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挑战传统银行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大爆发的年份,在互联网的搅动下,不仅银行业面临巨大的经营和转型压力,金融业还进入了从混业经营到跨界经营的业态。谈到银行的压力,最大的压力当来自于互联网金融对于银行传统金融中介和支付结算地位的挑战。继支付宝之后,独立第三方支付公司在央行的政策鼓励下已经遍地开花,6月13日问世的余额宝被认为是又一次改变互联网金融的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我国传统银行业务领域受到很大的冲击。本文通过研究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剖析第三方支付兴起对传统银行支付服务、存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领域等的深刻影响以及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对传统银行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求得生存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及一系列配套规范性文件的相继出台,规范了互联网保险业务发展,互联网保险初步实现了由粗放式增长逐步向规范可持续发展转变。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主导的“数字革命”,正在从全球范围内重塑保险业务的格局,互联网保险的规模不断扩大,业态不断创新,发展速度正在加快。  相似文献   

4.
王毅  陈阳 《银行家》2013,(7):39-41
机遇市场机遇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至2012年末,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股本投资和其他投资占比79%。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并购、境外加工贸易快速增长,投资合作的主体和方式不断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加,给中资银行国际业务发展及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带来新机遇。人民币跨境结算及跨境使用范围的扩大。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强大,贸易往来国家和地区以及经济金融交往紧密的区域,以人民币为支付结算的货币需求也日益持续增长,人民币已成为中国与周边的蒙古、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贸易往来的主要结算货币,201 1年末中国全部对外贸易额当中,人民币结算比重已由2010  相似文献   

5.
《银行家》2009,(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富裕阶层呈"爆炸式"增长态势,其迅速膨胀的理财需求为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而近两年来我国私人银行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私人银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遭遇了"中国式的困境"。比如:分业经营的局限,严重的金融产品同质化,金融工具的单一,以及高端金融人才的缺乏等等。正是带着这些疑惑,本期银行家论坛邀请到几位著名的国内外私人银行业务专家,为我们解读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潜力、面临的困境及如何走出困境等相关问题。所有嘉宾发言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其所在单位。  相似文献   

6.
《新理财》2013,(8):66-67
2013年7月8日,美国《财富》杂志发布2013年世界500强排行榜,在上榜的89家中国内地企业中,金融行业格外惹人关注:9家商业银行占据了所有89家公司利润总额的55.2%;而在世界500强利润前10的排名中,入围的4家中国企业——工、建、农、中四大行——也全部来自金融行业,排名分别为第四、第五、第九、第十。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另一组数据。2012年,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利率为0.95%,而该数据在2008年为2.4%,2009年则为1.58%。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利率,已经实现连续多年下降。这些令人振奋的结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我国银行业目前的发展态势,而且也从侧面表明,我国银行  相似文献   

7.
《银行家》2014,(5)
正淘宝从2009年开始引入和推动"双十一"的网上营销活动,历经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每年年末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活动。2012年、2013年"双十一"当天的交易规模分别达到191亿元和350.19亿元。"双十一"通过活动刺激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带来更多支付宝用户和支付宝上的大量交易额,而支付宝的本质就是互联网金融。银行业很早就开始大量使用互联网技术,但银行业更多是出于对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的考虑。而目前,互联网所产生的技术和新模式开始改变传统金融  相似文献   

8.
总的来说,"十七大"以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第一."十七大"后银行业可能将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其一,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银行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十七大"提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GDP要比2000年翻两番,因此经济的增长将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我国GDP自2004年以来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无论是就构成GDP的消费、投资还是对外贸易而言,银行业都有巨大的机遇。从微观主体来看,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20%,企业利润从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科技和银行业的发展,各类卡积分、返点的经营模式日益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之中,而这些积分、返点除了能够支付企业产品、兑换成消费者想要的礼品或在下次消费时冲抵现金,从而实现价格上的优惠,实际上也在部分履行着货币的职能.因此,通常将其称之为"企业货币".  相似文献   

10.
《银行家》2014,(5)
正2013年,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市场持续波动。整体而言,全球经济仍然处在深度转型调整期。中国经济总体平稳,但经济增速也有所下滑。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虽完成年度7.5%的目标,但增速连续三年放缓,且创下14年来的新低。国内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201 3年,中央政府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型,粗放式逐步向内涵型、节约式转变。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资产证券化扩大试点,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社区银行建设破冰,监管部门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风险管控。这些变化对银行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冲击着银行传统的商业模式,迫使银行业加快转型  相似文献   

11.
在2005年国内银行陆续上市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银行就开始了转型。这个时候转型的驱动力更多是来源于内部,来源于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和提高资本收益的要求。但是,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在非金融机构的跨界挑战已经成为现实,而且越来越多的跨界新挑战者还在不断出现的情况下,银行转型的外部驱动力已经远远大于内部。当今,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正在战略性地改变着金融竞争格局,也在颠覆银行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自提出以来,一直伴随着业内的争论和热议,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对传统金融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传统金融的变革带来新的思路。传统金融应以互联网金融为"镜子",剖析并正视自身优劣势,并以此为契机探寻更广袤的发展空间。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起步于第三方支付,受益于其平台的便捷性和开放性得以迅猛发展,支付交易规模从2005年初始  相似文献   

13.
借助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广,全球数字贸易得以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增速已经超过传统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成为世界贸易发展新动能。我国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传统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加深,贸易服务性更强,因此我国数字贸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数字贸易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其经营模式以及国际间的冲突摩擦,又致使其面临诸多发展挑战,由此提出从内部制度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同时进行改进与完善,进而推动我国数字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14.
RIPPLE是互联网金融在国际支付领域的一种新模式,是一种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转账和支付而设计的关于金融交易的互联网协议。RIPPLE表现出明显的去中心化、平台化特征,在国际支付中具有实时性、近乎零成本、覆盖范围更广等优势,因此可能对现在主流的SWIFT体系构成冲击。当然,RIPPLE协议要在未来成为主流的国际支付和清算方式,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与之相适应的监管措施需要及早建立。  相似文献   

15.
16.
2013年互联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这一年,移动支付、互联网小额信贷以及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业务和产品在我国蓬勃发展,给传统银行业务发展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壮大,新兴互联网金融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将展开激烈竞争,未来甚至可能改变传统金融业的经营模式和运行格局。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期间是中国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银行业既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等方面的挑战,同时也有宏观经济环境利好因素如刺激消费、产业结构转移等带来的机遇。为此,银行业需要抢抓经济增长机遇,促进经营发展转型,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黄兰 《上海金融》2004,(1):49-51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江苏中资商业银行金融新产品的统计、汇总和分析,对当前江苏中资商业银行的金融新产品的发展进行了基本判断:中间业务新产品的开发多,但是收益少;产品层次低,技术含量少;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新产品趋同。随后,进行了原因探讨。最后,提出了几点推动金融新产品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以余额宝、理财通、人人贷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业态正在席卷和改变着传统的金融格局。互联网金融在同传统金融业态相较量的同时,也在和自身固有的弊端进行抗争,如安全风险、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所面临的挑战,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