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通过分析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内涵、融合发展的现状,明确提出制约河南省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体制性制约、制造业低端化生产、城市化水平低及人才支撑能力弱、外资企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的关联度低等。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中,利用城市化和商品市场发展服务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本文分析了产业集聚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演进,揭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业集聚的双重表现,即制造业逐渐撤离城市中心区向工业园区集聚,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不断向城市中心区集中。作为我国流通体制改革中制度变迁和组织创新的新鲜事物,商品市场是现代服务业发育和生长的摇篮,通过改造提升商品市场来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又一发展路径。当前我国经济中已经存在生产与服务外包、专业分工以及供应链管理的萌芽事物和现象,本文分析了使之发育成长的机理以及所需要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指出这是未来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刍议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之必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新态势,注重对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与思路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实现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和谐与交融发展。  相似文献   

4.
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现代服务业的知识性和信息服务性,使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发展机制,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紧密结合,构建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服务支持体系,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张圣泉  彭永芳 《商业时代》2008,(13):100-101
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服务业发展有利于加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推进也能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河北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水平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在对河北省服务业、城市化发展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说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河南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已经制约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分析了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制造业服务化促进河南新型工业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实证出发,通过计算得出直接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一系列产业关联指标,分析出机械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产业结构的关联程度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的特征,揭示了保持机械制造业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核心地位的重要性,并通过生产性服务高度化,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来推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赵粲  杨剑 《现代商业》2023,(11):19-22
本文通过构建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的衡量指标,选取2015—2019年中国大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样本,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融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鉴于此,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对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加以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人力资本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对先进制造业和生产线服务业的互融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现阶段人力资本投入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2)国家财政支出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二者互融发展;(3)现阶段技术水平应用未能促进二者互融发展。根据这些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5年,上海提出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此就必然要求作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发展体现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故必须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故本文特利用1978年~2005年时间序列数据,对上海三种生产性服务业(交运仓储通信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和金融保险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得出:经济发展水平和分工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作用较强,但“行政色彩”浓厚的城市化进程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0.
一、战略目标 (一)总体战略 生产性服务业是人力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高度依赖于人才和知识,而对能矿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大低于制造业,并能为制造业提供知识与技术支持、促进制造业降低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效率与竞争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就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以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改造传统工业,支撑现代工业,促进制造业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1.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生产者服务业也获得了空前的成长。制造业促进了对生产者服务业的需求,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生产者服务业可以降低制造业生产交易成本,促进行业创新与技术进步,提高制造业集聚程度,从而促进制造业不断升级,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对江苏省1990年~2007年的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GDP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说明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是良性互动的。  相似文献   

12.
面向现代产业的工科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面向现代产业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212程型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一)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对工科人才的新需求我国逐步构建的现代产业体系,就是通过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  相似文献   

13.
刘徐方 《商业时代》2012,(1):122-124
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基于统计数据对现代服务业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文章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由于数字技术的出现,从而导致产业之间有所交叉,引发学术界对产业融合问题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服务经济这种社会经济形态促进了产业融合的发展.本文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及分类、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及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政策体系研究三个方面,系统的梳理了国内外的研...  相似文献   

15.
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其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日渐提高,但三次产业对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依赖度都偏低。在对江苏的投入产出流量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划分生产者服务业的新依据,及发展江苏生产者服务业的建议: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市场扩展来增大服务业的需求,发展高层次的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分析了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机理,并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在一定的滞后期内,两者也具有双向因果关系。最后提出了加快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构建信息平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后危机时代面对低碳经济的要求,以工业为主导的佛山经济发展遭遇了瓶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佛山市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佛山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供给能力低,难以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经济增长。佛山发展现代服务促进佛山经济增长的对策是:增加现代服务业总量供给,提高服务水平;优先发展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行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政府职能,以制度、财力保障为抓手,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其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日渐提高,但三次产业对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依赖度都偏低.在对江苏的投入产出流量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划分生产者服务业的新依据,及发展江苏生产者服务业的建议: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市场扩展来增大服务业的需求,发展高层次的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龙  李文国 《中国市场》2012,(33):70-74
本文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作为切入点,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辽宁省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协同关系。结果表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生产性服务水平的提高对制造业发展也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并基于此提出了通过发展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平台等方式来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对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对当前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分析,提出了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