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传统的产权制度下,国家是终级单一的产权所有者和产权主体,而国有企业与银行都不是独立的产权主体。要构造银行与企业的信用关系,必须改革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本文具体分析了银行与企业的产权改革,并设计创新的制度安排,以确立银行与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
论德国企业性银企关系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市场和企业两分法为指导,以事实根据为基础,着重论证了德国银行和部分大企业之间银企关系制度的企业性质,指出德国银行主导作用的基础是对企业的产权控制。与以银行信贷为基础的日本主导银行相比,德国银行对企业的优势地位相对稳固。银行对企业的控制性更强。因为产权实施具有法律强制性。银行对企业产权的稳定性与银行资金流动性的要求不符,容易引起银行信用危机,因此必须有必要的环境,才能使这种企业性银企关系制度有  相似文献   

3.
<正> 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国国有企业是在50年代初仿照苏联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即国家计委统管产销,财政部统收统支,银行统存统放,商业部统购统销,外贸部统进统出,劳动部统包统配。可见,“统”是计划经济的灵魂。在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有的虽被冲破,但对产权这个核心问题,始终未能突破。这既有认识的原因,即有的人一讲产权改革,似乎就是搞私有化,有“谈虎色变”之感”;另一方面对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市场经济如何融合的产权改革,也无实践经验。这样,国有企业仍处于财政抽血、企业贫血、银行输血的局面。企业无积累,无法自主经营,怎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经过一段的理论探索和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当今中国,银行改革落后于企业改革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企业改革的路虽然不平坦,毕竟走了二十年,摆脱了国有制孤掌难鸣的历史,开始了产权多元化的新时代;而银行改革起步较晚、负担较重、顾虑较多、思路较窄,至今还停留在国有银行(包括国有独资银行和国有控股银行)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产权一元化格局中不能自拔。在产权一元化条件下,国有银  相似文献   

5.
蔡吉甫 《特区经济》2007,225(10):167-168
企业风险的产生与企业内部产权价值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权价值形态之间的转换关系密切。本文运用产权理论,结合企业的不完全契约的性质,对企业风险形成的机理、本质和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了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6.
郭银华 《南方经济》2005,16(4):78-80
近年来,日本公司治理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减少主银行对企业的持股、企业之间交叉持股的稀释、机构投资者的培育以及董事会制度和监事会制度的改革等,这些措施对改进公司治理的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在推进公司治理改革过程中,应将产权改革和培育机构投资者结合起来,在董事会模式的选择上,应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讲究效率。  相似文献   

