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关键期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形势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信息网络快速发展以及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等诸多挑战。新形势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应着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与实践,强化舆论监管机制,净化网络环境,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王悦涵 《理论观察》2023,(12):57-61
话语是思想的承载者,网络是大学生的重要生活交往阵地。审视大学生网络话语特征对于准确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伴随社会发展、技术升级以及个体需求的强化,当代大学生网络话语内容呈现出多种特征,这些特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需要加强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阵地、加强理论引领,从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让世界进入了"人人自成媒体"的新时代。新兴媒体的普及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了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创新了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新范式,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新内容,也让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权转移和控制力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高地,利用新媒体转变传统思政工作的话语体系,变被动为主动,化风险为契机,牢牢抓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权,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层面的较量总的来说是话语权的较量,国际话语权是国家和民族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还不够完善,国际话语权还比较弱。要从丰富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话语内容、提高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对外传播能力和注重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建构的细节设计三方面构建起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互联网背景下对网络行为主体所开展的思想教育、价值塑造和政治引领工作。网络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网络信息传播所特有的技术理性,规约甚而控制网络人的主体性和价值观,进而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根据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向度,消解网络思政的技术意识形态和政治主导意识形态间的内在张力,主要应该从强化中国网络话语的思想统领、突出主导意识形态解释社会生活的价值导向、重视网络文化创新和内容建设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新疆高校是“三股势力”破坏渗透的重点区域,意识形态教育是关系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作。加强新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主要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建设,突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利用新媒体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大力创新教育模式,强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探索珠三角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路径的内在要求、精神理念和建设思路,分析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加强珠三角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构建,尤其是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构建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构建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有利于高校应对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推进高校育人纵深性发展,推动高校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然而,当前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构建也面临系列挑战与困境,如研究生阵地管理意识薄弱、话语权控制力有限、教育双方互动性较弱、专兼职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备等。针对这些挑战与问题,高校要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策略,增强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构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为适应课堂教学语境的需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并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建构起来的言语符号系统和言说方式,是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实现形式。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有助于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教学实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权,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和提升我国公民品德的关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防止社会思想淆乱的重要举措.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式微、西方国家文化殖民主义侵袭、网络错误舆论约束乏力、网络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困境,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为此,应以尊重为前提,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平等对话意识;以话语创新为动向,全面构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以能力拓展为目标,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以立体化引导为指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管理水平;以安全可控为原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当前抓紧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中医药文化之意蕴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目标、内容价值相通,更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理念、方法内在相契.通过将中医药文化有机融入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加强宣传阵地、实践阵地建设,协同发力,有助于实现高等中医药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群体,他们承载着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但是,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正确三观尚未完全建立,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可以从弘扬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及不断加强技术投入这4个方面着手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3.
郭长伟 《理论观察》2023,(10):30-34
当下,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越发成为人们表达观点、交流信息以及参与社会讨论的主要场域。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群体熟知各种网络话语,擅长运用网络话语在虚拟社交现实中交流、互动和发表观点。尤其随着大学生话语权利意识的觉醒,他们更加喜欢运用网络话语与他人沟通交流,释放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情感。网络为大学生话语权的实现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和空间,网络话语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然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话语娱乐化、圈层化,以及来源渠道复杂、价值选择多元等特点,网络话语也面临失真、误导和恶意攻击的风险,这势必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和更多挑战,并对网络舆情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适应数字时代的挑战及当前社会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和内容,引导学生表达正确、负责任的网络话语,端正学生对网络言论的负责态度,并规范网络行为,增强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基于此,需突出教师作用,通过加强教师引导,强化网络话语行为的引领和示范;优化教育内容,强化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教育;强化教育监管,建立评估指标与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对高校意识形态文化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充分认识到了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文化及法制教育的必要性,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认识不足、内容单一、监管乏力等许多不足.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文化及法制教育的路径进行了探析,认为不仅要提高认知,加强教育,还要与时俱进、完善内容,更要强化管理、规范师资,建立健全层级管理体制、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文化及法制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汪倩倩 《改革与开放》2016,(21):118-120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解构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极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失语、失效、西方话语霸权渗透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探讨了网络语境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范式,推动政治教育话语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时代推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迫切需要探索和实现防范意识形态风险机制的创新,进而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要着力发挥大数据的积极效应,建立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预警机制,集"把关员""技术员""预报员"于一身;完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监管,注重疏导,必要时运用惩戒;健全高校意识形态传播机制,传播内容注重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柳杨 《新西部(上)》2013,(12):141+132
本文在分析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的基础上,论述了网络环境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主张建立弘扬主旋律的校园网站,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8.
高校意识形态微型化建设通过创新路径、转化话语、坚守内涵、打造“意见领袖”队伍等途径,可达到高校思想宣传的“微言大义”,推进高校意识形态的时代广度与历史深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的基础上,论述了网络环境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主张建立弘扬主旋律的校园网站,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0.
赵金霞 《改革与开放》2016,(24):109-110
本文站在日常生活的维度探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形成具体的引导策略.马克思的“回归生活世界”重视实践的思想构成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回归日常生活的理论基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和立足点需要向生活世界转变.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日常生活维度的实现需要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和立足点,寻找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契合点,开展意识形态日常话语构建,创新日常生活领域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培育多元主体,探索意识形态生活化的有效路径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