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申宇  佘楷文  许闲 《金融研究》2023,(7):116-133
近年来全球气候风险加剧,影响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稳定,给银行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在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背景下,探索气候风险与银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对银行治理和金融监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07—2019年中国地方商业银行样本,研究气候风险对银行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1)气候风险显著提高了银行向下的盈余管理程度,银行以气候风险为名超额计提贷款损失准备;(2)气候风险爆发时,管理层的防御性动机和气候风险信息披露不足是影响银行超额计提的重要机制;(3)银行盈余平滑动机越强,气候风险冲击下的贷款损失超额计提越明显;(4)银行金融监管有助于抑制以气候风险为名的盈余管理。本文的研究为气候风险与银行盈余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银行监管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试论构建国有商业银行授信风险控制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授信是银行向法人或自然人提供贷款、担保、押汇、开立信用证或办理贴现的行为,银行在办理授信业务中,因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致使无法按期收回本息,给银行带来资金损失的可能性,被称作授信风险,国有商业银行授信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风险,即由于银行的客户情况、国家政策,经营环境等效上部因素发生的变化而导致的风险;二是内部风险,即由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不完善而造成的风险,授信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它不仅会给银行自身造成损失,而且也会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安全造成极大危害,因此,探索并建立包括统一授信、审贷分离、授权管理、资产保全、监督制约等为内容的,形成授信决策、授信运作、授信管理、授信制约等一套较完备的授信风险控制体系,应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魏农 《现代金融》2004,(11):14-15
对于银行来说,产生风险的根源是信贷资金的使用与偿还在时间上的分离。银行风险主要有两种,即:系统风险和个别风险。系统风险涉及所有的金融企业,通常不太容易分散,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等原因形成的银行风险;而个别风险是指个别金融企业特有事件所造成的风险,这类风险主要取决于贷款企业对贷款偿还的保证程度。本文就贷款企业的风险类别、衡量以及规避进行探讨,以提高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最大限度地降低银行的个别风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10—2020年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促进作用。相对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盈余管理对城农商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力度更大;相对于上市银行,盈余管理对非上市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力度更大。(2)信贷配置在盈余管理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中承担着中介作用,盈余管理通过提高银行信贷配置规模促进银行风险承担,“盈余管理-信贷配置-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渠道有效。(3)审计师变更对盈余管理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审计师变更会减弱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4)银行监管对盈余管理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银行监管力度的提高会减弱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本文结果为规范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及防控银行业信贷风险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引导和规范各银行进行市场风险管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提出了度量市场风险的两种方法: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市场风险的范围包括交易账户中的利率风险、股权风险以及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鉴于我国传统上注重信用风险管理,对市场风险研究不够,因此,结合我国银行实际对这两种方法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现代银行制度的权利结构,就是指两大类型金融资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或法人所有权与最终所有权之间的对等的权责利关系。国有银行面临的很多问题,根源在于国有银行产权制度及其决定的内部运行机制,即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存在款约束问题。国家独资的产权制度并不是一种有效率的产权制度。现代银行产权规范化的基本要求是:银行产权明晰化、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商业化,债权债务关系契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商业银行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历来奉行资产管理理论,这是因为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资产业务,银行能够主动加以管理的也是资产业务;而负债则主要取决于客户的存款意愿,银行对此是被动的。于是,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就放在资产方面,并致力于在资产上协调盈利性、流动性和完全性。资产管理经营环境的变化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相继出现了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等。商业性贷款理论,也称为真实票据理论。该理论从银行资金大量来源于活期的存款这一客观现实出发,着眼于保持资产流动性需要,认为银行只应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联系或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自偿性贷款,由于放款与商品周转相联系,故期限短,同时,放款以商业行为为基础,并有真料商业票据为凭证,一旦不能偿还贷款,银行可以处理所抵押的商, 回贷款,这既符合流动性的需要,又适当考虑一以盈利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之理论本身的缺陷,相继出现了资产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资产转移理论的依据是:银行持有短期国库券和其他证券的增加,资产流动性的高低在于其变现能力,预期收入理论的依据是:商业银行的放款标准不能仅仅停留在期限方面,而要更多地放在贷款和投资项目的预期收入方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实行的两种贷款分类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两种贷款分类结果有较大差异,形成不良贷款“剪刀差”的原因,在于是否识别了贷款的内在风险。进一步指出:结构调整滞后,经营管理不善,要素市场发育不全是“后三类贷款”产生和积累的实体经济原因;赢利渠道单一和贷款管理不善是“后三类贷款”产生的银行方面原因。针对上述分析,本文不压缩贷款分类中的“剪刀差”、“识别和弥补内在风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汇率变动带给银行的风险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其中,交易风险是指以外汇计价成交的交易因汇率波动而引起收益或亏损的可能性;折算风险是指银行为了编制财务报表,将以外汇表示的资产和负债换算成本币表示的资产和负债时所面临的风险,它会影响银行向股东和社会公开财务报表的结果;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意料之外的外汇汇率变化而导致银行未来经营收益增减的不确定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学界和金融学界对金融危机进行了多视角研究。结果发现,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在危机爆发前都有共性之处,即巨额银行不良资产。这些国家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层面均比较脆弱。基本面的脆弱性给其带来两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是外部压力,即巨额短期外债,尤其是用于弥补经常项目赤字时,将使本国经济难以靠短期资本的持续流入来维系。只要资本流入减缓或逆转,经济和本币都可能遭受重创;二是内部压力,即薄弱的银行监管导致了银行尤其是资本金不充足的银行过度发放风险贷款。当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银行的不良贷款就引发了银行危机。为了化解银行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亚以亚东南亚诸国也开始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银行业的不良资产进行重组。例如,日本的“桥”银行,韩国的资产处置局,泰国的金融机构重组管理局,印度尼西亚的银行处置机构和马来西亚的资产管理公司。  相似文献   

