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构建个人征信体系要处理好信息公开与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万业  杨忠 《中国金融》2007,(22):46-47
人信用信息的开放和使用直接涉及到个人隐私,假若隐私权频频遭到侵害,将会影响信息主体提供信息的主动性和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因此制定促进个人信用信息开放和使用的法律制度,尤其是加强对消费者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个人征信信息的法律适用,主要探讨数据采集、数据使用、提供数据合理的保存和使用时限、合理的数据质量保证制度、科学的数据安全保障制度等范畴均纳入到法律规制的范围.本文立足个人征信信息的关联性和相时性等特征,具体分析个人数据采集和隐私权保护等法律制度的冲突和协调,探讨个人征信信息适用中的合法与不合法情形.  相似文献   

3.
信用信息开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弊端,同时也可能会侵害到个人信用权。在目前推进征信体系建设十分紧迫的情况下,对个人信用权的法律保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公民信用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国际征信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中的数据主体法律保护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4.
以采集、整理、加工、传播信用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征信业不可避免地要触及消费者隐私。为保护数据主体的权益,各个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本文比较分析了各国征信立法对隐私保护的不同做法以及对征信业产生的影响,结合我国立法现状,对未来征信立法如何在保护消费者隐私权的前提下,对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信用信息主体权益的法律保障现状 就我国目前法律体系来看,涉及征信管理的规章制度非常多,但专门规范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却并不多.我国现行征信法律法规体系具有"以规章为主,法律与法规为辅"这一特点,总体上看效力执行层次不高. (一)法律层面 由于我国征信业发展较晚,整体上尚未形成统一、全面的法律规范,与征信管理有关联的原则性规定见于《宪法》、《民法通则》及《合同法》、《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条文.如:《宪法》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条明确了对公民的人格尊严、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保护,这是我国法律对隐私权进行保护的最根本的依据.而2013年初公布实施的《征信业管理条例》中规范了个人征信业务规则:除依法公开的个人信息外,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同意不得采集;向征信机构提供个人不良信息的,应当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他人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征信机构不得违反规定提供个人信息.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相关行业对信用信息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征信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石,但互联网金融征信中随意征信、滥用征信信息等行为侵犯了信息提供者的隐私权、知情权等权利,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应当从法律上加以规制。以滥用互联网金融征信具有社会危害性为前提,提出规制滥用互联网金融征信的原则,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信息全面合法和事先预防的原则,分析互联网金融征信法律关系、各个法律关系主体的权益结构和责任,提出规制滥用互联网金融征信应当采取公众实施和私人实施双重路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化,个人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分析个人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必要性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发达国家成熟的法律制度和经验做法,结合我国征信建设实践中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的现状,提出了完善我国个人用信息权益保护的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朱凤仙 《金融与市场》2007,(7):28-29,47
目前,我国征信业发展较为迅速,但征信立法相对滞后,阻碍了全国统一的征信市场的形成.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现行有关征信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以保护信用信息主体隐私权为主线,制定全国性、统一的征信法律,统一信用信息采集、披露和使用的条件与范围,明确征信机构监管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9.
《金融纵横》2006,(8):5-8
市场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信用交易的扩大,而信用交易的基础就是对企业和个人进行征信,并将大量的信用信息加以传播和使用。然而,在个人征信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敏感的个人隐私问题,如何处理好个人信用信息的公开与隐私保护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个人征信活动的合法性与可操作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保护缺乏已成为我国征信业长远发展的软肋。由于缺乏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义务的约束,我国信用征信业的运营成本比征信法律较为完备国家的同行相对较低。而该低成本恰是以侵犯公民隐私权而导致的社会高成本换来的,这种外部不经济使个人信用征信业获得较大利益而社会为此付出了额外成本。而且,这种低成本对外资也更具吸引力,并可能导致大量的寻租活动和巨大的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11.
推行以信用为基础的行政性信用监管是加强和规范监管的一项创新型制度。它主要采取行政性信用裁决对市场主体守信或失信行为实行激励或惩戒,通过综合性信用风险评估对其市场活动实行分级分类监管。相较于传统的监管方式,分级分类监管更有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但这种行政性信用监管的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救济等都有可能冲击既有的法律护栏,由此招引合法性风险。因此,需要建构符合其监管目标的法治规则,在法律原则的约束下,实现与政府治理机制的有效衔接,把单一主体的封闭式监管提升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开放式监管,从而让其找到正当的应用场景和自我完善的合适土壤。  相似文献   

12.
个人信用信息规范的目的在于"使用"和"收益",在于增进社会相关主体获取使用个人信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个人信用信息的使用又必须兼顾到被征信人正当合法的信用权.  相似文献   

13.
信用靠什么来维系?要靠制度建设,还要靠人们的自律,更要靠法律来维系。所以,有必要了解违反信用规范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4.
信用衍生产品有关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明华 《金融论坛》2005,10(3):45-51
本文结合信用衍生产品与保证、保险以及银行风险参贷业务的比较,细致分析了信用衍生产品的法律性质,并就我国商业银行参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应注意的法律问题进深入探讨。本文认为:信用衍生产品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缓释银行监管资本要求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我国有必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发展我国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市场创造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及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在参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市场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本文还就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中如何合理参照适用ISDA制定的标准文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征信体系的法律和监管框架:欧美的经验及其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晰的法律和监管框架是征信体系成功运作的制度保障.征信体系的法律框架应明确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主体应知悉包含有他们个体信息的数据库的存在;须建立调查处理数据争端和及时核查、更正错误数据的机制;关于隐私保护方面的法律.征信体系的监管框架应包含的主要因素有:对征信体系中信息的许可使用政府当局应当有明确的规定,尤其对涉及个人的信息;数据的安全、完整性;建立高效运作的执行体系:消费者教育与普及推广信用文化.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征信业的经验,作者给出了我国建立征信体系的法律和监管框架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17.
Using a large-scale, firm-level dataset from 68 emerging economies for the period of 2002–2006 compiled by the World Bank, we find that legal systems have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rovision of trade credit. This result is robust to the inclusion of conventional controls used in the literature, to alternate specifications that address endogeneity and measurement error problems, and to different measures of trade credit and legal systems. Legal systems have a larger impact on trade credit for firms with overdraft facilities than for those without overdraft facilities, and the impact of legal systems on trade credit is significant in more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no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信用卡产业的迅速发展,信用卡在使用过程中也凸显诸多问题,信用卡套现便是其中之一。然而,对于信用卡套现的法律性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论。从信用卡套现的概念和原理出发,层层分析揭露信用卡套现的深层原因,并以此窥视我国现行信用卡相关立法的不足,并在借鉴美国信用卡立法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信用卡立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会计信用法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立慧 《会计研究》2006,(10):23-27
本文试图通过三个步骤,对我国会计信用法律体系进行构建:一是从多个方面和多种理论视角分析会计信用法律体系构建中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二是一个完整科学的会计信用法律体系应当包括哪些内容;三是明确指出一个完整科学的会计信用法律体系有效运行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基础:经济体制、政府信用、执法和司法、产权与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20.
信用卡上持卡人与发卡机构间法律关系之理论与实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服务产品,在我国日益普及。但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迅速扩大,信用卡使用的风险和纠纷日益增多。如何认识和处理信用卡使用引发的纠纷,是当前信用卡法律实务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持卡人与发卡机构间的法律关系,为相关信用卡纠纷的解决奠定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信用卡实务中典型的纠纷类型及其因应之道提出见解,目的在于促进信用卡的良性发展,逐步建立一个有法可依的成熟、完备的信用卡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