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公债,即公共债务,政府向国内的个人和单位举借的债称为国内公债(内债),政府向国外举借的债就是国外公债(外债);而按发行债券的政府级别划分,又可分为中央公债和地方公债。公债的发行往往与一个地区的历史和财政息息相关。目前关于近代湖北省地方公债的研究主要散见于历史研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公债融资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中,不仅活跃着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的国家公债,地方政府组织发行的地方公债也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债券市场品种,并逐渐成为政府经济部门发行债券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地方债券还是一片空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融资已具备了多方面条件。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必要性、基础条件和指导原则之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不管是来自正规渠道,还是非正规渠道,普遍存在大量债务。地方政府公债是国家公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债权是各级政府应有的财权,我国建立地方公债制度已有可行性。设计地方公债制度,包括地方公债监管制度、地方公债发行和偿还制度、风险防范制度以及协调地方政府公债与中央政府国债的平衡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开放并加强地方政府发债管理是学界多年关注的改革大计,随着财政部起草的有关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方案已提交国务院待批,我国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将是大势所趋。从政府职能、现实财政收支和代际公平三个视角对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地方政府职能重要性的进一步凸显、现行的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匹配财力与事权效应的不显著、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代际不公平”的问题,都对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公债提出了紧急而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地方债是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20世纪50年代,我国中央政府在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的时候,有些省份曾经发行过少量的地方债.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国债和地方债都取消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重新发行国债,但地方债一直没有恢复.据粗略统计,中国全部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0000亿元以上,并且绝大多数都属于隐性债务.从分布上看,东部地区的负债率相对较低,中西部负债率相对较高.地方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过大危害严重,本文尝试从地方政府是否可以发行公债的角度,来探讨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提出建立发行、流通的制度安排,希望引起各方对此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地方债是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20世纪50年代,我国中央政府在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的时候,有些省份曾经发行过少量的地方债。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国债和地方债都取消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重新发行国债,但地方债一直没有恢复。据粗略统计,中国全部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0000亿  相似文献   

7.
杨军 《西南金融》2007,(7):18-19
是否应当通过发行地方公债来筹集地方财政资金,这是目前在我国政府融资活动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以公债的经济效应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地方公债的发行、支出、偿还对地区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旨在为地方公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禁止地方政府发行公债,而国外地方政府发债融资弥补城市基础建设资金不足,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本文对从我国建立城市公债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出发,提出了建立我国城市公债制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从国际上看,大多数国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用以解决地方财政不平衡的矛盾。地方公债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地方政府广泛采用的筹资手段,如日本地方政府的公债收入约占全部债务收入的1/3,法国地方政府可自主发行5亿法郎以下的债券。  相似文献   

10.
国库券、公债、公司债、金融债券统称为债券,都是金融市场中筹措长期资金的债权凭证。从债券的发行主体看,这四者是有区别的。国库券、公债是由政府(可分为中央与地方政府)发行的,是政府信用凭证;公司债是由公司(或企业)发行的,是公司信用凭证;而金融债券是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是银行信用凭证。  相似文献   

11.
关于城市公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预算法》第28 条规定:“除 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 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务。”法律虽作如 此规定,但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 市政府职能的履行,已在客观上提出 了发行城市公债的问题,而且我国发 行城市公债的各项条件正日趋成熟。 在现实生活中,已出现了地方政府通 过项目债、企业债(公司债)的形式变 相发行城市公债(市政债)的案例。因 此,可以预见,随着建立公共财政框架 过程中各项关系的逐步理顺,城市公 债在不太远的将来有可能成为我国城 市政府财政收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有关城市公债 的一些基本原理 在我国,由于长期禁止发行地方 公债,人们对城市公债是比较陌生的。 考察城市公债的种类,除公债理论一 般的分类方法外,又可根据担保条件 分为一般责任债券和收益债券两种类 型。一般责任债券属于“纯公共品”项 目,即项目本身难以收回投资。它以城 市政府的经常性财政收入为担保,其 信誉度较高;收益债券属于...  相似文献   

12.
王菊梅 《金卡工程》2009,13(7):242-243
北洋时期福建省,由于军阀混战,军费开支浩大,为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历届主政者都把发行地方公债作为筹措经费的一种重要手段.历届地方政府虽然也将一部分债款用于福建省的建设事业,但大部分都被用于军政费用.由于政局不稳,福建省历届政府的债信不佳,常常是发新债换旧债.北洋时期福建省混乱的公债发行情况,不仅反映出民初福建社会经济的畸形发展,也为今天地方公债的发行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3.
公债的数量界限是指一国政府所能发行的公债数额的最高限。“最高限”取决于社会对于政府公债的应债能力(以下简称应债能力)和政府(作为债务人)的负债能力(以下简称负债能力)。然而,应债能力和负债能力各自本身又是由多种变量所决定的函数。因此,公债的数量界限不是一个僵死的数量指标,而是一个弹性的指标,是由多重变量所决定的函数。本文仅就决定我国公债(只限于国内公债)数量界限的几个因素,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接连出现的美债危机、欧债危机,使全世界都更加关注公债问题。在国内,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修改《预算法》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的条款,一审通过,二审否定,反映出人大立法委员们对公债发行与监管的看法不一。在此背景下,重读卢文莹博士大作《中国公债学说精要》,以史为鉴,大有裨益。卢文莹曾任上海国泰证券公司证券分析师,现任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长期亲身参与证券实务。从作者从业背景来看,熟悉公债发行交易本在情理之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发行地方债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发行地方债的理论基础地方债是地方政府依据信用原则,从社会上吸收资金来满足地方公共支出需要的一种形式,是市场经济中政府债务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地方债包括地方公债和市政债券两个组成部分,地方公债通常指完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的债务收入,市政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发行地方公债的时机日益成熟,发行地方债券具备可行性和迫切性。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情况下,深入分析探讨地方政府债券试发行其深刻的现实时代背景,同时对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尽管全国人大立法委员会二审否定了《预算法》修改稿中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条款,但经济理论界关于发行地方公债、尽快使地方政府负债阳光化的建议声,还是没有止息。那么,理论界为什么坚持认为应当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公债呢?安徽财经大学李冬梅教授在其6年前出版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一书中,就这一问题给出过有理有据、肯定明确的回答。全书分为8章,从理论到实践逐层分析,借鉴外国经验,深入剖析地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发行地方公债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公债的理论基础是公共产品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中国发行地方公债的几个问题是:发行地方公债的目的问题;地方公债的发行可否减轻中央政府的债务压力问题;地方公债能否用于支持落后地区、能否用于西部大开发问题;地方公债在现阶段能否起到防范财政风险的作用问题;地方公债的定位问题.通过分析以上问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地方公债是公共财政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财政分权的客观要求,因而是规范财政收支体系的必然要求.为了避免发行地方公债的风险,应先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进行试点,然后在经验和时机成熟后扩大范围.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世代交叠模型,采用未特指效用函数分析政府公债规模对家庭代际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是否存在代际转移取决于子女效用贴现率和市场利率的大小。此外,人力资本转移不同于普通遗产转移,如果代际转移采取人力资本形式,即使转移动机完全有效,政府发行公债仍能影响家庭最优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最早的债券是清政府为了支付甲午战争军费而向富商巨贾发行的所谓息借商款,总额为1100万两白银。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交付赔款,又发行了公债昭信股票,总额为1亿两白银。新中国建立以前,历届旧政府又发行了数十种债券。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于1950年1月发行了2.6亿元人民币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