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保险作为扶持农业发展的一项有效政策工具,是保护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不可或缺的手段。但由于农业保险制度本身的缺位及外部相关制度的缺陷,形成了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快制定农业保险相关法律制度,建立以农业保险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保护制度体系,为农业保险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202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三农"一号文件。该文件有六处提到农业保险,分别是第三部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之"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中提及的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以及第四部分"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之"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中阐述的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农业再保险、农业保险与农产品期货的协同发展等。  相似文献   

3.
物联网作为最能契合农业保险应用场景的技术之一,逐步运用于我国农业保险经营中,在产品研发、承保验标、防灾防损、查勘定损四个环节的应用取得新进展。但物联网赋能农业保险创新发展也面临一系列跨界融合难题,主要是物联网技术发展存在瓶颈、数字化平台建设有待提升、新型风险隐患叠加、行业监管严重滞后。下一步,要以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为牵引,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快农业保险数字化转型,更有力赋能农业现代化。一是加大物联网创新研发力度,破解技术瓶颈难题;二是建立农险信息共享机制,破解数字化建设难题;三是制定发展规划与应用标准,破解新型风险难题;四是完善农业保险监管体系,破解行业监管难题。  相似文献   

4.
刘泽葳 《甘肃金融》2023,(11):62-68
本文基于2011—2020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对模型进行GMM估计、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试图找到农业保险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作用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农业保险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因果关系,农业保险的发展在短期确实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步,但农业现代化则会在短期抑制农业保险的发展。于是,本文结合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和实证结果,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保险业近两年来的发展可谓是牛气冲天,保费收入也是急剧攀升。而作为保险之一的农业保险却是“飞流直下”,与整个保险行业相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是全国2亿多农户惟一的保险依靠,然而他们却处在投保无门的状态。A,农业保险好戏难唱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强和高附加值农业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高投入、高产出的同时也伴随高风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总结甘肃省农业保险基本情况和梳理农业保险监管架构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农业保险监管机制面临的瓶颈,主要是:监管机制不适应,未形成监管合力;监管理念不适应,未实现全方位监管;监管方式不适应,未体现效能监管;监管基础不牢,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最后提出了完善农业保险监管制度、实现农业保险全方位监管、补齐农险监管"短板"、夯实农险监管的基础等健全农业保险监管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业保险有商业性和政策性之分,只有商业性农业保险没有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国家,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政策,有政府参与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才有特殊的适用于这类保险的政策。我国由政府参与的农业保险也和其他类似国家一样,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农业保险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商业性农业保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区别对待的政策、对农业保险实行统一管理的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监管政策、市场组织政策、市场化运作政策、多部门"协同推进"政策,农业保险经营的大灾风险管理政策等。这些政策将会随着农村振兴计划、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以及扶贫攻坚等重要战略的推进,不断变化、调整、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是制约海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所在。本文借鉴国内外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的先进做法,结合海南巨灾风险情况、财政实力、保险公司经营情况等实际,提出符合海南实际的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途径,以促进海南农业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及保险业"新国十条"的颁布,政策性农业保险有了新的发展变化,本文在分析国内其他省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基础上,阐述了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现有的经营模式"基本保险+补充保险"的内涵,剖析了此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新路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闫石 《济南金融》2005,(6):50-51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低下,不能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现有农业保险经营技术忽视了农业风险和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农业保险经营与管理技术的创新缓慢是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最大瓶颈。20世纪9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风险证券化技术可以为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低下,不能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现有农业保险经营技术忽视了农业风险和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农业保险经营与管理技术的创新缓慢是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最大瓶颈.20世纪9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风险证券化技术可以为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化解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保险风险主要是巨灾风险引发的巨额赔款,令保险公司承受不起。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瓶颈。鉴于中国现行的农业保险经营环境,应构建同业分层保险制度、发行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债券、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和设立农业保险风险保障基金,以分散农业保险巨灾风险。  相似文献   

13.
农业现代化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本文从保险研究的视野,阐述了农业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及对保险业转型、发展和创新的内在机遇,客观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和突出矛盾,在国内率先论述了保险业服务农业风险保障、农村民生改善和基础建设、促进吸收农村剩余人口以及农民收入稳定等五大保险业服务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并提出改进农业保险制度设计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4.
自2007年以来,中国农业保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即将迈上新台阶时遇到了四个瓶颈,即财政支持力度与农业保险的发展要求不适应,农业保险的经营方式和产品与农业保险的经营环境不适应,农业保险经营的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与农业保险的长期稳健发展目标不适应,分散的农业保险监管资源及监管力度与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的要求不适应。本文就冲破这些瓶颈的理由和路径作了一些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为有关农业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在2005年就被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省份,截至2011年云南省农业保险业务规模和覆盖面均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开展农业保险,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障体系,对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和构建云南省"桥头堡"国家战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对云南省2005年-2011年间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优势经验,研究相关问题,并提出完善云南省农业保险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在2005年就被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省份,截至2011年云南省农业保险业务规模和覆盖面均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开展农业保险,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障体系,对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和构建云南省"桥头堡"国家战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对云南省2005年-2011年间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优势经验,研究相关问题,并提出完善云南省农业保险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保险应加强防灾防损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较大,使得农业保险的经营与发展步履艰难,充分认识风险,有效防范风险,做好了灾防损工作,是解决“瓶颈”问题、促进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农业保险是农业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三明市是福建省最早试点开办农业保险的地区之一,中国人保财险三明市分公司(下称"三明人保")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紧密结合山区实际,积极开展水稻种植保险等一系列农业险试点,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增长。从2006年开展试点以来,三明市农业保险总体进展顺利,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提出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业保险的证券化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保险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在保障农业安全上有重要作用.但农业保险制度的缺失及资金的短缺使农业保险在我国的运营举步维艰.农业保险证券化研究,包括农业保险的证券化SPV制度,农业保险证券化风险评估制度以及收益差别制度等,是探索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打造我国农业保险体系时,必须致力于构建其依存的环境建设;根据我国农业产业化、区域化、现代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建立起多渠道的农业原保险体系和多层次的再保险体系;致力于探索农业保险的服务、品种、方式、方法的创新;打造一个由农业保险体系环境-农业保险体系-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构成的良性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