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观点快递     
《企业经济》2004,(4):1
■防止中国经济大起大落吴敬琏提出要注意转变期三大风险如何判断当前经济形势的争论也许已告一段落,而如何化解金融创新与宏观经济风险,又迅速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新课题。3月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参加“金融创新与宏观经济风险研讨会”后向媒体坦陈自己的忧虑:“我希望媒体不要炒作7%———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宏观调控预期目标,而应该关注中国经济如何防止大起大落,什么样的速度才是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有利的。”吴敬琏认为,中国现在正处在三大转变的过程中:第一:正在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第二,从以农村为主…  相似文献   

2.
温州.再一次站上了历史舞台。“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刚刚开始。未来如何.一要看试验本身:二要看试验跟整体系统的关系。这是一个顶层设计的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国金融40人论坛”年会上表示。  相似文献   

3.
赵晓 《中外管理》2005,(4):18-20
吴敬琏与龙永图之争 2005年年初,在“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上.吴敬琏教授对中国当前“片面重化工业化”的倾向提出了警告。他的结论是中国不应再走”旧型工业化”道路.应该多搞研发和品牌.而不是过分依赖制造业.尤其是重化工制造业。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庆论坛—“2014全球管理论坛:新常态下的机制设计”上提出,我国政府正努力通过转变增长模式来激发经济活力。新常态之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正常的。“一定要从靠‘投资增速’转变为靠‘提高效率和质量’。”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西班牙巴塞罗那储蓄银行金融学教席教授黄明亦表示:“现在许多人担忧银行的坏账问题,如果银行拿出一部分房屋抵押贷款做成证券化产品,让社会资金参与进来,反而可以化解风险。”吴敬琏强调了控制风险的重要性,他说:“政府的监管若是不到位,房贷证券化产品可能不断衍生成为新的金融产品,到最后根本不能确定最先拿到按揭的个人能否偿还贷款。这样下去,很可能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  相似文献   

5.
<正>2005年初,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召开的“新 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上,吴敬琏教授作了“中 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分析”的主题发言。吴教授通过分析、 比较不同增长方式和理论,强调了效率提高对于经济增长 的意义重于投入增加,进而对中国当前 “片面重化工业 化”的倾向提出警惕。  相似文献   

6.
加入WTO与金融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即将加入WTO,改革的步伐已将金融创新及金融开放摆在了我们面前。如果说改革开放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么,“金融开放”又将会给国家的金融领域和经济发展乃至国际金融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变化,我国金融业将会产生哪些机遇和挑战,中国金融业如何创新才能与世界接轨。针对这些问题,最近在北京朝阳第二届国际商务节期间举行了以“加人WTO与金融创新”为主题的金融论坛。会上,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学者及政府官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经整理摘编,以飨读者。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马德伦就“外汇管理体制与WTO”做…  相似文献   

7.
观点集萃     
吴敬琏直言经济过热投资率低局面亟待改善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投资率低,是中国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很大的风险。虽然当前问题不会暴露出来,但是从中长期看有相当大的风险。对于当前经济是否过热问题,吴敬琏阐述说,肯定出现“过热”,所谓的“过热”就是总需求比较大地超过了总供给。主张采取适度从紧的总量政策;他分析指出,由于市场制度不完善,在经济过  相似文献   

8.
构建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宗金 《企业经济》2005,(5):165-167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的频率在不断加快,金融创新的品种在迅速增加,金融创新的领域在进一步拓宽,金融创新席卷了全球金融业,由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也在增加。本文分析了金融创新的内容及风险,提出了构建稳健性的金融创新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外管理》2013,(10):24-24
中国互联网金融应感谢马云,他在6月5日“外滩金融峰会”发表的《金融行业需要搅局者》的演讲,使互联网金融这个一度边缘的新生事物在中国金融界迅速变得炙手可热。在这篇演讲中,马云除了霸气地提出“如果银行业不改变,就让我们来改变银行业”的宣言外,更重要的论断是:“未来金融有两大机会,一是金融互联网,金融行业走向互联网;二是互联网金融,纯粹的外行领导,其实很多行业的创新都是外行进来才引发的。”  相似文献   

10.
于倩 《企业导报》2011,(15):162
本文对区域经济发展、金融创新、金融创新风险的相关研究和基础理论进行论述,然后对金融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从发挥金融创新的正面效应、规避金融创新风险两方面出发,提出金融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曾小辉 《国企管理》2023,(5):104-106
<正>“数智化转型是构建一汽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招。特别是在构建主业核心壁垒、促进业务创新、促进管理精益化、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方面,数智化发挥了大作用”,在2023国企管理智库大会“智库研讨”第一时段,曾小辉表示。一汽金融是一汽集团旗下专门从事融资、保险、投资的金融板块,立足于“服务一汽集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刍议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金融创新是金融深化的突破点。作为政府对金融机构的一种管制手段,金融监管提出了机遇与挑战。不同类型的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在“博弈”互动过程中,共同促进金融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倡导绿色低碳、金融创新、数字赋能的新时代号角下,如何更好地防控金融风险、当好产业金融“引擎”、助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是汽车金融行业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在企业经营层面,风险防控的核心是财务风险,本文对汽车金融公司普遍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剖析,并从战略选择、资金融通以及内部控制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以期为提升汽车金融公司财务风险防控能力,促进企业稳健经营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07年,中国金融改革将涉入深水区。与既往不同,刚刚召开的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正试图把重心从机构改革转移到市场要素本身,诸如金融服务的基本功能,资本市场的层次,以及农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等。种种迹象表明,2007年中国金融将在“外汇储备及其投资体制改革”、“政策性银行转型”、“公司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普惠金融和农村金融创新”、“人民币汇率和外汇管理体制”等诸多领域有重大突破,而这些突破将重构中国现有的金融版图。  相似文献   

15.
据2004年3月5日《中国青年报》报导:两位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和萧灼基教授在全国政协会上当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面争论起来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存在‘过热’问题”。而北京大学萧灼基教授则“针锋相对”,他发言的题目就是《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很好,不要轻言‘过热’》  相似文献   

16.
作为金融市场深度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金融创新行为已逐渐成为现代金融业的热点议题。在给金融市场带来新的逐利机会的同时,金融创新行为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金融风险。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金融风险。文章针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形成的原因、类型等,提出了五种控制金融创新下商业银行风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企业是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载体。“十一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重点金融企业改革,在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的情况下.通过不断深化金融改革.推动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重点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水平日益加强,经营实力和财务状况显著改善,中国金融业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相似文献   

18.
《江苏企业管理》2009,(3):21-21
扩大内需保增长,金融稳定至关重要。自2008年底至今,无锡市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从金融支撑、财政引导、企业融资、“530”融资渠道、信贷周转、担保再担保、创投发展及风险补偿、农村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等十个方面力保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近日,无锡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打包”发布这些政策并进行具体解读。  相似文献   

19.
资产和负债的终止确认标准从“风险报酬分析法”发展到“金融合成分析法”,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上趋同的一个重大体现,更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大进步。因此,如何更好的理解新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标准和这两种方法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对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流程进行了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出,“风险报酬分析法”和“金融合成分析法”的结合运用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会计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网络金融机构已经成为中国金融服务创新的主要载体,这大大拓展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提升了整体金融效能,而由此产生的巨大风险也对监管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金融监管的主要目的就是管控市场风险,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基础上给创业创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而不是对创新产品的歧视。为此,本文梳理了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市场风险变化与监管政策的基本脉络,并深入剖析了依托于网络金融机构所形成的创新盈利模式、新产品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以及目前监管体制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健全网络监管制度的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