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阮征鹏 《时代经贸》2011,(12):89-89
MBO自2001年起在国内兴起,两年来逐渐形成热潮。上市公司进行了MBO的已经有十几家,非上市公司进行MBO的更是雨后春笋,2002年青岛市有几十家企业策划进行MBO的热潮,胜利股份、鄂尔多斯股份、TCL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进行了MBO改制,而且取得了成功。同样是在2002年,资本市场上也出现了并购资本的MBO基金。重庆新华信托宣布将设立5亿元规模的MBO基金,以100万元为起点,全部向机构投资者私募;管理着150亿美元的美国凯雷集团打算与德隆集团筹建MBO基金;中信与美国国际集团也表示有意提供^fB0融资服务;专门为MBO提供融资渠道的国内第一家开放式MBO基金——利宝也在上海成立。  相似文献   

2.
阴光MBO     
MBO(管理层收购)相当敏感,以至于被访对象纷纷拒绝与逃避话题;MBO备受争议,以至于各级主管部门、企业管理层、企业员工、市场投资者各有各的说法,褒贬不一;MBO又非常有吸引力,以至于许多公司前赴后继,不惜绞尽脑汁实行"曲线MBO".围绕MBO的种种故事、种种悲喜、种种争拗,我们以为皆因缺乏了一套公开、公平、公正而又相对完善的游戏规则.中国有句古话,"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盼望有关部门早定规则,还MBO应有的功能和价值,而不是因噎废食,叫停MBO.我们期盼阳光下的MBO,更期盼MBO为国有企业改革带来希望的阳光.  相似文献   

3.
国内上市公司MBO案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根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共有15家上市公司实施了MBO。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内企业MBO的实施状况.国内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4.
阴光MBO     
MBO(管理层收购)相当敏感,以至于被访对象纷纷拒绝与逃避话题;MBO备受争议,以至于各级主管部门、企业管理层、企业员工、市场投资者各有各的说法,褒贬不一;MBO又非常有吸引力,以至于许多公司前赴后继,不惜绞尽脑汁实行“曲线MBO“.围绕MBO的种种故事、种种悲喜、种种争拗,我们以为皆因缺乏了一套公开、公平、公正而又相对完善的游戏规则.中国有句古话,“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盼望有关部门早定规则,还MBO应有的功能和价值,而不是因噎废食,叫停MBO.我们期盼阳光下的MBO,更期盼MBO为国有企业改革带来希望的阳光.……  相似文献   

5.
2005年4月,由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合作完成的一份对2004年12月以前的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抽样调查的报告显示,在所有改制模式对企业未来发展和业绩的影响上,管理者持股是仅次于民营企业控股的改制效果较好的模式。对中小企业的国有股减持,MBO是一个值得探讨实施的方式。本文针对均于2001年进行MBO的粤美的、方大A和宇通客车这三家上市公司的案例,分别从MBO前后公司的基本情况和E V A值的变动来分析M B O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三家企业MBO后基本情况业绩情况粤美的:从2000年到2002年,由于行业不景气,以及市场竞争激烈、原…  相似文献   

6.
MBO后财务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圣 《资本市场》2003,(8):48-51
当前理论界对于中国MBO的研究主要集中于MBO规范性研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规范,例如法律健全、金融创新等。但是对已经进行MBO之后公司经营问题却很少有涉及。本文选择进行典型MBO后7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研究,从而发现MBO之后公司的业绩并没有达到期望的目的,因此,建议中国上市公司应谨慎进行MBO。  相似文献   

7.
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存在利益冲突,20世纪70年代,MBO以企业私有化的方式在美国资本市场出现,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的代理问题,提高了公司经营效率.20世纪90年代,MBO引入中国,作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式普遍存在.然而,中国的MBO却带来国有资产流失,损害外部中小股东利益等不良后果.2005年开始,国家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资本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本文在回顾MBO经济后果的基础上,对全流通时代中国MBO的经济后果进行再次思考.  相似文献   

