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后发国家赶超先进国家是国家之间竞争发展的一种由来已久的现象,而后发国家赶超的动力在于经济更快增长。但是后发国家的赶超发展并非是直线式的高速发展,赶超成功案例并不多见的事实凸显赶超式增长本身充满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增长方式及时有效的转换尤显其必然性和重要性。作为20世纪的赶超国家,前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凭借独特的计划经济增长模式一度取得了高速增长,完成了从一个欧洲落后农奴国家到工业发达超级大国的"惊险一跃"。但它为何没有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陷阱呢?本文试图回顾与分析前苏联经济增长变化轨迹、增长方式根本性软肋及其与赶超失利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总结后发国家持续赶超的应循之道,以便为快速赶超中面临诸多可持续发展难题的中国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方式评价——基于金砖国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增长方式决定着一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可持续性。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成为20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趋势,但这些国家均面临着增长方式落后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其经济增长质量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还制约着其持续赶超进程。因此,及时有效地转变增长方式,是这些新兴经济体未来的重大挑战和不二选择,也是这些经济体能否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崛起的关键。文章通过对金砖国家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问题的比较分析,探讨了这些国家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持续赶超发展的路径,以期对同处转型中的中国加快发展转变、持续赶超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重化工业化问题讨论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在世纪之交,进入了新一轮的增长周期的上升期,1998—2003年,GDP年均增长8%,2003年增长91%,2004年在实施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情况下,全年经济增长仍然可能超过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为什么有如此强劲的动力?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是什么?重化工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充当了什么角色?中国经济继续增长将遇到哪些要素约束?中国如何维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这些都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问题,而且讨论主要集中在中国重化工业的发展上,现将有关讨论综述如下。一、中国工业产业结构的现状王一鸣认为,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4.
引言 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快速增长了30年.经济学家们一直努力用经济增长理论来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经济增长作为人类永恒的目标,其理论远没有成熟.为什么英国最先走上工业化道路?为什么中国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却没能够进入资本主义?所有这些都可以用制度变迁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快速融入全球市场,东南亚资源丰裕国家正在不断丧失其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的比较优势,同时其资源开发变得更为有利可图.对这些东南亚国家,尤其是一些最为贫穷同时却又正处于减少中央对资源控制管理的分权过程中的国家而言,这一趋势如何影响长期增长和福利?正如"自然资源诅咒"所预言一样,快速的资源采伐和减速的工业发展可能会使这些国家进入慢速经济增长时期.  相似文献   

