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陈俞闽 《商业时代》2012,(31):63-64
文章以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和市场化定价机制改革的进程为研究主线,结合我国新股发行的制度变迁和政府在IPO发行监管中的窗口指导行为,对核准制下政府的IPO"窗口指导"及其对IPO定价效率和上市首日收益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新股市场化定价改革的深入,政府在IPO中进行"窗口指导"的政策效应对IPO上市首日收益率的解释力度逐渐减弱,随着市场成熟度的提高,IPO定价的市场机制正在增强,IPO定价效率有所提升,体现了IPO发行定价的市场化方向。  相似文献   

2.
创业板首批的28家企业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为106%,IPO首日的高抑价现象(首日收盘价相对于发行价的涨幅)是否源于发行定价偏低?本文运用随机前沿方法来测度IPO定价的效率,从而判定发行定价是否合理。研究表明,在我国创业板市场的IPO定价中,不存在发行人故意折价行为,IPO抑价与定价无关。  相似文献   

3.
张新 《适用技术市场》2011,(10):54-55,71
核准制下如何制定合理的新股发行价(即IPO定价),何种发行方式和定价机制更适合中国股市,一直都是监管层、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关注的焦点。研究IPO定价影响因素,有助于IPO合理定价,促进一、二级市场的优化配置。研究核准制下新股IPO定价影响因素,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基于这些结论,提出了监管部门应该减少对IPO定价的行政干预,不再规定市盈率控制标准,调整发行方式以协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利益,走市场化道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新股发行制度虽然进行了多次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现行的发行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新股申购存在不公,询价制度流于形式,新股发行价格过高,上市首日上涨幅度过大等。这就需要我们对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保证新股发行过程中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的公平,完善询价制度,限制发行价格,对二级市场中首日上市股票实行涨跌幅限制,以完善我国的新股发行制度。  相似文献   

5.
IPO(首次公开发行)定价中的新股抑价现象是IPO发行定价中的异常现象之一,一般指新股在发行市场的发行价格远低于新股在流通市场的价格,具体表现是新股上市首日交易价巨幅上扬,上市首日即可获得显著的超额回报。IPO抑价在许多国家都存在,但在我国,这个现象更严重。从信息理论的角度对我国高IPO抑价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赵贞玉  耿艳 《中国市场》2015,(13):10-11
新股发行抑价是指新股上市首日收益率显著为正的现象。不论是在成熟的资本市场,还是在新兴的资本市场,IPO抑价现象普遍存在。文章通过运用弹簧振子理论,研究上海股市IPO抑价问题和新股上市后续定价效率问题,得到结论如下:我国IPO抑价程度与新股上市时间和流通盘大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比成熟的资本市场我国新股发行抑价率极其高,随着新股发行定价机制不断向市场化完善,IPO抑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郭颂  冯嘉微 《现代商业》2011,(29):23+22
本文从中小板IPO首日交易行为着手,用横截面多元回归的研究方法,对影响IPO换手率的各因素和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成效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小板IPO首日换手率与一级、二级市场收益率呈正相关;筹资规模适中的新股流动性最高;筹资规模较大时,新股的流动性次之;筹资规模较小时,新股的流动性最小;创新型比传统型公司的新股流动性更好;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后,市场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8.
影响创业板IPO抑价的八大因素,主要是新股发行价格、首日振幅、流动比率、公司类型、中签率、每股净资产、市盈率、流通股数。相关部门应大力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加强对个人投资者理性投资的教育;加强信息披露制度,促进资本市场良性发展;更加坚决地建立和完善市场化发行机制,提高新股供给弹性和定价效率,注意回拨机制和超额配售选择权的使用,减少一级市场超额认购,平抑二级市场股价波动。  相似文献   

9.
2010年初,A股市场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新股破发潮,市场因此发生了有趣的转变。本文利用2009年6月新股发行市盈率管制取消后的数据,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实证考察。文章发现,新股破发的出现打破了A股市场上"新股不败"的神话,IPO定价开始了"理性回归"的过程。然而,在这一过程之中,市场的定价效率反而下降了:新股破发出现后,IPO定价水平不再能够反映发行企业质量和风险的信息。文章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是因为在IPO定价向新的均衡水平调整的过程之中,市场上出现了新的风险,新股申购的信息费用大幅提高,而IPO定价效率下降的现象实际上正是市场主体减小信息费用的自发安排。  相似文献   

