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力价值不仅包括生活资料价值等部分,还应该包括生活资料等消费过程中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展自身能力的活动所创造的价值。高素质劳动力具有高价值的原因在于大量的这种活劳动的累积。  相似文献   

2.
在资本主义金融化转型过程中, 金融资本不仅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价值的直接生产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控制, 而且对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进行了有效控制。 劳动力再生产的金融化一方面缓解了工人工资不足与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但另一方面, 也持续加深工人家庭的被剥削程度。 本文讨论了金融信用系统的扩张对资本限度的超越、 对劳动力再生产矛盾的暂时延缓, 在此基础上说明了劳动力再生产金融化的逻辑与形式, 并通过分析美国工人家庭部门的现实来描述金融化条件下资本对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的控制, 以及劳动力再生产金融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指出金融化条件下的工人家庭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同时, 资本主义通过劳动力再生产的金融化企图实现持续经济增长与积累, 这一目的无法达到。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了政府在调节劳动力商品市场属性和社会属性中承担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的理论基础,区别了“补偿性”和“发展性”两类职能,从理论上阐述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两种职能交替变迁的动力,构建了一个测度指标体系,考察了1993—2017年间两类职能的变动趋势。研究发现,我国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前十年两段时期呈补偿性特征,2014年后逐步展现发展性职能。并且,这种改善兼顾了可持续性和共享发展属性,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存在明显的区别,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4.
5.
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需要和所处的以劳动力贫困积累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特点,马克思将劳动循环论证直接置于资本循环之中,没有对劳动力扩大再生产这一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命题进行深入探索,也没有对劳动参与剩余价值分配进行研究。本文在对马克思有关劳动创造价值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基础,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为导向,结合中国的实践、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以知识生产与知识消费一体化为特征的知识生产部门的劳动过程、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的分享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此为基础,对知识部门的创新发展与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7.
8.
从再生产图式看剩余价值实现危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9.
消除贫困是一个国际性难题。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反贫困事业在党领导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逐步消除贫困,在深刻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促进减贫事业的发展。中国的反贫困事业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推动全球反贫困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布尔迪厄是文化再生产理论最杰出的代表,强调文化过程对于维护现存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有助于维护一个不平等的、分化为阶级的社会,并使之合法化.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的内容,力求探讨教育是通过何种途径和机制进行再生产的,并做出评价;同时分析了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的学术贡献及不足,希望以此为鉴,促进我国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共享经济作为互联网下的一种新经济、新商业形态,其发展不仅对人们原有的生产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变化.本文主要是从共享经济的视角出发,来探讨劳动力市场所发生的变革,以及它对就业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关系着每个国人的切身利益,从广大的劳动力入手终结廉价劳动力,是逐步缩小贫富差距的一种有效方法。"十二五"提出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终结中国廉价劳动力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推动作用。这种以"重民生"为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更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从农业劳动力视角看我国农地流转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雄  曾福生 《经济地理》2011,31(4):651-654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农地资源的附着力角度对我国农地流转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剩余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造成农地资源的附着力下降,加之城市对农业劳动力产生的引力,使得农村的劳动力有向外转移的需求,这种劳动力的转移必然造成农地的流转。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劳动力的劳动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传统经济学的劳动力价值理论只有生产劳动力的生产费用(物化劳动),没有生产劳动力的劳动时间(活劳动)的耗费。劳动力的生产也有劳动时间的耗费。劳动力的自然再生产时间不形成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时间、即学习劳动的时间形成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价值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生产劳动力的物化劳动,如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等;二是生产劳动力的活劳动即学习劳动。  相似文献   

15.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的痼疾,而财政支出政策是各国反贫困的首要措施。文章从贫困的含义入手,考察财政支出减贫的理论及研究,结合中国的实践,借鉴世界各国反贫困的经验,并提出了中国反贫困的对策,希望为今后我国反贫困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离不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动态匹配以及各要素和阶段的连续循环周转与世界市场.中国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质在于修复社会再生产的失衡,关键是要加快提高中高端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产品增速.当前,在具备优越经济条件的同时,依然在产业结构升级、要素流动、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本质、形式以及总过程,从抽象到具体、从逻辑到历史的系统研究,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还包含了许多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目前国内外对此研究尚缺乏,或远远不够。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从市场经济的层面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探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形态下社会再生产的三个重要的一般规律,以及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研究社会再生产问题时,不只是研究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再生产问题,而且还把生产关系的再生产问题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上加以研究.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自我扬弃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保持生产关系的根本属性不变质,但决不是原版复制,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必须废弃掉,而代之以新的内容和形式.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一经建立,它的本质特征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不是所有方面和环节都凝固不变了.它在自身基础上的再生产运动,仍然是一个自我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03年贵州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给相对贫困的贵州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一个不客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老年人独有的特征,缓解老龄化给贫困的贵州带来的压力,使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成为贵州反贫困战略的助推器,在老龄化背景下实现贵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