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外贸万亿美元与贸易强国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创纪录的11547.4亿美元,贸易总量跻身世界第三。WTO统计显示,完成进出口总额从1千亿美元增长到1万亿美元的飞跃,美国用了20年,德国用了26年,而中国仅用16年!中国外贸总额突破万亿美元也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在瑞士达沃斯2004世界经济论坛上,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秘书长:Rubens Ricupero盛赞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2007年我国外贸总量在全球排名第三,然而外贸总量的激增并未使我国成为真正的贸易强国.通过从服务贸易、外贸竞争力、高技术贸易等角度分析,得出了我国现阶段只是贸易大国的原因,进而提出建立贸易强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际贸易反映了各国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依赖关系,对一国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数据整合,阐述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提出发展中的问题,并据此分析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额突破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贸易国,但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较.我国贸易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质量和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距离贸易强国的地位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应采取措施逐步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争取早日成为世界贸易强国。  相似文献   

5.
今年的3月和4月,同去年的此时此刻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美国和欧盟又重新使用反倾销和逼迫人民币升值的伎俩,对我国施压.不同的是,去年美国和欧盟都对我国的纺织品发难,美国则利用舒默-格雷厄姆提案要求我国人民币升值.今年则是鞋、彩电、人民币.欧盟从2006年3月31日起对我国7家彩电企业恢复征收44.6%的反倾销税;从4月7日开始对我国鞋制品征收反倾销税,税率在6个月内将从4.8%增加到19.4%.3月19日,美国参议员舒默和格蕾厄姆来到我国,与我国领导人探讨中美经贸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已经成为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现今,虽然中国已经发展成为贸易大国,然而,就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国还并不是贸易强国,与美国等贸易强国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现实差距,如何认识贸易大国形象与非贸易强国的实质,以及如何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这些比较现实的问题都需要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2012年出口总额居世界各国首位。毫无疑问我国是一个对外贸易大国,但是距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通过对中国对外贸易现状的分析,来探寻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9.
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是我国新时期贸易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不仅在总量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名符其实的贸易大国,而且贸易结构日益优化,贸易效益逐步增长。但技术水平低、自主品牌少、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从新的角度来审视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问题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贸易国"。在中国进入"贸易大国"行列后,外贸发展态势不稳定,下行压力比较大,可能面临贸易"大国风险"的挑战。就此问题,我刊邀请全国学术界有影响的几位学者,举行了二次学术座谈会,现就各位专家学术观点整理形成一篇对话报告,与学术界分享。  相似文献   

11.
杜晓 《商场现代化》2012,(20):10-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取得了巨大发展,已是公认的贸易大国。但是贸易大国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国在确立了贸易大国的地位之后,开始向贸易强国迈进。本文将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我国贸易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葛爽 《商业科技》2014,(20):31-3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已经成为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现今,虽然中国已经发展成为贸易大国,然而,就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国还并不是贸易强国,与美国等贸易强国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现实差距,如何认识贸易大国形象与非贸易强国的实质,以及如何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这些比较现实的问题都需要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2004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15万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居世界第三位(次于美国与德国),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均列世界第三位。我国在实施经济改革开放的战略、政策以后,外贸总额一直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快速的增长。在1980-2003年期间,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14.5%、出口贸易额14.9%、进口贸易额14.1%,均大大高于世界的贸易增长速度。其主要动力来自(1)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为外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我国拥有的比较优势(特别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潜力);(3)外资投资与贸易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贸易强国的目标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国家应该为传统制造业的生存保留适当空间。 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作为一个发展中周家,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实属不易。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4.16万亿,从全球排名第32位跃居到第一,对外开放带给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15.
贸易强国视角下的流通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流通产业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国际竞争实力对我国贸易的影响日益加大.当前,我国流通业结构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流通产业行业结构失衡,物流行业发展不足,新兴业态的发展缺少管制,流通产业规模结构的不平衡性仍未得到有效改善;流通产业空间结构失衡,东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差距较大;流通产业技术结构失衡,传统技术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建设贸易强国的进程,制约了我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为加快调整流通产业结构,推动贸易强国建设,应推进流通产业政策与制度创新,做好结构调整的制度保障;建立流通企业对外投资审批制度,因地制宜地制定流通行业结构规划和方案;提高流通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多种业态结合的业态模式;加快企业集团化建设,优化流通产业规模结构;建立多渠道流通体系,优化流通产业空间结构;加快流通产业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流通产业技术结构.  相似文献   

16.
1978年,我国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之前,我们的对外贸易规模只有206.4亿美元,其中,出口97.5亿美元,进口108.9亿美元,而当年世界贸易的规模已经达到26573亿美元,中国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还不到一个百分点,为0.78%,名列世界34位,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和地区,也落后于亚洲的四小龙,中国的台湾省和香港特区也排列在中国大陆之前,分别为19位和25位。我国的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5.6%,在世界上30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中名列最后一名,既低于发达国家的美国、日本和欧洲,美国比重为6.4%,日本比重10%,西德、英国和法国的比重均超过2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墨西哥等。上述两国的比重分别为6.1%和5.9%。这就是我们的起点,这就是我们的基础。上述数据表明,在二十多年前,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总贸易额的比重是微不足道的,我国的出口占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是微乎其微的,这些也证明了当时中国的经济对于什么样的封闭状态。  相似文献   

17.
祁童 《商业科技》2014,(21):29-3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外贸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进出口总额已经名列前茅。虽然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是我国距离贸易强国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如何从贸易大国转变成为贸易强国已经是一个十分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将对贸易强国的标志、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我国与贸易强国的差距以及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有效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1997~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货物贸易进出口状况及各自的差额,计算并归纳总结出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间一定的替代关系,即货物贸易出口总额每增加1000美元,则我国对外服务贸易逆差约增加7.35美元;以及服务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即FDI每增加1000美元,服务贸易总额约增长5476美元,进而在此对比分析基础之上给出了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转变必须加强和改善服务贸易发展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外贸易是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时刻面对机遇和挑战。我国如何由贸易大国转变成贸易强国,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并立足于我国的经贸现状,介绍我国作为贸易大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同时本文又介绍了我国与世界贸易强国存在的现实差距,探讨提出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入的战略和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20.
如何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明确要求,指出“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鼓励国内企业充分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时机,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