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前,国家计委宏观院投资研究所"国债政策可持续性与财政风险问题"课题组邀请财政部财科所、国家计委综合司、计委经济协调司以及社科院财贸所的有关专家学者,就国债政策目标、国债发行空间、财政风险度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国债政策可持续性与财政风险的理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峰 《改革》2002,(3):52-60
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指的是基于某些经济约束条件下的、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考虑多种经济要素协调性的国家债务的长期发展战略和模式。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与财政风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国债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必须反映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内在需要 ,并为这种内在需要服务。宏观经济对于国债的负担能力是财政稳定运行的基础 ,也是国债政策作用的现实基础。对国债负担或风险的分析不应局限在某些固定的界线范围 ,而应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虽然美国债务危机还没有爆发,但目前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过大、财政收支结构的刚性特征均阻碍了其财政赤字状况的改善、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也非可以永久持续,这使美国国债的可持续性问题面临挑战。在解决方案上,短期内美国政府可以通过技术性违约或者债务货币化将政府债务延后或者隐性处理,但是其代价是巨大的。因此美国应当从中长期根本上解决债务问题,中期需要建立严格的财政制度;长期上则需要协调好各个产业的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关注财政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欧盟财政可持续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欧盟成员国财政收支状况的不断恶化引起了人们对欧盟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分别对相关经济因素给定和相关经济因素可变条件下欧盟成员国财政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显示:相关经济因素对欧盟财政的可持续性有着重要影响,在相关经济因素可变的条件下,欧盟成员国财政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财政悬崖”的核心无非是“美国国债余额上限”是不是可以被大幅度突破的问题。只要可以,“财政悬崖”就不是问题。美国“国债余额上限”当然可以大幅上调。  相似文献   

7.
8.
PPP模式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增加财政风险的情况下,推广PPP项目可以缓解地方政府融资难的问题,保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运作,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宇星 《科学决策》2025,(4):167-179
推动财政运行平稳和可持续,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基于2013-2022年25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综合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财政纵向失衡、预算公开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之间的内在逻辑。研究结果显示:财政纵向失衡是阻碍地方财政可持续的重要原因;强化预算公开力度,有助于硬化预算约束,缓解财政纵向失衡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负面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财政纵向失衡的负向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更为显著,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有助于弱化财政纵向失衡的不利影响。上述研究结论为化解财政收支矛盾、提升财政治理效能、完善现代财政体制提供了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0.
韩聪 《天津经济》2023,(8):36-38
税收分权作为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性的重要体现,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在阐明税收分权的理论背景和定义的基础上,剖析了税收分权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关系,论述了税收分权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结论表明,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税收策略以及财政责任和债务管理都会对分权效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后危机时代人民币汇率的中美博弈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界定美元和人民币在全球货币博弈格局中所处的不同位势,认为中国在与美国进行非合作型纳什博弈过程中,应坚持以我为主,与其展开一报还一报的重复博弈策略,而实证结果也显示,中国对美贸易账户顺差与人民币所谓被低估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演变后的多渠道传染,传统世界经济大国和新兴及后起国家间的力量消长经历较大调整;以往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生产体系开始出现结构性变化;战后创立的多边贸易、多边金融和国际协调机制遭遇严重挑战,由此,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本文着重考察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六大变化领域,分析论证了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源转移、国际经济协调酝酿新的共治机制、国际金融重回强监管环境、新兴和未来市场贸易地位上升、国际投资大三角格局分化和国际生产供应链位移等变化特征,并探讨上述变化对美国经济的振兴和再度繁荣可能产生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郑千千 《黑河学刊》2010,(11):20-22
从2007年8月开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已经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经济领域到社会领域向全球扩散蔓延,阻断了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进程,致使全世界面临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危机过后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全球经济社会危机,各主要经济体都陷入到了经济衰退中,今后发展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我国目前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金融危机过后,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揭示这场危机的深刻本质和根本成因,提出根本性的有效规避和防范措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危"为"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反危机"之路。  相似文献   

14.
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美国次贷危机根源于房地产市场繁荣背景下激进的住房抵押贷款行为,本质是由房价下跌和利率提升导致的信用危机引发的信贷紧缩和金融市场流动性缺失。文章以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基础为切入点,利用金融危机传导模型来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在其传导过程中,美国次贷危机形成了从信贷市场到资本市场、从资本市场到信贷市场、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和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传导路径。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次贷危机通过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传导到全球市场,并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不确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美国贸易逆差的可持续性:调整及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概况 当前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主要体现在美国巨额的经常账户逆差和迅速上升的净对外债务,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对美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和迅速累积的对美国的债权.2004年,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为6681亿美元,其中商品贸易逆差为6654亿美元,占GDP的5.7%,可见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主要体现为商品贸易逆差;净对外债务余额为2.54万亿美元,净对外债务余额与GDP的比为22%.与此相对应的,是世界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短短20多年,关国金融业先后爆发了以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为导火索的储贷危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均不同程度地给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张娟 《改革与战略》2012,28(5):60-62
在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将成为全球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力,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也在发生新的变化,企业间竞争将在新的层面上展开。企业需要不断探索营销策略的创新,以适应新的营销环境。精准的定制营销、便捷的网络营销、低碳的绿色营销以及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是后危机时代企业营销策略创新可以选择的部分路径。  相似文献   

18.
秦培景 《上海经济》2009,(12):16-17
政策宽松:银行坏账风险增大 在两年“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等一系列刺激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的货币政策环境变得非常宽松,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创多年新高。而这样的扩张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我国银行体系渠道进行的,2009年上半年,国内银行部门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高达7.4万亿,  相似文献   

19.
Using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framework and micro data from the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Merged Outgoing Rotation Group Files (1999 to 2004),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impact that the 9-11 terrorists attacks had on the U.S. labor market outcomes of individuals with nativity profiles similar to the terrorists. We find that shortly after the attacks, the employment-population ratios and hours worked of very young (ages 16 to 25) Muslim men fell. By 2004, most losses had begun to dissipate. The employment-population ratios and hours worked of older Muslim men experienced little deterioration. We find no effect of the U.K.’s July 2005 London bombings on the labor market outcomes of U.S. Musli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