10.
陈希颖 《消费导刊》2009,(12):102-102
中国A股市场新股发行高抑价现象受到了业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对于中小投资者也存在很大的套利空间。因此笔者通过对2001年4月23日至2008年12月31日上市发行的股票基本数据与二级市场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就地区因素、行业因素、财务因素、投资时机四项影响因素对IPO首日收益率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得出了中国A股市场新股发行的一般特征,其对投资者投资新股的选择上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证券市场发行上市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渐进性,A股市场上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IPO发行成本具有差异性特征。国有企业上市融资的动力更强于非国有企业,但非国有上市公司间接成本受发行市值的影响较小。样本数据证实,发行规模、发行前公司盈利指标、发行首日的二级市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以及发行方式和定价机制等变量对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IPO发行成本产生影响。证据表明与非国有上市公司比较而言,国有上市公司的间接成本受累计投标询价制度和询价发行方式两个变量的影响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12.
《商》2013,(17)
对证券市场来说,IPO定价的合理性对维持股价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通过对新股市场宏观的图表分析和观察后,选取了新股发行二次改革(2010年11月1日)到2011年7月3日期间在证券市场IPO发行的145只股票作为研究样本。使用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构建了IPO定价的多因素模型,并由此判断我国IPO定价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因素对证券市场IPO定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这表明我国股票IPO定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的内在价值,拟合优度较高,反映程度比较强。但是在二级市场,有价值偏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曾文  徐皎 《商业会计》2012,(4):35-37
在各国的资本市场中,新股发行均存在明显的低定价现象。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期,并不完备,IPO抑价(即一级市场价格低于二级市场价格)程度较之国外更为严重,因此,一级市场往往被认为是"无风险"市场,通过"打新"获取无风险收益是许多投资者乐此不疲的投资方式。而大量申购新股的资金被冻结,巨额资金在银行与一级市场之间无序流动,导致证券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失效。然而,随着IPO定价的市场机制逐步建立,"破发"现象也不断出现,IPO"抑价"变"溢价"。本文以华锐风电为例,对新股"破发"产生的原因及其对证券市场造成的影响和启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晓宸 《商》2013,(17):159-159
对证券市场来说,IPO定价的合理性对雏持股价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通过对新股市场宏观的图表分析和观察后。选取了新股发行二次改革(2010年11月1日)到2011年7月3日期间在证券市场IPO发行的145只股票作为研究样本。使用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构建了IPO定价的多因素模型,并由此判断我国IPO定价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因素对证券市场IPO定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这表明我国股票IPO定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的内在价值,拟合优度较高,反映程度比较强。但是在二级市场,有价值偏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姚俊峰 《现代商业》2014,(30):190-191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正处于从核准制向注册制改革的过程中,此项改革不仅涉及新股发行制度本身的转变,还必须相应地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培育机构投资者、完善退市机制等。这一系列改革对一级市场的影响包括抑制新股发行价格过高、改善新股供求关系、抑制新股发行寻租行为等,对一级市场的影响将传导向二级市场;同时,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方式在二级市场上有利于引导价值投资、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注册制也对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会给市场带来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针对长期困扰A股市场的“新股定价”难题,本文基于注册制下询价机构行为博弈视角,将机构投资者询价行为拆解为“研究报价”与“策略报价”,从机构投资者“抱团报价”异象的成因及其对新股发行市场化定价的扭曲角度,挖掘网下询价机构不同报价策略选择的微观机制与定价影响,揭示询价机构“重策略轻研究”的内在根源。本文研究发现:(1)注册制改革试点阶段询价机构“研究报价”的激励相容机制缺位,“抱团报价”是机构投资者“策略报价”行为的偏差异象,机构为博取入围机会“抱团报价”;(2)机构投资者“抱团报价”行为导致询价对象间的博弈程度偏离市场化均衡,致使新股发行市场化定价的实现路径受阻,进而造成IPO抑价严重;(3)拥有高定价话语权的头部买方机构在IPO询价机制中尚未体现其专业研究定价能力,新股的内涵价值信息难以有效渗透至新股定价,进一步加剧了“抱团报价”行为引发的定价扭曲。  相似文献   

17.
《商》2014,(3)
<正>尽管在制度设计上绞尽脑汁,本次IPO重启以来的新股发行,在二级市场上仍然遭遇到集体爆炒,"新股不败"神话也再度上演。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本质上是由于新股供给端的行政控制与二级市场博傻行为引发的投机怪圈所致,要打破这种局面,需要进一步实现从新股发行节奏到发行价格的去行政化。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28日,本轮IPO重启以来两市共有48家企业完成了新股发行,平均发行价格为23.26元,平均发行市盈率为29.02倍,实际募集资金  相似文献   

18.
IPO抑价理论综述、评价及在中国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PO(initial publi coffering)是指股票首次公开发行。目前,对IPO的研究众多,其中重点是IPO抑价问题。IPO抑价(under pricing)是指新股发行的一级市场价格低于二级市场价格,主要是指上市首日的交易价格巨幅上扬,也被称为IPO的低估。IPO抑价是一种普遍存在的IPO定价现象,各种著述颇丰,下文进行简要的综述、评价。  相似文献   

19.
朱邦凌 《商》2014,(10):10-10
2009年IPO市场化改革以来,新股发行“三高”问题即如影随行。从监管层到投资者,从政策重心到舆论焦点,多轮IPO改革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于新股“三高”问题。笔者认为,新股改革的终极目标决不是“三高”问题的解决,而是促进一、二级市场的协调发展,建设两个市场共赢的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20.
IPO抑价在国内外股票市场一直都是一个普遍现象,它反映了一级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外学者也对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创业板市场2009年10月30日正式开市以来,IPO抑价率同其它市场一样也一直居高不下。为了提高我国创业板市场的新股定价效率,中国证监会对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发行监管规则也进行了多次调整,但发行监管规则的调整对我国创业板市场的新股定价效率到底影响几何,学术界对此探讨甚少。因此通过建立双重差分模型(DID模型)来对发行监管规则调整对我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率影响进行研究,得到发行监管规则调整短期内没有实现提高新股定价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