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桂芝 《经济师》2004,(6):32-32
文章通过介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 ,阐述了我国目前出口退税存在的问题及造成原因 ,指出我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主要问题与基本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出口退税政策对推动我国外贸增长发挥了重大作用.1999年,正是在该项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外贸出口才再创记录,达到1949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6.1%,实现顺差291亿美元.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当看到,现行出口退税政策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其积极作用的稳定和充分发挥,尤其是我国人世在即,加大了该项政策调整的紧迫性.有鉴于此,我们在世纪之交,重新审视这一政策的存在问题及其基本取向,无疑将对我国出口退税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乃至二十一世纪出口贸易的不断增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万莹 《经济评论》2007,(4):62-67
利用1985-2003年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出口退税与外贸出口和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出口退税对中国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3。利用财政投资乘数,将出口退税对国民经济的激励效应与等额财政直接投资进行比较,结果也证明出口退税的激励效应不亚于直接财政投资。  相似文献   

4.
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财税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冲击的主要原因是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外需。我国内需不足主要是由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以及低收入群体所占比重相对较大造成的。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的财税政策也应着眼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改善收入分配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政策并不是我国的“专利”,在遵循WTO的规则要求下,各成员国普遍采用的优惠的税收政策。而我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出口退税与免税相结合的政策。出口“免”的是产品出口销售是应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而“退”的是产品出口之前的环节所实际承担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和消费税。  相似文献   

6.
2008年7月1日,纺织服装行业出口退税率将再次下调,下调幅度大约在两个百分点,即由目前的11%下调到9%,这样一来,企业的利润空间和生存空间将会进一步的缩小.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减少的原因和对企业的影响以及企业怎样去面对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和企业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全球贸易与金融旧秩序被重新审视,新的变革即将开始。面对国际局势,我国必须立足国情,认真分析与反思当前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在政策方针和微观经济活动之间建立有效的宏观政策传导机制,以政府投资引导和激发民间投资,改革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尽早考虑大规模计划的退出机制,为获得长期发展战略竞争优势未雨绸缪,在国际政策博弈中牢牢争取把握主动。  相似文献   

8.
刘越娇 《时代经贸》2013,(2):79-79,81
出口退税政策,作为一项财政激励机制已经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的接受和运用,其目的就是鼓励各国出口货物公平竞争。如何有效利用出口退税政策来更好的服务我国经济发晨,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首先对出口退税促进外贸发展的机理进行分析,其次简要说明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现存的一些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11.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当前尚缺乏在国际金融危机视角下探讨创新政策对企业绩效滞后效应的研究。本研究采用我国台湾地区新竹科学园区1988年至2018年在创新政策的研发投入、专利产出和企业绩效的大数据,运用VAR模型分析创新政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滞后效应。结果显示,新竹科学园区在研发投入、专利件数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产业别之间的研发投入、专利与企业绩效滞后效应存在差异;创新政策对产业的研发投入、专利与企业绩效滞后效应存在差异化,其中集成电路、计算机周边、精密机械产业滞后效应显著,而通讯、光电、生物科技产业没有滞后效应;且创新政策的研发投入会透过专利产出影响企业绩效。故政府应依据产业特性制定创新政策,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12.
我国出口贸易政策的缺失及调整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艳 《现代财经》2007,27(2):60-6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创造了被国际社会称之为的“出口奇迹”,出口商品结构亦呈明显动态升级特征。然而这一骄人成绩背后却隐藏着一些隐忧:外商主导我国出口局面形成;中间品介高质低,影响下苷产业的竞争力;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等,这与我国外贸政策在某些方面的缺失有着密切关系。为此,应及早对我国出口贸易政策进行调整,采取对应措施,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贸易强国。  相似文献   

13.
(一)亚洲金融危机发端于1997年7月2日,投机资本冲击泰国固定汇率,很快转移到东盟、香港,到年底诱发了韩国和日本的金融危机。亚洲各国货币平均贬值了50%左右。泰国、印尼和韩国接受了 IMF 的援助和管理。亚洲各国的经济,除去中国大陆和台湾外,在1998年全部进入负增长,估计短期内难以恢复。印尼的金融危机导致了政治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发生了严重的排华事件,国内经济短期难以恢复,并将拖累整个东盟。只有中国的三个部分保持了稳定:香港以高利率和经济萧条的代价,保持了联系汇率的稳定;台湾自九十年代以来与美国,中国大陆和香港加速进行经济整合,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和银行体制比较健全,又及时将台币贬值,因而受金融危机打击较轻;而中国大陆,则由于提前5年主动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出口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促使出口增长,一个重要的选择是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深化退税体制改革,包括出口货物免征免退制、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合理分担制,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和简化退税手续等。  相似文献   

15.
国际金融危机使温州出口企业面临出口需求萎缩风险、收汇风险和汇率风险。温州出口企业在汇率兑换上采取游击战,在货币结算上实行运动战,在市场营销上坚持阵地战,在生产经营上采用一体化联合作战。这"四大战术"在应对出口需求风险和汇率波动风险具有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下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造成很多负面影响,突出表现为许多国家对外需求减弱。对于出口企业来说,面对严峻的国际市场环境,当务之急就是要想方设法发挥自身优势,寻求更多贸易机会,因而就迫切需要来自高层的政策支持。迄今为止,为了克服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效应,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政策措施,而其中的出口退税政策最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外贸统计数字表明,2009年2月当月进出口顺差为48.5亿美元,环比下降87.6%,超出市场预期.而且有专家预测未来很有可能出现月度逆差.在严峻的形势下,分析中国外贸的任务以及当下的政策进行适度调整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国际金融体系和某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的有很大区别。金融体系就是金融机构及其相互交易关系。但是在中国,金融体系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高度受控、甚至是依附于政府。中国的央行对各商业银行不仅仅有金融手段上的调控关系,还存在行政上的直接管理关系。近几年行业的竞争,已经到白热化程度。也随着一些货币贬值,中国的人货币却在增值。2011年中国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也许就在眼前。套牢7000万股民、投资基金、社保基金、机构投资者、房产公司、银行房产贷款等。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作用下,中国企业采取了积极推进战略转型、加快兼并收购步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企业管理等多项应对策略,抗击国际金融危机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并呈现一些新的发展特点,具体包括:企业景气状况稳步回升,经济主体信心日益增强;企业产销形势持续好转,库存再次出现攀升;企业出口扭转下滑势头,出口的根本性好转尚待时日;产品价格企稳回升,企业盈利水平逐步改观。尽管如此,当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依旧突出、招工难和用工紧张问题再次出现,新一轮的成本上升压力日益显著,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待破解,部分行业企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要破解这些问题,中国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应进行主动转型升级和加强自主创新,而政府则应引导企业创新转型发展、帮助企业解决外部困难和监管企业的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20.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全世界的每个角落,世界经济各行各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出口行业首当其冲,受金融危机影响最深业最直接.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将仍旧是全世界经济关注的核心主题,中国出口型外贸企业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走出生存窘境,一方面需要依靠政府积极改善出口环境和政策,但同时,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现状和发展实际,认真审时度势,对金融危机深入分析,正确认识和评估金融危机对企业自身的真实影响,进而有的放矢的采取最为有效的措施手段应对金融危机.本文首先从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着手,分析评估了此次金融危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五点针对性较强的,适用于出口型外贸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希望能够有助于中国的出口企业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重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