已经进入世界自然文化道产预备清单的六个江南水乡古镇——江苏的同庄、同里、(?)直和浙江的乌镇、南浔、西塘之后,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认为组建战略联合体有利于水乡古镇树立品牌形象。并探讨了建立水乡古镇联合体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敏 《中国品牌》2016,(4):80-81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所有的一切事物在西塘古镇交错,织成一篇永远生动、永远展开的绝美地域品牌华章位于浙江省嘉善县的西塘古镇,古朴而淡雅,宁静而温婉,朦胧而闲适,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不经意间,便让你心醉不已。在西塘,有着这样的说法:西塘白天没有夜景美,夜景没有雨景灵,雨景没有雪景赞。在没有这些"天时"配合的情况下,是什么留住了游客的脚步?酒吧街、美食?或许不少人更青睐于当地具有  相似文献   

4.
或许是西塘老酒醇香的召唤,和西塘结缘是一种巧合,2005年底,我来到了千年古镇西塘,受邀担任浙江嘉善黄酒股份有限公司分管营销的副总经理。作为中国四大名古镇之一,“烟雨西塘”的美名得来以久,如何把这得天独厚的思怀古地与西塘老酒结合,使酒香与古镇的景色、情怀一同香飘万里,广传世人便成为我到任的首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出现了"复兴汉服"现象。但由于面向大众的汉服文化教育属于新生事物,缺乏规范、系统的课程设置,存在权威性、专业性不足等问题。结合北师大实验中学近年来的教育教学实验,笔者从教育目标设置、内容体系和实施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学汉服文化教育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以期推动中学汉服文化教育的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6.
《商》2015,(29)
本文对浙江省嘉善县西塘古镇游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研究,探索西塘古镇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提高西塘古镇的旅游服务质量。也希望能够为我国古镇旅游日后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骆浩 《商业文化》2020,(9):27-29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不管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有比较显著的特征。民族服饰是一种物质文化,同时也是精神文化的象征。中国的服饰文化在历史上源远流长,从古代到现代每个年代都有特点,并且鲜明的特色为世界所瞩目,最主要的民族服饰是汉服,还有胡服以及旗装等。本文主要研究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从概念出发,不断地引申出民族服饰的具体特征。一个民族的文化既包含物质方面又涵盖精神层面,民族服饰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化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汉服作为一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可供消费者寻求精神文化领域的认同感,其市场发展也能为社会创造实质性的经济价值。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探究汉服文化市场现今发展趋势,能满足汉服文化产业链的战略多元化需求。本研究从社群传播角度剖析汉服市场现阶段面临的困境,在群体文化认同、原创版权监管机制及混合型产业链构建方面提出解决策略及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旅游目的地的个体游客为研究对象,探讨当个体游客感知到穿着汉服出行游客的存在时,在这一参照群体信息性和规范性的社会影响下,出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普通游客是否自发的产生宣传、推荐、身着汉服出游等系列游客公民行为,以此论证参照群体对游客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0.
《商》2015,(46):64-65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构建"文明河南",实现中原崛起提供智力支撑是本文的出发点。本文是在世界各国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在竞争中的地位作用,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与措施,找出传统文化对构建"文明河南"的实现路径,从而在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危机、认知弱化的当下,提出恢复文化自觉与自信,立法体制并行,创新传承方式,从思想、体制、服务等层面探索出一条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打造"文明河南"的崭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洛带客家传统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带古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入发掘客家传统文化资源,形成符合旅游市场需要的娱乐、购物、餐饮产品延伸链条,从而强化古镇客家文化特色、丰富古镇客家旅游品牌内涵、提升旅游消费质量。本文从洛带古镇的两个建筑符号"蜜蜂"、"兔子"出发,阐释了它们的文化内涵,并指出与古镇旅游业结合后可以构筑的产品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商平台成为人们的主流消费方式。而汉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由此衍生了大量汉服和汉服文化的产业。文章主要研究了喜爱汉服和汉服文化的消费者有别于其他消费群体的特点,该消费群体对于环境是否适合穿着汉服有一定的要求且消费群体具有偏向性。公众号进行推广与营销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发展的一种新的宣传手段,既可以满足宣传需要,也可以满足销售需要。文章阐述了公众号对于汉服推广与营销的方法,以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建筑外的悠远故事洛带古镇的由来:相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曾落入小镇旁的一口八角井,该地便因此而得名"落带",后演变为"洛带"。洛带古镇不仅有着引人遐想的传说,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客家古镇,被誉为"西部客家第一镇"。洛带博客小镇则是现代人打造的干亩复合型文化旅游大盘,地处洛带古镇的核心位置。博物馆、风情商业街、文化工作室、超五星艺术酒店、私家森林会馆相互交融,共同构成展示  相似文献   

14.
《浙商》2008,(9):52-52
对于位于嘉善西塘古镇边的沈道村村民而言,自从去年6月进入搬迁流程,生活就开始改变。  相似文献   

15.
<正>天津市杨柳青镇,依靠古镇丰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推进极具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杨柳青这个古镇,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焕发出勃勃生机。杨柳青镇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民俗文化气息十分浓郁。小镇旧有戏楼、牌坊、文昌阁,称为"杨柳青三宗宝",现在文昌阁尚存。清代有津门著名的崇文书院及古寺院40余座。现尚存普亮宝塔、报恩寺、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物质生活在提升的同时,也开始不断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汉服的复兴无疑给人们以一定的寄托,当前很多汉服组织开始发展起来,汉服的复兴事实上也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当前社会更多的人喜欢汉服,很多商家也看到其中潜在的商机,对汉服进行销售。在认识到汉服市场所具有潜力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其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策略。本文先分析当前的汉服市场,接着分析汉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汉服市场的营销手段,以此更好地促进汉服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意境即"文以载道",这种中国传统图形艺术是通过人们表达思想的一种美妙的艺术的静态语言而传达出的境界和趣味,体现出民间生存群体纳福求吉的情感文化心理,它在艺术语言上表现出非常丰富多样而又广泛的文化特征。文章从传统吉祥图案的形成与发展、传统吉祥图案的审美思想等方面全面诠释了传统吉祥图案所透射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王珏  张妤涵 《华商》2014,(18):20-21
中秋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难得的休息时光。但对于29岁的蔡泽鸿和他的“汉服同袍”来说,却意味着繁忙。他们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的活动,成功吸引了游人的目光。这些年轻人穿上颜色娇艳的汉服,在暗绿色的竹林里,表演着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古意中透着暖意。蔡泽鸿是北京汉服协会的负责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蔡泽鸿说,汉服是一把钥匙,一把通往传统文化和美德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国内外校服现状、收集国内外校服文化的资料,主要进行小学校服创新设计的研究。以"汉服文化"为例,通过款式设计、色彩搭配、材料应用、文化内涵等方面与新时代服装时尚接轨,契合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0.
《商》2015,(14)
文化是古镇保护的灵魂,作为贵州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镇,青岩融中西文化于一地,融传统与现代于一身,既有"四教合一"的宗教文化盛观,又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以及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本文以贵州青岩古镇为案例,通过梳理其资源优势,发掘文化内涵,探讨其开发不足,提升经济价值,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