6.
张岭 《经济导刊》2010,(3):94-95
每年年初讨论经济增长目标的时候,国家都把经济增长的保八放在首位,这就相应提出了几点疑问,中国经济增长为什么8%以上才合适?低于8%会出现什么问题?世界上其他经济体的GDP年增长率都没有中国高,为什么中国非要保八?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从一穷二白到物质很大丰富,伴随着经济赶超、结构转型,我国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范式实现转向: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范式是封闭条件下的重工业优先增长范式,后四十年则是开放条件下的现代经济增长范式。70年中国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包括"赶超模式"转型与经济增长研究范式引入,改革以来的"经济奇迹"及其增长源泉的争论,长期增长路径、机制与结构等关键问题的探索,近十年及未来着力于高质量转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经济增长理论发展进行梳理,分析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实现经济增长收敛,达到经济增长稳态均衡的过程。本文认为国家发生经济增长赶超,实现收敛的原因可能有部门间技术差异的不平衡因素,资本深化,以及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9.
比较与反思:技术引进对"赶超式"发展的作用及其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通过技术引进只用了20年的时间就赶上了世界先进技术国家,成功地实现了“赶超战略”。我国的技术引进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但是,由于技术引进的方式、目的和主体不一样,所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技术引进对于后发国家经济“赶超”的重要意义。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先行国家的科学技术,实现经济超常规的增长,同时避开人均资源配置占有水平低的发展矛盾,这就是技术引进在今天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魏枫 《经济学家》2014,(3):16-24
本文针对发展中国家推动技术进步的形式可以同时容纳向外模仿与自主研发这一特征,构建了一个自利企业即可模仿又可独立研发的增长模型。从技术进步的视角上,解释了后发国家经济实现赶超或者陷入模仿陷阱而停滞的可能性并存的增长事实,丰富了现有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赶超的解释。提出向下扭曲生产要素价格加速发展,并由此实现发展中国家经济赶超的路线图,以及中国新时期所提出的收入倍增战略的阶段最优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快速融入全球市场,东南亚资源丰裕国家正在不断丧失其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的比较优势,同时其资源开发变得更为有利可图。对这些东南亚国家,尤其是一些最为贫穷同时却又正处于减少中央对资源控制管理的分权过程中的国家而言,这一趋势如何影响长期增长和福利?正如“自然资源诅咒”所预言一样,快速的资源采伐和减速的工业发展可能会使这些国家进入慢速经济增长时期。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持续关注的问题.而过高的通货膨胀却不是人们乐于见到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今后一段时间的宏观经济走势如何?这些都是本文要分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面临较大通货膨胀压力,治理通货膨胀成为宏观经济的重要任务。"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将在新一轮周期的适度增长区间运行。宏观调控的侧重点是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稳定物价总水平。中国面临经济转型和实现经济再平衡的艰巨任务,市场导向型经济结构调整时代到来。要实现中国经济再平衡、从"赶超经济"向"大国经济"迈进需要国家竞争战略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1978~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普遍保持了近2位数的高速增长态势,多数各省区与全国一样经历了3个增长周期,有的省区经历了3.5~5个增长周期,地区增长差距不断向趋缓方向发展。3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总体上呈"东西部快、中部慢"的态势,相应地经济总量的空间结构呈"东西部升、中部降"的态势,总量分布则始终保持"东部大、中西部小"格局。从省区看,广东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全国第1的位次;浙江则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明星,取得了30年年均增长全国第1的位置;福建是区域经济赶超的冠军,取得了30年赶超13个省区的业绩。  相似文献   

15.
郭长坤 《时代经贸》2011,(6):66-66,68
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快速增长了30年。经济学家们一直努力用经济增长理论来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经济增长作为人类永恒的目标,其理论远没有成熟。为什么英国最先走上工业化道路?为什么中国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却没能够进入资本主义?所有这些都可以用制度变迁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传统产业升级难?为什么新兴产业生根艰?在转型期的中国,新经济发展何以如此彷徨正如赫拉克利特那句最具穿透力的格言——"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没错,经济的每一天也都是新的。尽管太阳还是那个太阳,经济也还是那个经济,却都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不断变换着新的形态。  相似文献   

17.
《经济视角》2000,(7):45-46
新经济引起关注并非始于今年,但今年上半年,有关新经济的表现和议论却仍是一大热点。电信业仍然发展强劲,而网络业却悲欢离合,好的凯歌高奏、差的悄然退场,令人对新经济的前途未免生出一些忧虑来。新经济到底表现如何?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欠发达国家,新经济到底对经济增长有多大贡献?其中又有多少是可持续的,而非转瞬即逝的泡沫?  相似文献   

18.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利用1970-2003年的118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分析了中国经济赶超的源泉问题.结论发现: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赶超主要源泉是要素积累;效率改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影响逐渐减弱;技术进步对于经济赶超是负的影响,但开始改善.因此,中国经济赶超还是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引致的粗放型快速增长,这种赶超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如何能够实现从要素赶超到技术和效率赶超的转变,就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以来,多数西方国家经济受到严重通胀、高失业率和巨额财政赤字的困扰,经济增长乏力,甚至陷入衰退的窘境,而美国经济却连续7年多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甚至达到了经济持续强劲增长与低通胀、低失业率并存的理想状态,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认为,美国经济已率先步入了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市场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本文仅在这里就新经济的特征、影响以及发展趋势作一些分  相似文献   

20.
刘锋  聂天奇 《经济》2022,(1):75-77
展望2022年,经济发展形势复杂,面临较大风险与挑战,经济增长结构和增长速度或将"调速换挡",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望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我国经济发展目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具体来看,2021年中国经济整体保持正向增长势态,前两季度在进出口强劲拉动下经济增长反弹强劲,在2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