8.
MBO曲折前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淑斌 《经济导刊》2003,(12):28-32
国外的MBO是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或反收购的一种特殊方式;而在中国的主流意识里,MBO已上升为一种先进的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然而,中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还存在改革不配套、法制不健全、制度设计受到局限、市场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使得MBO在实践中遭到多方质疑,最终导致了2003年3月财政部对国内MBO的叫停。然而,国内MBO的步伐依然停而不止,在地方国企改制深化、地方国资退出的进程中,那些所有制背景为国有或集体控股、产业背景为一般竞争性行业的企业更有曲线MBO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曹时军 《经济师》2004,(9):134-134,136
MBO之风已经由国外吹向国内 ,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MBO更是成为我国专家讨论的热点话题。目前 ,我国已经有多家上市公司成功完成了管理层收购 ,一些大的公司也纷纷试水MBO。文章从国外MBO的发展入手 ,结合我国MBO的发展现状 ,并通过对我国已经完成MBO的上市公司的分析 ,提出了在我国实施MBO的可行性及其需要完善的制度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采用MBO方式对国有建筑企业进行产权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颖  左广 《经济师》2002,(2):266-267
文章根据对MBO方式、国有资产产权改革战略以及国有建筑企业特点的分析 ,认为国有建筑企业宜于采取MBO方式进行产权改革。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了采用MBO方式对国有建筑企业进行产权改革的优势以及在实践中需要的相应配套支持。  相似文献   

11.
魏建 《经济管理》2003,(10):45-50
当前,对管理层收购(MBO)有一种乐观情绪,认为MBO必然带来企业绩效的上升。但研究表明,MBO有一种失败趋势。本文从MBO参与各方的目的与行为、交易的匹配程度、中介机构的作用以及投资周期等方面分析了MBO失败的原因,提出了避免和扭转失败趋势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老漠 《新经济》2003,(2):36-37
最近已经有一百多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祭起MBO大旗,加上未上市公司举凡不知几多.可谓活学活用十六大精神.其中成功的如宇通客车、深方大、TCL集团等,城头变换大王旗,春风得意马蹄急,一举多赢,大快人心,MB0的天是晴朗的天,MBO大老板们好喜欢.  相似文献   

13.
一种企业改制模式的创新—论MBO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国内目前出现的MBO雏形进行了探讨,着重讨论了MBO对国有中小型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的意义及其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改革战略格局中MBO的制度逻辑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退民进"是市场化改革在企业产权制度结构调整层面的具体体现或实现形式,也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的体制改革之基本方向和必然选择.MBO是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拥有知识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的要素所有者在企业所有权制度安排中的地位提升和权益凸现,是对传统物本产权制度框架下所谓"两权分离"的委托代理关系所提出的现实挑战,它是企业管理层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能权益的具体实现形式.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来说,MBO具有特殊的制度创新意义.但MBO不是万灵丹,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MBO,也不是企业所有经营管理问题、包括产权制度问题都可以通过MBO来解决,不同企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企业改革战略.  相似文献   

15.
MBO问题     
陈新 《资本市场》2003,(5):74-76
MBO在我国上市和非上市企业中正在兴起,在已经实施的众多案例中,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收购资金来源、收购价格的确定、收购主体的合规性、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以及违规违法现象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有效实施MBO的关键:规范MBO融资渠道,使MBO融资合法化、透明化;规范MBO定价依据;完善MBO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MBO后企业运作监管等……  相似文献   

16.
2004年底,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MBO)行为由于存在大规模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而被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叫停。国资委在叫停大型国企MBO的同时,也放缓了中小国企的MBO步伐,为中小国企实行MBO提出了诸如对企业原经营者进行离任审计、严禁自买自卖、必须公开竞价、不得以被收购企业资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等条件。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管理层收购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业德 《经济师》2005,(6):31-32
“管理层收购”是产生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新型并购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创新,MBO对于企业的有效整合、降低代理成本、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等有着重大的意义。随着国有股减持的全面展开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深化,MBO被广泛运用于国有企改革方面。文章首先分析了MBO的含义、主要特征、操作方式;深入剖析了国内外MBO的现状及我国进行MBO的特点,并就如何完善和规范发展我国的MBO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8.
管理层收购:国内外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层收购(MBO)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挖掘企业的资源潜力,为社会带来更多财富。当前,我国企业应对国内经济管理体制与产权形式的急剧变革,MBO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形式与手段。通过对MBO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MBO在英美等国的发展现状进行比较与分析,充分说明中国MBO与国外MBO的不同,以及中国MBO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研究结果对我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产权组织形式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姜鑫 《经济纵横》2004,(11):42-45
西方管理层收购理论的探讨集中在促成MBO的动因、MBO所造成的后果及MBO的持久性等方面,这些理论被较广泛地应用于我国企业改革的实践,但我国在MBO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与规范。  相似文献   

20.
杨方东  扬啸 《新经济》2004,(5):14-16
“MBO太敏感!MBO搞死人!”“请你们去采访那些已经做成功的企业吧!”话语中流露出激动、不满,甚至是愤愤不平的情绪。当记者欲就MBO问题与佛山照明(000541,深圳)董事会秘书林奕辉联系采访事宜时,得到的是这样的回应。对方明确拒绝就MBO问题进行采访,而且大有“谁跟我提MBO就跟谁急”的架势。何以至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