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征物业税已经成为当前新一轮税制改革的热门话题。有消息称,国家”十二”五期间将开征物业税。开征物业税,不但可以大幅度挤出土地出让金的泡沫,减少房地产投资开发风险,均衡各方税负,增加国家税收,而且还因为其他税费可能的减免而降低城市居民的购房“门槛”。  相似文献   

2.
<正> 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据了解,虽然目前征收不动产物业税的具体实施细则和措施还未出台。但基本框架已明确。即,将现行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以及土地出让金等收费合并,转化为房产保有阶段统一收取的物业税。据权威人士透  相似文献   

3.
房地产税制改革与开征物业税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地产税收制度是否合理对房地产业能否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目前的房地产税制弊端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税种繁杂、重复征税,课税范围狭窄、税负结构不合理、计税依据失当、税率设置不合理,税制本身存在有欠公平之处等。本文在深刻剖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我国房地产税制的改革方向,包括房地产税制应实行增值税制度,以增值税作为房地产的主税,以及将现行土地出让金、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税费合并,转化为房地产保有阶段统一收取的物业税。  相似文献   

4.
“房价之所以高,最大的原因是地方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让金过高以及收取的相关税费过高。因此,不调整房地产过高的土地出让金及相应税费,房价就不可能跌下来。”  相似文献   

5.
物业税的效率目标要求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物业税改革的最大问题是土地出让金的改革。缴纳土地出让金,实施土地批租制,本是土地管理制度,但由于物业税的开征必然推动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产生了二者的协调难问题。本文就二者协同改革的必要性、具体方案进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6.
王玉波 《改革》2013,(2):46-53
"后土地财政时代"是一种相对概念,指的是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影响及土地资源(耕地)瓶颈约束,现行的土地财政模式不能再长久维持,在这一时期,地方政府无法继续依靠土地出让金与土地房产税费收入及土地储备抵押融资收入维持地方支出的情形。在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面临两大困局,即城镇化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刚性与地方政府利益间的矛盾,其行为策略是以风险与破坏行为推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为实现顺利转型,应引导地方政府向城市公共治理者的角色转变,建立与地方政府事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改变城镇化动力机制,赋予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发债权,征收物业税,约束地方政府风险与破坏行为,完善农地征用补偿制度,公开"三公"经费支出。  相似文献   

7.
何秋仙 《浙江经济》2007,(21):50-52
无论是为了稳定房价、为地方政府寻找主体税种,还是为完善我国的税收体系,开征规范统一的物业税是必要的,但在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对城市土地继续实施批租制一次性收取40-70年土地出让金的前提下,开征物业税的理论依据是不够充分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物业税改革将从两个方面影响地方财政收入:一方面.土地出让金改为按年租金支付后,将导致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当期收入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开征物业税将为地方政府带来稳定的财政收入。本文通过估算它们的规模并分析对地方财政的相应影响.得出结论:短期内物业税改革所造成地方财政收入缺口很小:长期内物业税将在地方财政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发展的历史路径,概述了土地出让金管理的相关政策,以天津市为例,深入分析房地产调控和土地出让收支的关系。最后,结合国内外土地出让金管理的经验做法,提出在房地产调控的背景下,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物业税的开征条件与制度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物业税是财产税的组成部分,财产税是大多数国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现行财产税税种单一,制度不规范,收入少,不能保证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需要。开征物业税有利于扩大财产税的征税范围,完善财产税体系,发挥财产税的调节作用,增加财产税的收入。本文着重探讨在我国现阶段是否需要开征物业税,分析了开征物业税的条件,提出了开征物业税的政策建议,明确指出不应将土地出让金改为物业税。  相似文献   

11.
每当房价调控成为热点时,开征物业税的呼声便会随之高涨。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房价高企被千夫所指,物业税这个被视为"能抑制房价的一柄利器",又被拿出来讨论一番。作为一种财产税,物业税在2003年提出时,本意是优化房地产税费结构,同时增加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以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然而,随着房价一路飙升,物业税被赋予越来越多的"重任":打击房地产投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缩小贫富差距等等。  相似文献   