7.
刘洋  陈妞  王健康 《特区经济》2008,(11):77-79
银行并购是风险最大的一种企业组织行为,在银行并购过程中,存在诸如产权风险、管理风险及并购战略风险等,对此,通过运用“市场——规模”模型和“战略组合”模式来探寻银行并购风险及控制.以确保银行并购顺利进行和并购目标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产权变革的视角,分析中国私营银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作者提出,人民政府创造性地运用公私合营方式,利用私营银行的双层产权结构,以产权主体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步掌握其经营权,实现"法人产权"层面的变革,再通过全行业公私合营,赎买私股股权,实施"原始产权"层面的变革,最终将私营银行业转变为国有银行,完成了私营银行产权的根本变革。私营银行业的产权变革模式是中国共产党的创造,具有中国特色。这一产权变革模式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显现出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9.
企业产权出售作为搞活经济的手段。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希望通过企业产权改革解决“政府负亏、企业负盈、银行负息”问题,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从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贴近市场并与市场紧密结合,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但是,在企业产权出售过程中,除了处理好债务、职工安置、历史遗留问题外,还必须注意操作中出现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产权变革的视角,分析中国私营银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作者提出,人民政府创造性地运用公私合营方式,利用私营银行的双层产权结构,以产权主体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步掌握其经营权,实现法人产权层面的变革,再通过全行业公私合营,赎买私股股权,实施原始产权层面的变革,最终将私营银行业转变为国有银行,完成了私营银行产权的根本变革。私营银行业的产权变革模式是中国共产党的创造,具有中国特色。这一产权变革模式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显现出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1.
如何解决数额巨大的不良债权债务问题,是当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包括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银行与企业遇到的一个共同难题。为此,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中有人提出了把银行不良债权变产权(股权)的主张,并称这种主张是国际上行之有效的“金融创新”,具有损失小、操作简便、对债权债务双方均有利等特点。笔者对此尚存有疑虑,提出如下商榷。 商榷之一:如何解决银行投资风险问题。银行的不良债权变产权之后,从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房地产企业的银行信贷依赖特征为探索银行监督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现实背景。论文以企业绩效作为公司治理效率的替代,基于银行监督与企业绩效的研究主线,深入分析了银行监督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银行监督对企业绩效产生了负面影响,国有房地产企业和银行的产权同源性特征是导致银行负债的杠杆治理效应被扭曲的重要原因;虽然银行负债的杠杆治理效应被扭曲,但是银行监督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其与内部治理机制之间存在交互效应,要么表现为替代关系,要么表现为互补关系。在中国当前的制度背景下,要发挥银行监督的功能,提高企业绩效,而且要解决中国银行出现的呆账和坏账问题,其根本出路就是要发挥杠杆治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企业产权理论 1.企业产权的内涵 现代企业产权理论表明,企业产权包括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两个方面.詹森和麦克林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是一种法律虚构,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论债转股     
我国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不良债务越来越多。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将导致企业破产 ,也会将银行拖垮 ,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债转股作为一种延缓矛盾和风险爆发时间应急性措施的债务重组手段 ,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以此为契机 ,彻底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和治理结构 ,使企业的产权明  相似文献   

15.
“抵贷返租”是将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转为财产租赁,解脱企业与银行债务死结的一种方式。“抵贷”是用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抵偿银行逾期贷款,“返租”是银行将抵贷获得的资产返租给企业经营。抵贷资产归银行所有,企业定期向银行缴付租金,不再支付利息,同时企业可以在一定年限内,按原价续回抵贷的资产,超期后,银行也可以将抵贷资产自行处理。“抵贷返租”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初步探索,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一、“抵贷返租”的实践意义 1.“抵贷返租”明晰了产权关系。企业改革从城市改革一开始,就被提到议事日程,尽管放权让利的改革模式在改革的初期和中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以政策调整为主的改革思路和模式越来越呈现出其固  相似文献   

16.
三、思考和对策:制度分析与债务重组 1.资本金制度与预算硬约束 中国的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贷行为之所以能诱致目前严重的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问题,最基本的原因还是银行、企业行为的预算软约束。企业、银行行业方面的特点反映的是内在产权结构的特征,企业的产权制度安排和企业行为之  相似文献   

17.
拨改贷后企业新增资产的产权究竟应归谁所有 明晰产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前提。可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界定在理论上却遇到了难题。人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1985年我国投资体制实行拨改贷之后,企业使用银行贷款的新增利润所形成的资产应该归谁所有。一种意见认为,既然企业是由国家投资创办的,而银行也为国家所有,那么企业使用银行贷款的利润以及由此形成的资产应仍归国家所有;另一种意见认为,既然拨改贷以后国家已不再  相似文献   

18.
论债转股     
成兵 《华东经济管理》2000,14(6):104-105
我国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不良债务越来越多。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将导致企业破产,也会将银行拖垮,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债转股作为一种延缓矛盾和风险爆发时间应急性措施的债务重组手段,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以此为契机,彻底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和治理结构,使企业的产权明晰,将企业推向市场,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苏强 《北方经济》2008,(6):13-14
经济学是会计学的基础,产权会计理论是会计学与产权经济学理论融合创新的产物.从产权角度来看,会计是企业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其根本任务是界定和保护产权利益,产权博弈关系决定会计信息的价值取向,产权制度是选择会计信息处理规则的出发点与归宿.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产权分析的中国企业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企业的产权转移是政府以企业产权为"标的",进行"产权转移交易"以增强政府治理能力的一个过程.民间主体充分利用了这一特殊的交易机制,不仅获得了企业产权,同时也实现了企业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