11.
账销案存贷款就是指对借款单位(借款人)因自然灾害、破产或暂无执行能力等原因不能归还的贷款,是银行利用国家政策相关规定,经国家有关部门核准,实行银行内部账务处理而核销的贷款。因此,该类贷款只是银行内部账务处理的一种形式,但对借款企业或借款人来说,银行和借款单位仍然存在债权债务关系,银行仍然可以追索债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制度经济学和产业组织学为理论基础,运用交易费用模型,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研究了全能银行的多样化经营策略和绩效评估模型,从而揭示了全能银行的比较优势和潜在风险。全能银行的比较优势主要有:潜在的专业化经济和多样化经济;有利于获得经济集中的利益和竞争优势;有利于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最小化;有利于充分挖掘销售网络之类的资源潜力;有利于建立更为牢固持久的客户关系。全能银行的潜在风险主要有:多样化经济在现实中常常难以量化;控制和开发多样化业务有可能损失专业化经济;内部差异化会产生潜在冲突;局部产品创新的风险可能扩散至整体;业务多样化导致服从成本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前,缩短贷款审批周期已被国家纳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内容。为研究贷款审批效率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基于2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1149笔贷款审批数据,运用随机前沿模型评价贷款审批效率,并对贷款审批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银行类型、是否首次贷款、贷款类型、是否风险补偿对贷款审批效率具有较显著的影响,其中是否风险补偿在各因素中对贷款审批效率的弹性影响最为显著;(2)银行贷款审批效率总体偏低,仍有20%~50%的提升空间;(3)银行内部环节审批效率较低,低于最优效率水平46.3%,外部审批环节导致贷款审批效率的下降;(4)非国有银行信贷审批效率高于国有银行,且外部审批环节对非国有银行和国有银行的贷款审批效率均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考虑违约风险的贷款组合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还是集中在信贷业务,如何对贷款进行组合管理是银行所面临的问题。传统的马柯维茨均值——方差模型贷款组合模型,是以收益的方差作为风险度量指标,只考虑了市场风险,而没有考虑到企业的违约风险。本文用Merton模型根据企业财务数据估算出企业的预期违约概率,考虑了企业在违约情况下的收益率,把企业的违约概率纳入到组合模型中。用估算出来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计算出银行收益的波动性,再运用企业收益的相关性代替企业违约的相关性,根据现代组合分析模型得出收益-风险的有效前沿,从而使银行可以根据收益和风险承受能力对企业进行授信。  相似文献   

15.
一、贷款流动化是转移银行风险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处置贷款资产的方式有两种:其一,将其保留在资产结构中,直至最终清偿;其二,将其转让出去,提前收回本息,从而增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如能将劣质贷款转让出去,既有利于增强流动性、转移了风险,又增强了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两种方式中,采用前者较为普遍。当前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占比高、风险贷款增加的严峻形势下,必须采用更有效措施,增强银行贷款资产的流动性,以化解和转移风险。利用贷款证券化增强贷款的流动性,转移银行风险,其操作是:银行将部分缺乏流动性…  相似文献   

16.
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又称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是指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的一种管理方法。目前,贷款风险分类管理是商业银行早期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有效途径,对加快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提高贷款质量,降低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姚志新 《新金融》1994,(11):33-35
信贷风险主要是指借款者违约拖欠贷款的可能性,以及由于信贷资金周转滞缓、损失、资产负债结构失衡,使银行不能如约支付负债和满足正常贷款需要的可能性。信贷风险主要来自银行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一是由企业风险转化而来的信贷风险,其形式为银行的逾期、呆滞和呆帐贷款;二是由于银行自身管理失误形成的资产负债总量、结构等方面的失衡,所产生的支付危机。  相似文献   

18.
不良信贷资产内部处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处置模式,即由政府出资设立专门的机构,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另一种是内部处置模式,即在银行内部设置的“特殊经营机构”。尽管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完成1.3万亿元不良资产的剥离,但由于剥离规模和条件的限制,仍有大量不良资产留在银行内部。因此,从体制上构建不良资产内部处置模式,也是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银行职员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劳动合同关系,目前由于劳动合同并不是一种终身契约,这就使劳动合同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另外基于劳动合同的派生性,在银行内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某些具有违约风险的员工就可能为了获得新的合同所带来的利益而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委托一代理理论对操作风险的的成因及防范与控制等方面,为我国银行业提供了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理论。  相似文献   

20.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风险管理模型为银行的风险量化管理提供了工具,但也同时引致了模型风险。除少数银行外,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实施内部评级法时都着力构建自己的风险管理模型体系.不论是直接引入外部模型还是自我构建模型.都必然存在模型风险的问题.其模型风险主要产生于基础模型和构建过程两个方面。由于中国正处于转轨经济阶段.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构建中的模型风险除了来源于基础模型、模型数据以外.模型使用环境的特殊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压力测试和极端值方法是避免模型风险的有效技术手段,而风险文化的建设则是规避模型风险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