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基于产业内贸易形态的跨国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四分位贸易数据,从产业内贸易形态跨国比较的视角,本文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研究。结论发现:中国贸易50%以上为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50%以下为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随着产品技术含量升级,中国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高技术产品达92.6%;劳动密集型行业以水平产业内贸易为主,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以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因此,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低下,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尤为低下。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分工地位,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台海两岸ICT制造业的贸易模式及其决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中国台湾1993~2010年的贸易数据对台海两岸信息通信科技(ICT)制造业最终产品和零部件贸易模式进行解析,研究结果显示:台海两岸ICT制造业的贸易模式逐步从20世纪90年代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转变为21世纪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一点在零部件贸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无论是最终产品还是零部件,台海两岸ICT产品产业内贸易都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并且零部件产业内贸易中垂直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明显高于最终产品;进一步分析ICT产品垂直产业内贸易中台湾的相对技术优势发现,无论是在最终产品还是零部件垂直产业内贸易中,台湾对大陆出口的高技术含量产品均占据优势份额且呈迅速上涨趋势。台海两岸ICT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模式的实证检验表明,两岸ICT零部件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由驱动ICT全球性生产网络发展的垂直专业分工链条的分解所导致,而ICT最终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由市场规模等需求性因素所导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我国与东亚国家机械类产品(SITC7)产业内贸易为例,首先说明了SITC7在我国与东亚国家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产业内贸易水平,接着从FDI、零部件贸易和公司内贸易三大方面阐述了东亚产业内贸易的内在机制——东亚国际生产分工网络。同时,我国的加工贸易和“三资企业”也对产业内贸易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日贸易中工业制品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类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加入 WTO后 ,中国将在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和参与国际分工中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的投资来源国 ,中日经贸关系对中国在 2 1世纪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很大。为了深入具体地考察两国间产业的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类型 ,本文对国际上通行的有关测定方法做必要的修正后 ,分析了过去 1 0多年间中日贸易中工业制品的比较优势以及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状况。分析结果表明 ,中日两国间国际分工类型在总体上仍以垂直分工为主 ,同时具有局部向水平分工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从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看,中美贸易失衡是由于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处于低附加值部分,替代日本、韩国和东盟等经济体对美国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美国实施贸易保护、要求中国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和人民币升值等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之上,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利用1994~2009年的季度数据,从实证角度比较分析了不同贸易模式下中国贸易收支对汇率波动敏感性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其敏感性在产品内贸易模式下较之传统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模式下更低。由于中国持续性贸易顺差正是中国融入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所致,所以人民币升值并不是解决中国贸易顺差的合理之道。本文研究同时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内资企业冲击较之外资企业更大。据此本文认为,尽可能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通过攀升产品内分工高端价值链、优化贸易结构、鼓励企业"走出去"等,对于缓解中国贸易顺差更为可行。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韩贸易规模的扩大,产业内贸易也迅速发展。本文利用1992--2005年的贸易数据,从发展趋势、行业分布等多角度、多层次的计算中全面揭示中韩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内部结构和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8.
东亚产业分工形态实证研究--基于产业内贸易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Kandogan方法测算东亚七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从贸易角度研究该地区的产业分工形态。认为是产业特征、要素禀赋及国内政策差异导致东亚地区各个产业分工形态迥异。 相似文献
9.
