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0 毫秒
1.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应运而生。ESG一经提出就被全球资本市场和重要投资机构所接受。ESG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它优化公司的治理框架,明确公司的合规经营,为公司治理提供新标准。基于此,ESG与公司法的制度走向具有统一性,都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于现代公司法制定,我国应结合ESG理念确立可持续发展原则、以股东为核心的平等原则,以及完善ESG信息披露,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ESG评价标准体系,推动ESG与公司治理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国际碳基金发展概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当前,全球正发生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并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碳基金应运而生。国际碳基金的产生与发展对提高人类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回顾了国际碳基金产生的背景,概述了国际碳基金的发展进程,总结了国际碳基金的运行模式,并简要介绍了国内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金情况。  相似文献   

3.
ESG基金刍议     
“双碳”背景下,我国的ESG基金发展迅速,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鉴于此,笔者从ESG的国际经验出发,对我国ESG基金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探究国内ESG基金“责任”与“利益”的终极博弈。同时,指出我国ESG基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双碳”(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工作和任务。本文以研究“双碳”目标与ESG投资的关联性为切入点,将ESG策略与“双碳”资金空缺作为基点进行分析,从ESG基金重仓股特征、“双碳”指标与ESG指标的高度契合、ESG投资核心指数权重变化、ESG评级系统和“双碳”发展的关系四个方面得出ESG投资与“双碳”目标呈现出高关联性的结果,并提出在新能源方面选择ESG评分高、基金波动大的投资获益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结论。据此建议,政府可以提高企业ESG投资的比例,合理选择投资组合,尽快实现“双碳”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5.
正全球气候变暖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而森林由于独特的碳汇功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逐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形势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林业资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从法律研究视角来看,不断促进《森林法》的修改、调整和完善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法治保障。由巩固、钱水苗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法律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粮食生产与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科学热点之一.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尤为敏感.对气候变化情景预估表明,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制约.本文针对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趋势,讨论了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农村发展的正负效应及可能影响,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创新、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能力建设等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政策机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通过林业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内外的共同行动。回顾总结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介绍了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林业行动,提出了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创建与运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进一步发挥林业在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推进全社会通过植树造林方式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促进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化的市场进程,参照国际碳基金运作模式,结合中国林业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中国绿色碳基金的设想、运作思路和监管模式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电力企业在全球能源供应链中扮演关键角色,对全球能源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具有深远影响。然而,中国电力生产长期依赖燃煤,迫切需要加速清洁能源发展。ESG评价体系衡量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领域的绩效,已成为全球金融和投资界的关注焦点。本文通过分析电力企业ESG评价现状,指出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完善电力企业ESG评价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全球变暖趋势,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供应之间的矛盾,以生物柴油代替化石性燃料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中国绿色碳基金在生物柴油生产以及森林碳汇领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以黑龙江省实施的中国绿色碳基金文冠果生物柴油原料林示范项目为研究对象,以生物柴油生产和森林碳汇为切入点,对黑龙江省文冠果生物柴油原料林示范项目的碳汇效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20全球风险报告》中环境风险主导了5大长期风险,应对气候变化一直是全球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会计师也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与义务。从国际间合作、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企业政策及市场建设4方面梳理了我国现有的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在企业层面和个人层面对会计师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当今气候的多变及偏离规律直接影响到农业及国民经济发展,各国都在集中专家做这方面的研究。2004年,我国科学院院士秦大可等人撰文《关于气候变化应对战略的建议》指出:"全球气候  相似文献   

13.
<正>7月19日:温家宝主持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领导小组会议7月19日上午,国务院总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以及节能目标分解方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研究部署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正>ESG是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三个词的英文缩写。自2006年ESG概念提出以来,已成为社会全面了解企业发展质量的重要维度,并成为全球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我国非常重视农业企业的ESG信息披露。2012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2015年,国办出台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再次强调要“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近年来,江苏农业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有基础有条件率先探索构建农业企业的ESG信息披露体系。  相似文献   

15.
速览     
<正>声音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进一步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2日下午就关于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问题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气候变化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只能在发展中正确应对和不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控制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库塔纳德海平面下农耕文化系统处于三角洲地区,河流、稻田、沼泽、池塘、园地等各种类型生态系统镶嵌分布,是印度唯一海平面下种植水稻的地区。此系统是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模式,同时也有效缓解了土地不足和洪涝灾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2019~2021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探究企业ESG表现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非效率投资在二者间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企业ESG表现会显著降低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和应计盈余管理水平;在投资不足的企业中,滞后一期的ESG表现会显著改善企业投资效率从而降低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非效率投资在ESG表现与盈余管理水平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传导作用,但在投资过度的企业中并未发现ESG表现、非效率投资与企业盈余质量之间的中介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8.
当前,全球能源将与经济出现脱钩,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导燃料,新兴经济体引领全球能源消费增长,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举措,电力领域迎来重大转型,核电有望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电力脱碳能源,煤炭的核心地位逐步降低,技术创新打破可再生能源的制约,可再生能源将重塑地缘政治格局。面对世界能源发展趋势,中国必须以全球思维应对能源领域的挑战,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和深化国际能源合作;加强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引领全球能源转型;立足国内挖潜,构建多元化的能源储备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拓展上中下游产业链。  相似文献   

19.
<正>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险业主动创新推出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将保险与数字科技和气象信息有机结合,通过保险手段来减缓和分散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险,既提高了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又能促进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气象指数保险的概念虽然提出较长时间,但是落实落地的项目并不多见。甘肃省兰州市积极探索气象指数保险的落地,  相似文献   

20.
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转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增温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在对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当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转型的内涵、路径和农业产业链上不同主体参与农业生产转型行为的研究及其进展进行了梳理、归纳和述评,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学科隔阂较为明显,导致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评估存在偏差;未区分不同主体适应气候变化行为的差异,缺少微观与宏观数据的有效对接;定性研究农户应对气候变化行为的文献居多,量化分析及其方法研究不足;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缺少农业生产转型视角的研究。本文最后对未来相关研究的重点做出了展望:第一,探索更全面的分析路径,优化模拟模型;第二,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建立正确的适应机制假设;第三,综合利用面板数据和横截面数据,开展动态研究;第四,改进测评方法,区分不同主体适应气候变化的差异;第五,加强交叉学科研究,探索建立能有效结合微观调查数据和宏观统计数据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