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1998年至今,我国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经历了三次较大变化,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历次变动的核心。2006年推出的新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规定弥补了以往旧准则的缺陷,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从1998年至今,我国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经历了三次较大变化,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历次变动的核心。2006年推出的新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规定弥补了以往旧准则的缺陷,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秦雨 《致富时代》2011,(7):81-81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令第33号公布的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重新启用公允价值计量,这使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我国会计领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该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找到一个切入点——对非货币性交易启用公允价值,进而论述了公允价值理论的发展过程,比较了新旧准则对非货币性交易的处理,对非货币性交易启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中的局限性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浅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1999年首次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填补了我国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会计处理上的一个空白,当时准则引入了“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这两个的概念,将非货币性交易具体划分为两类,即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不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并针对两类交易的各自特点,分别就交易中是否涉及补价作了明确规定。该准则出台后,由于当时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对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来操纵非货币性交易所产生的利润,为此该准则又于2001年进行了修订, 为遏制利用公允价值调节损益的情况,修改后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改为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对于  相似文献   

5.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准则》)于2000年1月1日实施,该《准则》的实施规范了企业对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有很强的针对性。对现实中一些企业利用非货币交易来操纵利润现象起到抑制作用。笔者对其中关于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规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公允价值界定为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并在《企业会计准则一非货币性交易指南》中对非货币性交易中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做出了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7.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施行.与2001年版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在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定义以及判断标准等方面并无重大变化,变化之处主要在于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规定只有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能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仍按旧准则的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不确认损益.2004年上市公司非货币性交易为340亿元,据此测算上市公司因执行新准则而增加的收益可达75亿元,施行新准则将会对于上市公司收益以及纳税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主要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崔子阳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5):191-192
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体系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论述了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和金融工具确认计量等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探讨了公允价值对企业的影响,分析了影响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浅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在1999年首次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填补了我国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会计处理上的一个空白,当时准则引入了“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这两个的概念,将非货币性交易具体划分为两类,即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不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并针对两类交易的各自特点,分别就交易中是否涉及补价作了明确规定。该准则出台后,由于当时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对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来操纵非货币性交易所产生的利润,为此该准则又于2001年进行了修订,为遏制利用公允价值调节损益的情况,修改后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改为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对于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不确认损益。而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只有收到补价一方才对收到的补价中所含的收益进行确认。在会计实践的探索中,2006年新发布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易又作了进一步修订,其具体特点如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非货币性交易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易方式,也要遵循商品交换的一般原则——等价交换。然而在非货币性交易中,常常由于交换双方的非货币性资产不等值,一方要以货币性资产给予另一方以补偿,即支付补价。补价对于交易价格的确定没有重要影响,但可能会改变交易的性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指南规定,当交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低于25%,则视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易。  相似文献   

11.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开始引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部分具体准则使用了该计量属性,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准则。近年来上市公司已逐步开始采用,本文旨在对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应用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现行《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关于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超过其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及非货币性交易的披露等两个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准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尝试性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3.
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本文针时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范围和特点,分析公允价值在我国企业会计实务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郭李全 《商业会计》2007,(11):28-29
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本文针时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范围和特点,分析公允价值在我国企业会计实务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在17款具体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17个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范围涉及一般工商业及农业、金融业等特殊行业。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一般情况下会引起企业资产、业绩的大幅度增长。但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影响可能是不同的。公允价值的应用会对我国企业利润产生一定的影响,下面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遂华 《消费导刊》2010,(2):104-104
新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标志着中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积极关注公允价值计量标准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问题,对于准确评价企业业绩,并不断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核算中的运用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王冰 《商业科技》2008,(23):328-329
实业实质是新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准则中规定:非贷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否则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标准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本文按不同非贷币性资产交换的情况,阐述了非货币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8.
实业实质是新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准则中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否则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标准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本文按不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情况,阐述了非货币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引发公允价值计量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企业准则一基本准则》中,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要求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及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均采用公允价值。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如下: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  相似文献   

20.
新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成为新准则中突出的“亮点”,但会计理论界对此褒贬不一。笔者针对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