12.
胡慧敏  余劲 《特区经济》2011,(3):133-135
本文基于地方财政角度,在理清我国物业税改革的目的、方案的基础上,审视当前分税制改革所带来的地方财源不足的问题,着重论证将土地出让金纳入物业税的必要性。通过税制设计避免现有土地出让金弊端的同时,也能够规范地方财政收入,使其使用规范、收入稳定,从而成为地方政府稳定而持续的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13.
张程 《新财经》2009,(7):33-37
中国要征收物业税,考虑了方方面面的问题之后,似乎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物业税怎么收?到底是针对土地征收?还是针对房子征收?目前购房者支付的七十年土地出让金该如何处理?看来,在中国征物业税,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近日表示,中国将在适当时机试点实施物业税,届时将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财产税),相应取消其他与房地产有关的税费。  相似文献   

15.
政府在以房东身份收取土地出让金后,仍可以政府身份再收取物业税。两者并行不悖,于法于理,皆说得通。从2010年开始,房地产政策就进入了纠结期。表面看,政策一次比一次严厉,决心也一次比一次大,但实际上,捉襟见肘的尴尬是明摆  相似文献   

16.
关宏超 《北方经济》2008,(18):23-24
改革现行房地产税费,开征物业税是我国未来税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物业税改革的目的从近期看是提高房地产占有成本,抑制投机、促进流动及合理利用并提高供应量,从中长期目标看,应当逐步将物业税培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体税种。围绕物业税改革的目标,本文分析了我国开征物业税所面临的主要难点并提出了解决物业税开征难点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7.
孙放 《改革与战略》2008,24(1):137-140
物业税作为我国房地产税制结构性调整的开端,其税赋功能在于优化政府土地收入,实现政府的经常性收益。《物权法》的颁布实施为物业税的开征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理论基础,从而促使物业税从理论研究层面转向城市试点操作层面。但是,我国在土地公有制下的房产所有权与完整意义上的物权机制有所界分,房地产物权与土地使用权存在天然的法律冲突与矛盾。文章从此切入,以《物权法》为背景,分层次解析物业税。针对房地产物权与土地使用权存在的冲突,结合房地产税制结构改革,就完善机制试做理论探析。  相似文献   

18.
土地财政包含两部分.一是与土地有关的税收,如耕地占用税、房地产和建筑业等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等.目前地方政府重点征收的是房地产税和建筑税,高的巳达地方税收收入的百分之三四十. 二是与土地有关的政府的非税收入,如土地租金、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新菜地建设基金等等.目前地方政府主要看重的是土地出让金,出让金占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的比重,已达百分之四五十,少数地方甚至超过预算内收入.  相似文献   

19.
韩晶 《新财经》2010,(2):30-32
征收物业税的呼声越来越高。从根本上来说,国家推出物业税是为了完善税制。根据国家对物业税改革的框架,物业税是将现行房屋销售过程相关税费进行整合,重新确定税基和税率,在不动产保有环节征收。但在客观上,物业税对房地产市场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根据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拥有第一套住房的税率较低,但随着房屋数量的增加,税率逐步上升。物业税通过加大房屋持有成本降低购房者的热情,遏制炒房者,促进房屋流转速度。从这个角度看,物业税将起到一定的调节房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开征物业税的初步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磊 《辽宁经济》2005,(11):26-27
“物业”一词来源于香港和东南亚,其一般的含义是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各类房屋以及与其配套的设备、设施和场地等。物业是房地产(不动产)的别称。广义上的物业税,也称为财产税。目前,我国城镇对房产、地产征税办法不规范,不统一,而且房地产开发建设环节税费负担过重。我国现行房地产税收政策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计税依据、税率设置不科学;二是房地产税费名目繁多,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三是不同阶段和环节的税费负担不公平;四是收入规模过小且占全部税收比重较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相关税费。”由此可见,对现行房地产有关税费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