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逸待劳静观其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宏观调控下鲁冠球有新招全国优秀企业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面对宏观调控制定新的策略:以逸待劳、静观其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所谓以逸待劳,鲁冠球说,就是遇事不急不躁,沉着冷静,以生产经营上的绝对主动保证企业效益。现...  相似文献   

2.
鲁冠球的名字早已经成为了中国企业家的符号,这位纵横商场40年的“常青树”,让人们每每在回顾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刻总会提起他的名字。吴晓波曾评价道,鲁冠球是一个政治参与热情十分高昂的企业家,算得上是中国政治色彩最浓重的企业家之一。他如同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活化石,见证了改革开放前后个体经济、集体经济、乡镇企业、民营企业、跨国公司的所有发展历程,因为其一手创立的万向集团几乎经历此中的所有过程。  相似文献   

3.
鲁冠球的境界:经营思想宋华明一个企业成功的因素很多,但如果要使这种成功保持下去,这个企业就必须拥有一位有思想的企业家。十次易名,万向走向了世界,鲁冠球人生修养、人生境界不断完善和提高也浓缩于此。三十多年前,浙江萧山的宁围还是只有几处茅草房的滩涂。鲁冠...  相似文献   

4.
读者     
“常青”能否复制?《中国企业家》断言:在中国商界,被誉为“常青树”者,至今仍惟鲁冠球一人。这是鲁冠球个人的骄傲,同时也是中国企业家群体的悲哀。遥想当年,与鲁冠球同时期“出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源》2003,(1):44
鲁冠球,1945年出生,浙江萧山人,初中文化,现任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 鲁冠球作为中国改革的风云人物,比他的企业产品更有知名度,他几乎荣获了当代中国企业家所有的最高荣誉。美国《国际商业周刊》称他是“中国最成功、最雄心勃勃的企业家之一”。《华尔街》杂志称他为“国家式的英雄人物”。如今鲁冠球正借助资本运作的手段,在资本市场这个大舞台上进行着出色的表演。  相似文献   

6.
2008年3月1 2日下午,在北京新大都酒店,记者再次见到和蔼可亲的鲁冠球。全国两会期间,鲁冠球并没有接受太多媒体的采访。只是邀请了几家熟知的媒体,因而记者幸运地中了"彩"。  相似文献   

7.
2008年3月12日下午,在北京新大都酒店,记者再次见到和蔼可亲的鲁冠球。  相似文献   

8.
鲁冠球妙语资本——中国最缺两种人,一种是企业家,一种是思想家,搞资本经营的人碰巧是有思想的企业家。——企业家进入到资本经营阶段就应该是一个艺术家了。——资本经营需要三种资本的组合,一是实业资本,二是金融资本,第三,不为人注意到的是,智力资源资本。——...  相似文献   

9.
十年添个零 "我办企业是被逼上梁山的."鲁冠球说,他从小梦想成为这个家那个家,就是没想过成为企业家.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宁围乡,幼时家境艰难.初中毕业,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相似文献   

10.
争当中国创业企业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我会表彰了张瑞敏、刘玠、卫留成、鲁冠球等33位创业企业家,今年又表彰了苗圩、李福成、丁玉华、张果喜等49位创业企业家,今后,我会每年都将在全国企业家活动日上表彰更多的创业企业家,并通过各级组织和多种信息渠道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的创业事迹和典型经验.  相似文献   

11.
做企业做了30余年、躲过了大风大浪而不倒并且还能不断地与时俱进、后继有人的企业家,在中国,鲁冠球几乎绝无仅有。入选“2003年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袖”,是公众、评选及本刊对这位民企“常青树”的致敬。  相似文献   

12.
作为曾经荣登福布斯富豪榜的亿万富翁,浙江企业家陈金义却因为耗尽家财进行“乳化燃油”的项目研发导致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债务困局,好在鲁冠球在其危机关头施以援手才得以绝处逢生。  相似文献   

13.
一位经济学家问企业家鲁冠球:企业家抓质量和重诚信的原始动力是什么?做企业做了四十余年的鲁先生回答得很老实:“怕被人骂。”经济学家逗他说“只要赚大钱骂了又如何?”他一脸通红,从衬衣口袋里摸出小孙子的照片:“骂我就算了,以后一直会骂到这小子的。”经济学家恍然悟出一个道理:人有羞耻,  相似文献   

14.
首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三月底揭晓,宝钢集团总经理谢企华、青岛港集团总裁常德传、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获得这一中国企业管理最高奖项。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连续报道三位企业家的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5.
鲁冠球:万向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被美国《商业周刊》称为"一个中国最成功、最雄心勃勃的企业家"。鲁冠球富有开拓精神,"万向"的产品成功进入美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并在英美等六国设立子公司,实现了跨国经营。1991年5月,他成为《商业周刊》的封面人物。在中国,他被称为"不倒的企业家"。这篇文章是鲁冠球先生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在这篇激情洋溢的讲演中,他回忆了艰辛的创业历程,并向我们展示了他对未来的渴望。我们企业成立于1969年,当时只是一个7个人、4000元人民币资本的小"铁匠铺"。在计划经济中,乡镇企业不能进入国家计划…  相似文献   

16.
企业家在想什么?编者按:前不久,人民日报与农业部联合召开了座谈会,部分乡镇企业厂长、经理就乡镇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谈了他们的看法,本刊从中扼要摘编了部分观点,供读者参考。浙江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我认为,乡镇集体所有制应当是公有制最佳实...  相似文献   

17.
刘涛 《中国企业家》2005,(21):48-49
1969年的鲁冠球,是个穷极思变集资4000元带着6个农民搞铁匠铺的大胆年轻人;1991年的鲁冠球,是《Newsweek》封面上雄心勃勃充满自信的中国乡镇企业家代表;2005年的鲁冠球,是杭州郊外带着一口萧山乡音睿智练达的老者。从杭州机场去往萧山的路上, 一个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带着几分钦佩并且准确地告诉我们:万向集团的“掌门人”鲁冠球在今年中国百富榜上位列第七,个人财富80亿元人民币。自从1999年胡润第一次推出“中国富豪榜”以来,他是在前十名中位子坐得最稳的人物。  相似文献   

18.
观察家     
7月8日,对于中国最著名的民营企业家鲁冠球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这一天是他创业的第38个纪念日,同日他创办的万向集团宣布成为美国AI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这起购并案还意味着这家38年前的修车铺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相似文献   

19.
当下,高科技概念被炒得如火如荼,“企业离开高科技就不能长期生存,一定要搞高科技才有出路”的说法甚为流行。日前,就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传统企业代表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 鲁冠球认为“一定要搞高科技,企业才有出路”的说法太片面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高科技产业是不可缺少的,因为高新技术可以推动社会进步;而传统产业也是必须要的,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看看当前很多这方面的理论或信息,单独看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搞企业,头脑一定要冷静。企业的产业扩张要根据国情,同时需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鲁冠球说:“我…  相似文献   

20.
难忘的一课     
1992年8月至1993年7月,我受命赴浙江省乡镇企业局挂职学习一年。在浙期间,我先后考察了80多处不同类型的乡镇企业,并结识了不少农民企业家。现在虽然事隔八、九年了,可是在浙江的所见至今仍历历在目,特别是初识鲁冠球的前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