垂直专业化视角下的产品内贸易与中国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了地方产业积聚的产生和发展,地方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生产工序网络各个环节在全球空间配置的区位方向.对中国在垂直专业化中的利益分配问题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垂直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中国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对商品结构的升级作用不可忽视.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体现出中国的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出口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出口,说明中国在垂直专业化中获取了动态利益.产业内贸易为中国产业结构的提升提供了资本积累,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提升,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产品内贸易为中国产业结构的提升积累了技术条件,这为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供了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国际贸易的产生,最初来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社会形态的进一步演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指导之下,资本家们便开始在国际范围内转移生产要素,以寻求低成本高利润的空间。本文旨在探索产业间、产业内以及产品内贸易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东亚地区贸易时间与贸易持续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各国关税已经下降到很低的水平及中间产品贸易盛行的情况下,贸易时间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愈发明显。本文把贸易时间分为贸易便利时间和物流时间,通过研究发现,贸易时间与贸易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且物流时间比贸易便利时间的影响更大。此外,贸易时间对时间敏感产品贸易的影响,比时间不敏感产品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Guobing Shen Anthony Yanxiang Gu 《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版)》2007,15(6):87-103
This paper uses 4‐digit SITC data to identify groups of manufactured goods exported from China to the USA that have strong or ris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s. We find that most of the trades are inter‐industry, with only a small portion being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s (IIT). Our results confirm that Sino‐US trade is complementary. We construct an imbalanced index of IIT, and identify the goods groups that aggravate and reduce the US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We suggest an approach for calculating a dynamic IIT index that might mitigate the aggregation bias of the existing methodologies. Our improved index reveals that the dynamic imbalances of US‐Chinese IIT in manufactured goods are worse than their static IIT imbalances, which means that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correct the deficit of US trade with China in the following couple of years. Adjusting and improving the structures of industries and products is China's major task for sustainable trade growth. 相似文献
13.
14.
东亚国家外贸关系竞争与合作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然而,东亚国家区域一体化步伐相对较慢,目前仅形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包括中日韩和东盟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尚未建立。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各个国家的贸易竞争指数、出口商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以及进出口相似度指数来探究东亚国家在对外经济贸易中竞争关系与合作关系,并且为东亚地区进一步经济贸易合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Pierre Van Der Eng 《Asian Economic Journal》2004,18(4):345-370
Rice long dominated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es of South‐East Asia. Given the economic predominance of agri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production had a significant bearing on the economies in the region. This article explains why the countries of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long dominated the international rice market. It quantifies labor productivity in rice production and argues that simple, low‐cost and labor‐extensive, but low‐yielding production technology allowed farmers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to achieve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labor product‐ivity than in the more densely populated rice‐producing areas in South‐East Asia and Japan. High levels of labor productivity were a major sourc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rice production for Burma, Thailand and Southern Vietnam.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东亚区域内的进口贸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角贸易"到"新三角贸易",东亚地区贸易模式都未能摆脱对外部市场的高度依赖,特别是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中国作为区域内经济贸易大国,随着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在东亚区域贸易分工模式转变中的地位及作用将不断增强。本文以中国在东亚区域内的重要贸易伙伴国为研究对象,从世界和东亚两个区域范围入手,以进口份额分布与进口增长率分解指标按进口来源地和按产品分类的分布分别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市场在东亚区域内的地位及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Mazumdar(1996)的研究认为:当一国为资本品净进口国和消费品净出口国时,资本品的进口将导致资本品价格的下降进而引致折旧率的下降,结合Solow增长模型,折旧率的下降将促使一国投资率的上升并引致资本积累。本文运用中国数据对这一假说检验后认为:该理论只适用于小国贸易模式,对于诸如中国这样的贸易大国,比较优势决定下的贸易结构完全符合Mazumdar条件,但资本品进口和消费品出口并没有对中国资本积累起到促进作用,根本原因在于这样的贸易结构往往提高了资本品一消费品的相对甚至绝对价格,并最终恶化了中国的贸易条件,使得贸易收益并不明显。本文围绕这些这些问题进行了一定层次的论证。 相似文献
18.
东亚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以1990年、1995年和2000年亚洲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东亚各经济体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经济体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制造业服务投入比重相应提高;两产业之间融合度的变动方向是:制造业需求主导→对称性均衡→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主导;经济水平越高的经济体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强,发展水平越低的经济体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就越依赖于制造业。中国在各项指标的比较中,基本上都位于东亚地区最后一位,尤其是中国制造业表现出服务投入比重下降这一与演进规律相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Chang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Real Exchange Rate Impact and Sino–Japanese Trade Fluctuations
下载免费PDF全文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版)》网站下载免费的PDF全文](/ch/ext_images/free.gif)
China, as an important source country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especially in the East Asian production networks, has exerte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ino–Japanese trade fluctuation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al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fluctuations in Sino–Japanese trade. Using the Hodrick–Prescott filter technique and OECD–WTO Statistics on Trade in Value Added from 1995 to 2011, the impact of the chang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s also examined.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determinants of the fluctuations in Sino–Japapese trade include chang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he volatility of the real exchange rate and quite a few external shocks.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regards to the stability of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